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自从jan老来巴黎,不管读什么最后终将以吐槽结束:尚可的普及类丛书,如果豆瓣上艺术爱好者先读完这类书打个基础,大概就不会再写中西审美之差异,艺术是不是终结,美和实用性的关系,以及怎么看当代艺术这类的文章了。
超棒!台版的读得很顺,观点论述到位(翻来覆去),最后两章例子举得都很有意思,非常具有启发性
看前面,很开心,终于能胡搞了,然后丹托告诉你,其实更难搞了。
核心问题是外形相似之物为何意义不同,围绕该问题,讲述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提出许多充满睿智的洞见。阅读丹托是一种享受。译笔流畅,读来舒服。
作品不需要包容,它需要争论,攻击,它应该被置于永恒的拷问中惶惶不安。现代主义结束前,每一天人们都因为一件新作品扔掉了过去的某样传统感到惊讶,而当代一把脱光衣服后,一种麻木的坦然和毫无敬意的推崇浮现在观众脸上。本书与其说是在界定和阐述当代艺术,不如说是在贬斥和驱逐对作品做出批评的权力,是要求艺术史在当代这里戛然而止。作者解释了这种要求的合理性:当艺术得以自由到允许万物以任何方式做为媒材呈现,一种类似物理学渴求的万物理论的真正艺术哲学方能诞生——因此作者才用“哲学需要感谢艺术”作为前言的结语…“艺术家终于可以卸下肩头重担,交棒给哲学家”——于是这些连削铅笔也不会的、手腕笨重两脚书橱就可以在艺术界大放异彩了吗?作者是在对艺术家说,把你的脑子卸下来吧,做一条被我牵着走的狗,我会向朋友们介绍你的名字。
從再現藝術的幻覺至現代主義的自我探求,作者認為藝術在現代主義之後已走向沒路,再沒有任何一種運動可以代表當代的藝術,繪畫亦然。接下來藝術會變得多樣化,甚至與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差之千里。而藝術亦不能只以康德所指可以培養的品味來觀看,感覺更可能取代品味,而藝術亦需要觀眾能有對藝術歷史有一定認知。看完有種開竅的感覺,擇日重看。
1.“艺术终结”的论点是“艺术邀请我们理性思考,目的不在于再次创造艺术,而是为了从哲学上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时代的终结”不意味着艺术实践结束,作者要讨论的是一种认知范式的转换,“结束的是叙述本身,而不是叙述的对象”。哲学史上笛卡尔的认识论转换具有重大的对位意义,笛卡尔将哲学的主要问题从“事物的实际是怎样”,转换为“据有特定心智构造的人,是如何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思考它们是怎样”——研究心智构造,同理,现代主义艺术时期,画家人物不再是“模仿、再现、表现”,而是再现“画家再现世界的方式”,也即“艺术变成了它自身的对象”。(平面性、笔触取代了透视法、明暗法等)。“这本书的关怀重点是艺术历史的各种叙述。” 2.风格变化不等于范式变化。 虽然M说我们只知杜尚,但是艺术史问题并不新。 3.矩阵有意思
自我意識的開始才是人生的開始。當代藝術,討論廢墟與美的審美主流,藝術的本質與現象。
在師大旁邊的很小的書店買到的。感覺就像是賣教輔材料的書店卻也有些不錯的書。麥田出版很讓人驚喜的書封設計。內容上由於是講座集錦而有些重複,想看看黑格爾。歷史相對主義。藝術即將是因為多元泛濫而邊界模糊的現實,也就在和標準質問。正常正常,但到底應該如何建構,而非單純的用現代藝術的本質主義來對照,才是真正在米堆上加力的方法吧。
4.5。
一个观点被翻来覆去地论证,看得有些疲,但还算好懂,有启发。
所以在艺术终结以后,艺术的“本质”何为?
整本书其实是个翻来覆去的基于脉络观察的精巧设问(虽然Danto明确给出了一个答案,但并无太多实质的阐述),艺术哲学领域依然云山雾罩。不过一些表达也出了新意。逻辑学者对符号的使用(use)与提及(mention)有一套标准的区分方法,而从瓦萨利叙述到葛林伯格叙述的转变,可以说是从艺术作品的使用面过渡到它们的提及能力。换言之,从意义转变为存在,或广而言之,从语义学转变为句法学。
读过,好懂,庸俗地给五星
曾经听说艺术之终结,绘画之死,摄影之死,总觉得提出这样观点的人真是吃饱了撑的,为了自私的独创性而展现将一条洪流霎时截断的神迹。而我能够无知无畏这样想的前提,反而是前人早已将大坝推倒,激浪不复存在,才有了如今海面上的风平浪静。
丹托炒冷飯環節,書名看起來聳動事實上整本書的論點就一個,告訴你以往那套不適用啦,藉著黑格爾的名義把觀念凌駕到藝術之上,但又不去探討藩籬解除後的哲學藝術到底意味著什麼,說是多元主義其實是相對主義,又暗含了美國那套中心主義和自己對新媒材的偏愛。(這就是為什麼丹托沒能成為藝術家和哲學家最終成了藝評家(?
一种观点 废话略多
这个译本果然很舒服,丹托颠来倒去说自己是本质主义,也没有具体定义何谓艺术。他写的书都是在翻来覆去倒腾他的话术,看这一本就够了。
几乎每学期都至少有一本围绕其展开写作的精读书籍,这次是阿瑟·丹托。从1964年“艺术世界”理论问世到1997年本书出版,丹托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开辟出一条盘绕的“艺术认定”之路。这条路穿过了至少三个理论界域:从分析美学的“氛围论”到艺术社会学的“体制论”,最后抵达本书中后现代主义的“后历史论”,艺术世界由此不断获得新的化身。追溯其理论渊源,既有黑格尔的历史观、尼采的创造论,亦有维特根斯坦的语用学、奎因的本体论承诺——丹托综合了分析与综合两条理论路线,他的靶子是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观(亦即媒介本体论)。再就本书来说,丹托诙谐戏谑的文风与那边的译者风格很是相得益彰;或许本书最需要区分的点之一,即是明确丹托自称的“本质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避免过度后现代的概念策略,但历史诚然已终结
当從再現藝術的幻覺至現代主義的自我探求,自我探求的开始才是人生的开始(现代是宏大叙事崩塌的现代),没办法去生产一种许多人都喜欢的艺术品,人们可能更偏爱艺术家用灵感而非根据他们的需求的创作。 评判艺术由统一标准(限制,需学习和培训的品味)变为个人感受(宗教fall—>人文主义rise),现代是宏大叙事崩塌的现代,一切的”取消”是永恒的开端(我们不应对自己作任何限制,因为限制本身就是存在着的)。 艺术史的终结,标志着一种绝对的自由,丹托不悲观我悲观,无疆界的标准现在变成青年艺术家的无限虚无,视觉上就是全平台亚逼化。多样的艺术种类还是很难把“质”的精神推下悬崖。绘画雕塑音乐随时代嬗变,精益求精之人都难以启齿。 多元泛濫而邊界模糊,也就在和標準質問。艺术史是必须的,保持最大程度的独立也是必须的
>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5 有用 小野山 2017-10-10 15:49:20
自从jan老来巴黎,不管读什么最后终将以吐槽结束:尚可的普及类丛书,如果豆瓣上艺术爱好者先读完这类书打个基础,大概就不会再写中西审美之差异,艺术是不是终结,美和实用性的关系,以及怎么看当代艺术这类的文章了。
4 有用 joesy 2013-12-30 22:13:52
超棒!台版的读得很顺,观点论述到位(翻来覆去),最后两章例子举得都很有意思,非常具有启发性
3 有用 念九 2018-02-15 00:23:54
看前面,很开心,终于能胡搞了,然后丹托告诉你,其实更难搞了。
1 有用 观止 2018-04-16 22:00:33
核心问题是外形相似之物为何意义不同,围绕该问题,讲述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提出许多充满睿智的洞见。阅读丹托是一种享受。译笔流畅,读来舒服。
1 有用 ⍨ 2021-11-12 02:11:46
作品不需要包容,它需要争论,攻击,它应该被置于永恒的拷问中惶惶不安。现代主义结束前,每一天人们都因为一件新作品扔掉了过去的某样传统感到惊讶,而当代一把脱光衣服后,一种麻木的坦然和毫无敬意的推崇浮现在观众脸上。本书与其说是在界定和阐述当代艺术,不如说是在贬斥和驱逐对作品做出批评的权力,是要求艺术史在当代这里戛然而止。作者解释了这种要求的合理性:当艺术得以自由到允许万物以任何方式做为媒材呈现,一种类似物理学渴求的万物理论的真正艺术哲学方能诞生——因此作者才用“哲学需要感谢艺术”作为前言的结语…“艺术家终于可以卸下肩头重担,交棒给哲学家”——于是这些连削铅笔也不会的、手腕笨重两脚书橱就可以在艺术界大放异彩了吗?作者是在对艺术家说,把你的脑子卸下来吧,做一条被我牵着走的狗,我会向朋友们介绍你的名字。
1 有用 Ding 2014-09-06 20:40:09
從再現藝術的幻覺至現代主義的自我探求,作者認為藝術在現代主義之後已走向沒路,再沒有任何一種運動可以代表當代的藝術,繪畫亦然。接下來藝術會變得多樣化,甚至與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差之千里。而藝術亦不能只以康德所指可以培養的品味來觀看,感覺更可能取代品味,而藝術亦需要觀眾能有對藝術歷史有一定認知。看完有種開竅的感覺,擇日重看。
1 有用 Evangeline 2018-12-28 15:36:20
1.“艺术终结”的论点是“艺术邀请我们理性思考,目的不在于再次创造艺术,而是为了从哲学上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时代的终结”不意味着艺术实践结束,作者要讨论的是一种认知范式的转换,“结束的是叙述本身,而不是叙述的对象”。哲学史上笛卡尔的认识论转换具有重大的对位意义,笛卡尔将哲学的主要问题从“事物的实际是怎样”,转换为“据有特定心智构造的人,是如何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思考它们是怎样”——研究心智构造,同理,现代主义艺术时期,画家人物不再是“模仿、再现、表现”,而是再现“画家再现世界的方式”,也即“艺术变成了它自身的对象”。(平面性、笔触取代了透视法、明暗法等)。“这本书的关怀重点是艺术历史的各种叙述。” 2.风格变化不等于范式变化。 虽然M说我们只知杜尚,但是艺术史问题并不新。 3.矩阵有意思
1 有用 Wei 2020-07-22 20:58:03
自我意識的開始才是人生的開始。當代藝術,討論廢墟與美的審美主流,藝術的本質與現象。
1 有用 LICHT 2019-04-13 20:45:38
在師大旁邊的很小的書店買到的。感覺就像是賣教輔材料的書店卻也有些不錯的書。麥田出版很讓人驚喜的書封設計。內容上由於是講座集錦而有些重複,想看看黑格爾。歷史相對主義。藝術即將是因為多元泛濫而邊界模糊的現實,也就在和標準質問。正常正常,但到底應該如何建構,而非單純的用現代藝術的本質主義來對照,才是真正在米堆上加力的方法吧。
0 有用 HurryShit 2018-01-30 19:33:19
4.5。
0 有用 jetaimik 2021-12-10 18:33:32
一个观点被翻来覆去地论证,看得有些疲,但还算好懂,有启发。
0 有用 Jin 2022-05-10 09:43:16
所以在艺术终结以后,艺术的“本质”何为?
0 有用 运茶船 2022-10-15 14:12:50 浙江
整本书其实是个翻来覆去的基于脉络观察的精巧设问(虽然Danto明确给出了一个答案,但并无太多实质的阐述),艺术哲学领域依然云山雾罩。不过一些表达也出了新意。逻辑学者对符号的使用(use)与提及(mention)有一套标准的区分方法,而从瓦萨利叙述到葛林伯格叙述的转变,可以说是从艺术作品的使用面过渡到它们的提及能力。换言之,从意义转变为存在,或广而言之,从语义学转变为句法学。
0 有用 【已经注销】 2018-08-26 23:16:00
读过,好懂,庸俗地给五星
1 有用 海遊館 2016-07-23 16:27:49
曾经听说艺术之终结,绘画之死,摄影之死,总觉得提出这样观点的人真是吃饱了撑的,为了自私的独创性而展现将一条洪流霎时截断的神迹。而我能够无知无畏这样想的前提,反而是前人早已将大坝推倒,激浪不复存在,才有了如今海面上的风平浪静。
1 有用 夏萝 2019-01-03 08:30:29
丹托炒冷飯環節,書名看起來聳動事實上整本書的論點就一個,告訴你以往那套不適用啦,藉著黑格爾的名義把觀念凌駕到藝術之上,但又不去探討藩籬解除後的哲學藝術到底意味著什麼,說是多元主義其實是相對主義,又暗含了美國那套中心主義和自己對新媒材的偏愛。(這就是為什麼丹托沒能成為藝術家和哲學家最終成了藝評家(?
0 有用 ≠ 2018-05-18 17:45:11
一种观点 废话略多
0 有用 江湖满地一渔翁 2021-01-26 21:34:49
这个译本果然很舒服,丹托颠来倒去说自己是本质主义,也没有具体定义何谓艺术。他写的书都是在翻来覆去倒腾他的话术,看这一本就够了。
0 有用 Mockingbird 2021-05-25 00:25:07
几乎每学期都至少有一本围绕其展开写作的精读书籍,这次是阿瑟·丹托。从1964年“艺术世界”理论问世到1997年本书出版,丹托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开辟出一条盘绕的“艺术认定”之路。这条路穿过了至少三个理论界域:从分析美学的“氛围论”到艺术社会学的“体制论”,最后抵达本书中后现代主义的“后历史论”,艺术世界由此不断获得新的化身。追溯其理论渊源,既有黑格尔的历史观、尼采的创造论,亦有维特根斯坦的语用学、奎因的本体论承诺——丹托综合了分析与综合两条理论路线,他的靶子是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观(亦即媒介本体论)。再就本书来说,丹托诙谐戏谑的文风与那边的译者风格很是相得益彰;或许本书最需要区分的点之一,即是明确丹托自称的“本质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避免过度后现代的概念策略,但历史诚然已终结
0 有用 正能量小天使 2021-09-21 15:09:58
当從再現藝術的幻覺至現代主義的自我探求,自我探求的开始才是人生的开始(现代是宏大叙事崩塌的现代),没办法去生产一种许多人都喜欢的艺术品,人们可能更偏爱艺术家用灵感而非根据他们的需求的创作。 评判艺术由统一标准(限制,需学习和培训的品味)变为个人感受(宗教fall—>人文主义rise),现代是宏大叙事崩塌的现代,一切的”取消”是永恒的开端(我们不应对自己作任何限制,因为限制本身就是存在着的)。 艺术史的终结,标志着一种绝对的自由,丹托不悲观我悲观,无疆界的标准现在变成青年艺术家的无限虚无,视觉上就是全平台亚逼化。多样的艺术种类还是很难把“质”的精神推下悬崖。绘画雕塑音乐随时代嬗变,精益求精之人都难以启齿。 多元泛濫而邊界模糊,也就在和標準質問。艺术史是必须的,保持最大程度的独立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