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云龙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跨文化戏剧研究(中国)(1895-1949)
出版年: 2010-4
页数: 276
定价: 30.00元
丛书: 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丛书
ISBN: 9787561535578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跨文化戏剧研究(中国)(1895-1949)
出版年: 2010-4
页数: 276
定价: 30.00元
丛书: 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丛书
ISBN: 9787561535578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知书条目汇编 (孤家不寡)
- 厦门大学出版社图书秀 (如舸斋王依民)
- 读博期间戏剧书籍 (康纳)
- 道教戏剧 (泥丸子)
- 书单|Theatre Translation (allansmith☮️)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越界的想象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G_Horsius 2023-12-17 22:32:44 北京
皮儿很厚,很隔,可以说我正是因为讨厌这种玩弄话语的论述形式才离开西方文论的。我觉得戏剧这种扎扎实实存在的、在你面前演出的东西,对它过于地玩弄话语和概念是无用的,那只会导致最终的观点和判断偏离了实际情况。举个例子,张庚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命题,作者分析张庚的语境和意图,当然不能说不正确。但是,这个命题的实质,不是单从张庚这篇文章的文本分析就能定性的。回望延安戏剧,几乎可以说只留下了一部《白毛... 皮儿很厚,很隔,可以说我正是因为讨厌这种玩弄话语的论述形式才离开西方文论的。我觉得戏剧这种扎扎实实存在的、在你面前演出的东西,对它过于地玩弄话语和概念是无用的,那只会导致最终的观点和判断偏离了实际情况。举个例子,张庚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命题,作者分析张庚的语境和意图,当然不能说不正确。但是,这个命题的实质,不是单从张庚这篇文章的文本分析就能定性的。回望延安戏剧,几乎可以说只留下了一部《白毛女》,这怎么看也不能说是话剧的胜利。无论是1942年以前的“演大戏”和“关门提高”,还是1942年以后的走向民间,都无法证明上述论述的正确性。前者说明话剧仍在向斯氏体系乃至西方现代戏剧学习以建立其艺术本体,后者说明当民族民间形式受到借重时,话剧本身偏偏又被隐藏和废弃了。 (展开)
1 有用 沉碧 2016-05-07 14:35:43
后三章比前面的好读。理论这东西其实也是能写得很有意思的,这本书我觉得还差一点儿,但是视角和研究方法都很有启发性,可以打四星……加一星是因为太喜欢周云龙了,讲课超棒,人格魅力不可抵挡(一个迷妹捂着心哭诉道
0 有用 青山 2021-06-25 18:08:38
细读了前一二章,非常具有跨文化的视野。中间几章来不及细看,但能从行文中感受作者的用心。 跨文化研究必须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清算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凸显一种“间性智慧”,其根本指向在于向文化间性的乌托邦跃进。 周宁. 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J]. 社会科学, 2007, 326(10): 162-169.
0 有用 gudetama 2022-02-16 23:12:51
导师的博士论文。印象最深的是对西方想象和本土建构两个层次分析。他曾说他年轻时好用理论,确实如此,读得比较辛苦,但也滋滋有味。如今,已经将各种理论方法化入行云流水之中。
0 有用 Huiii 2024-10-10 20:54:15 德国
这种理论搬演的书,读进去了也算得上有趣非常,尤其是几位主要引述对象的概念,似乎也成为了纸页舞台上粉墨登场的演员。作者不失刻意地达成的中西背景学者的交错与平衡,其实也是另一种学术书写的跨文化性。“公共观演场域”概念的提出除了在行文上省略一些描述性用语外,似乎并未起到立论的效果,而正如学界先辈在序言中所讲,实证材料与叙事的缺乏已决定了本书的论述是外强中干的,或短少如作者自己所推崇的,张爱玲笔下的那种“... 这种理论搬演的书,读进去了也算得上有趣非常,尤其是几位主要引述对象的概念,似乎也成为了纸页舞台上粉墨登场的演员。作者不失刻意地达成的中西背景学者的交错与平衡,其实也是另一种学术书写的跨文化性。“公共观演场域”概念的提出除了在行文上省略一些描述性用语外,似乎并未起到立论的效果,而正如学界先辈在序言中所讲,实证材料与叙事的缺乏已决定了本书的论述是外强中干的,或短少如作者自己所推崇的,张爱玲笔下的那种“平衡”与“永恒”。我想这也是从大的意义上去思考与体验“跨文化”背后所必须具有的稳定与圆融。同时亦有趣的是,作者毫不讳言转型时代知识分子的边缘性,我想有些过分投射的自怜在其中,导致本是强批判性的利剑却似乎落为了时代的无可奈何——相比之下,以阳光照人,戏说或接纳那种种人性与结构的瑕疵,并不见得失之深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