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文学辞典》的原文摘录

  • 写作既要沉潜(含英咀华),又要浮出(言者浮物也),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吾人登舟之日,本义俱在。 (查看原文)
    示播列 1赞 2012-11-12 22:20:34
    —— 引自第32页
  • 白居易 “莫里哀常把他的作品先试念给他的女仆听,我想这件事人们都解释错了,大家总以为他仿佛要看那作品对女仆会生什么印象,把女仆当作他的裁判官。若她是个绝顶聪明伶俐的女子,还说得过去,可是我们猜想中总以为她不过是个很普通的女仆,什么特长也没有。若使莫里哀真的曾经对女仆试念过他的作品,那是因为单单把作品大声念起来,就是使自己由一个新的观察点去看那作品;而且为着要念出声来,又不得不一行一行都非常注意,因此可以更严格地来考察他自己的作品。我总是打算将我写的东西在人前大声念出来,我的确常常这么干;差不多不论对谁念都成,只要他不是太聪明了,是我害怕。有些地方我独自地对自己念时,总不觉有什么毛病,可是一大声读出来,我立刻看出那弱点了,“——与莫里哀同时代的勃特勒(1612-1680)如此解释莫里哀的用意,这里可是我想到了我们的白居易,这位大诗人不是也曾经给老婆婆念他的诗吗?论者说要使老妪都懂,我常常怀疑,今天终于得到了澄清。大快人心。 (查看原文)
    江湖遠人 3赞 2011-08-15 00:37:24
    —— 引自第9页
  • 爱的给予和接受都是漫长的,双方有时并不同步。所以爱不计结果,而被爱者反倒抵触,他们对爱的理解不能同步。此问题中自然包括年龄、性格、经历种种差别,所以爱始终停留在过程中。此过程之结束则表现为遗憾,而过程本身就极为沉重,所以爱并非自私,乃是无限向外扩展同时无限限定对方的行为。所谓限定就是要求统一爱的定义、以及爱的内涵与形式、而恨则容易在刹那间产生,并且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仿佛不断的在接受某种暗示,情感的波动相应的呈现。爱与恨,都是不可能的,但绝非负担。 (查看原文)
    KK 2011-11-09 21:45:36
    —— 引自第5页
  • 她该如何纪念自己。这句话不是作为一个问题来让她思考的,而是在人生中迫使她不继选择自己的一个具体的事件。在最初时候,她并不知道“纪念"的根源,以为过去只是某一次开始,转眼就将谢幕。熟不料,自己一直伴随在左右。已经该结束的尚未酝酿,以结束的尚未开始,结束的还将重复。对这一问题的提出,说明她某一次的选择已经完成,这种完成仅仅是一次动作性的安慰与启示,远非把握性的进步。如果仅仅是动作,那她的信心就会动摇了,因为过于随意;如果没有进步,那她的冲动促成了多少遗憾。 ”纪念“并非导源于冲动。她如今还不明白这一点。纪,是用一种准确、可能,并且完整的手段(形式)去呈现事务本质所应然;而念,则通过审视前者的确凿,追加所以然。作为形式,必须寻找,但可能毫无下落,不声不响的就走到了今天。作为形式的单纯的有意味的表现力怎样被你获得?不光是找,还要等待。此念一起,念念不断,贯穿人生的潜在寻求迅速融化在意识领域,不断提醒,把心定在当下。 那么冲动是什么? 为什么从表面上看,它仿佛也是元素之一?如何发生,左右事实? 冲动,势之使然也。只不过是某一种重复、执着、不变的意识流所引发的表现力。所以优质,所以,当冲动带来所有的结果时,人往往后悔。冲则动,此动非心性人性本性之动, 而是当下势力所及,在所难免所致,此动乃被动、乃消极影响的无奈呈现。因为动也的确是形式之一。所以看上去”冲“促成了”动“,似乎改变了事实状态,而人又为何不接受这种”动“的实际意义?冲动非本能,属于意外,在纪念之中那些被驱逐的思绪意犹未尽,聚在一起,找寻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回报当事人。 …… 她所以目前仍在痛苦中徘徊,不肯休息,尽管她已足够明智,开始反省冲动的无谓,然而还差一步,纪念不能开始。这就涉及到关于对形式本身的认识力。——”纪“字当初是编织经纬的意思,那种动作保存时空的连续性,无生成有,呈现了具体而真实的图像。你在”纪“的过程...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1-12-17 00:15:40
    —— 引自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