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实为翰林制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初版于1996年,是作者的社科课题成果。从唐代的起源一直讲到明清,不过由于作者领域研究重在宋代,所以前后部分有些简略。
就宋史研究来说, 这本书的价值在包伟民先生主编的《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中概括如下:
對宋代內制官研究最爲全面、系統的成果是楊果的專著《中國翰林制度研究》。該書雖以“中國”爲名,實則是關于宋代研究的,全書正文七章中有四章是研究宋代翰林制度的,其餘三章上溯其源自唐五代,下察其流至元明清,旁及遼金與西夏。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翰林制度先後經歷了濫觴——興起與發展——成熟——轉型與漸衰四個階段的發展,宋代爲成熟期,此時期翰林的組織嚴整,制度規範,政治上的作用比唐時下降,但仍不失爲趙宋政府的樞要部門,充當著君主的重要謀臣。該書第一次系統、全面地考察了宋代翰林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對于翰林職官在宋代的組織機構、職掌範圍、相關制度、翰林的政治文化功能,導致翰林地位變遷的政治、社會原因,以及翰林權位的消長所反映的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體制運作的基本規律,都進行了獨立的探索,得出了有說服力的結論。全書資料翔實,考論縝密,徵引史籍近300 餘種,製作圖表30 種,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3 有用 清心寡欲展三水 2014-11-24 19:57:12
最近看九十年代的学术著作发觉一大优点,篇幅不大但论证都很有说服力,深得言简意赅之旨。近年的一些著作因为技术手段的进步,资料普遍丰富了很多,但材料的罗列不能掩盖论述和思考深度的下降,说服力反而显得不够。PS:豆瓣居然没人标记这本书。
0 有用 失鷳齋 2023-07-13 12:01:54 北京
梳理了整体上的制度变化,比较清晰,宋代部分篇幅最长,也确实省却了不少翻宋人笔记的力气。内外制对比再细讲一讲更好。
0 有用 苦影 2023-01-02 11:40:07 浙江
资料搜集颇多,可惜涉及时间跨度过长,历朝历代都未能对列举史料作出更为深入的剖析。以占去四章的宋朝为例,作者的研究为后来研究行政过程中的文书信息传递提供了相当值得参考的信息框架,比如翰林学士奉旨草召时对文义褒贬的把控(其中尤以拟制为代表,近日翻笔记较多,借拟制发泄个人恩怨的做法在宋初可谓不胜枚举)、不同时期封还词头的难度之差别(如徽宗朝滥用御笔手诏,翰林学士封还词头的效力很可能不如从前)等。另外,从... 资料搜集颇多,可惜涉及时间跨度过长,历朝历代都未能对列举史料作出更为深入的剖析。以占去四章的宋朝为例,作者的研究为后来研究行政过程中的文书信息传递提供了相当值得参考的信息框架,比如翰林学士奉旨草召时对文义褒贬的把控(其中尤以拟制为代表,近日翻笔记较多,借拟制发泄个人恩怨的做法在宋初可谓不胜枚举)、不同时期封还词头的难度之差别(如徽宗朝滥用御笔手诏,翰林学士封还词头的效力很可能不如从前)等。另外,从《归田录》中王禹偁等人对润笔的态度观之,作者所说的翰林院润笔,在宋代前期似乎尚未成为普遍现象。自唐至清,翰林学士院经历了从“天子私人”发展至官方机构的变化,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学士院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减弱,愈发成为单纯的文书机构。类似的发展历程同样见于其他机构/职位,大抵是权力牵制的常见发展路数了。 (展开)
0 有用 阿珂路 2021-08-21 00:23:12
3.5
0 有用 Ishmael 2019-03-18 16:34:49
补标,主要是讲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