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与面子 短评

热门
  • 28 K.J 2015-10-01 00:33:25

    单靠论文尤其是外国人、海外华人的论文是根本无法解析中国人对于面子和权力的真正理解的,姑且按照文中所分,将关系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那么混合性关系又如何界定?正如文中举《范进中举》一例,邻人和乡绅均属混合性关系,但做法却迥异,又做何解?东方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乎无法物化,完全依照建模和统计数据试图来解释好这个千年文化沉积而成的话题,本就是舍本逐末。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体系来看,面子的本质近乎社交需求、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杂合体,对于这种复杂的现象,恐怕并不是几篇形而上的论文和小范围的统计数据能够说得清楚的。

  • 7 ace 2014-04-13 08:32:35

    谈的大多是理论,关系分为工具,混合,情感,按差序格局由远及近。理论对于做学问来说很好,可惜对我来说实用价值不大。

  • 7 shuo 2011-05-05 22:49:45

    其实一般啊。。。

  • 4 三童 2018-09-01 09:18:23

    题目是好题目,方法论错了,应该用精神分析和人类学来解读。

  • 2 谢行知 2015-01-20 16:42:23

    第一次看本土心理学著作,并且本书是一本论文合集,偏学术性。总的来说,还是有不少启发的。

  • 2 徐主任 2011-07-08 14:26:40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儒家庶人伦理的表格、差序格局,还有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出现N次了。我怎么觉得他所称的“本土心理学”就是用西方人看得懂的话来说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本质上好像还是在唬人嘛

  • 0 Hammer_ 2020-03-11 23:12:11

    学术性研究—人情与面子

  • 1 Chandler 2021-11-08 15:36:10

    此书,实在是经验有余,创新不足。 在我看来,理性知识其实来自,分析,归纳,概括,推理,总结最终形成。实践反思的认识与阅读理解知识这两条线进行交融,交融后深化对实践问题的更深层理解,从而形成理性知识。 近代西方理论传入我国,中西人差异在于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前或往近来说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的社会中的存在方式。中国人更讲关系,是他我。西方人才是自我。所以,理论上虽然有共性,认识世界的方式,普适性的价值观可能一致。但涉及到具体情景时,以及对情景的认识,西方理论解释力很可能是不足的。但改革开放后,受西方影响越来越大时,当前的中国人大概率变成他我和自我共存的状态。但文化根基还是不同。哦,还有制度,制度也不同。社会生产力也不同。着力方式也不同,西方重利,中国还是重情。

  • 3 Tod Chinn 2017-08-22 07:38:06

    2017年第70本,以儒家的庶人理论:仁义礼;比较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以及西方的主流社会互动理论,作者发展出了人情与面子理论:请托者与资源支配者之间的三种关系:工具、混合、情感,在拉关系争面子的过程中逐渐改变参与者的关系体系,从而达成利益交换与分配。

  • 0 2013-11-07 20:08:37

    :C912.1/4896-1

  • 2 psyluo 2014-05-07 14:02:39

    本土心理学的思想结晶。同时也适合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去读,了解中国更是了解自己

  • 0 花生米 2012-12-28 09:12:22

    里面个人认为仅有两三篇文章值得细细品读,我讨厌模型,自我构建。

  • 0 小魔@优雅穿梭 2014-07-15 11:07:53

    下次去台湾。。。他乡遇故交。。。

  • 3 Fay 2014-02-03 21:02:48

    大过年的看这书,真接地气

  • 2 Jessie 2016-02-23 18:12:44

    论文集,里面有几篇论文读起来还是蛮有趣的,而且能用恰当的文字清晰地表达出研究见解、推动认识就是一项创造性技能。

  • 0 小小巫 2011-03-30 23:49:08

    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把那些放置已久的好书读完。这书很有意思。

  • 0 AJo 2014-04-13 10:58:00

    实践证明一个理论模式的创立,可以一招走天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