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祖宗》的原文摘录

  • 黄佐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刊行的《广东通志》,则收录了主簿苏缄的故事:在一个宴会上,有一富商试图坐在苏缄身边,被苏缄以杖刑处罚。富商向苏缄的上司投诉,苏缄坚持已见,谓自己官职虽低,地位仍高于商人。 (查看原文)
    大中祥符九年 2回复 3赞 2024-03-07 01:32:02
    —— 引自章节:儒学
  • 里甲登记的全面推行,是15世纪中叶的事。而里甲制度的性质本身也逐渐发生变化:从严格要求亲身服劳役,变为以缴纳白银代替劳役:从重视登记户口,变为重视登记田产。这是个缓慢的过程,几乎用了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这一互年。在珠江三角洲,真正开始这个变化的,是卷入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之乱的地区。在这些被叛乱波及的地区,全面编户齐民,就有可能改变社会地位,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地区有很多百姓被登记为蜑户,叛乱的发生以及叛乱期间效忠朝廷的动作,就让蜑户们有机会登记为民户,从而抛弃蜑户的身份。 因此,黄萧养之乱,意味着当地社区通过编户而得到王朝国家的承认。其他户籍改变为民户这一现象,并不限于黄萧养乱事地区,但是,黄萧养乱事地区所开始的其他户籍改变为民户这一现象,开启了改变的趋势,最终扩散至整个珠江三角洲。 (查看原文)
    因幡不白兔 2赞 2022-08-11 14:53:38
    —— 引自第95页
  • 里甲制度并没有衰败。像珠江三角洲这样一个地区,在明初,里甲制度从来就没有按照官方设想来推行,而当里甲制度真获得推行时,它已经走了样,它已经不是以户口登记为为基础的劳役摊派制度,而成了县衙门收税的户口。15世纪,发生了地税与劳役折银的改变,但当时的县官,还未能利用这些新的财政收入来招募自己的行政队伍。在这个背景下,黄萧养之乱就开辟捷径,逼着当地社区效忠朝廷,并与朝廷团结一致,换取朝廷赐予的里甲登记。这个政治效说效忠行动刚刚结束,首先因为猺乱,接着因为“大礼议”造成的动荡,一场礼仪革命就被启动了,而新近才编入里甲的百姓也被卷入其中。通过里甲登记,通过礼仪改革,珠江三角洲的百姓得到了朝廷的承认,因此也改变了身份,在16世纪,珠江三角洲百姓中有财有势的一群,也开始扮起文人来了。如果我们把这些变化的任何一端,理解为朝廷中央“控制”的强化,未免误用“控制”这一词了。但是,一个建立在礼仪上的权力结构,的确成形了,它把地方社会与国家结合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阶级也从草莽百姓中诞生出来。 (查看原文)
    因幡不白兔 2赞 2022-08-11 14:53:38
  • 未来被称为“乡绅”的、拥有科举功名的宗族,是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改革一同成长。由于卫所制度的败坏,县衙门被迫承担更多行政职能,因此被迫强化起来,把自己改造成为收税机构。折色纳银,使地方政府能够招募自己的行政队伍,与地方社区打交道时,就可以采取强硬手段。划一的礼仪,根据明初的设计,是王朝图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平台,如今得到地方官员们切实的推行,不仅因为他们想要体现自已的权力,也因为他们真诚相信自己做得对。踏入16世纪,地方政府进行土地丈量,为正被逐步推行的一条鞭法赋役改革奠定了基础。所谓一条鞭法,是指把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归并为一笔总额,以白银征收。一条鞭法的改革,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统治圈。随着经济日益繁荣,随着政府统治风格改变,朝廷的礼仪逐渐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而宗族这个制度,就成了士绅化的载体。 (查看原文)
    因幡不白兔 2赞 2022-08-11 14:53:38
  • 在田产管理上,书面记录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地方政府也越来越依靠书面记录。因此,拥有以文字书写的地契,拥有里甲登记的文件,就能够掌握土地,这种趋势越来越普遍 (查看原文)
    因幡不白兔 2赞 2022-08-11 14:53:38
    —— 引自第138页
  • 晚清慈善機構把擁有權與管理權分開,這是新穎的行政管理制度,有了這樣的製度,慈善機構才能大幅擴張其財政規模。這如此重要的制度是如何出現的?答案來自香港。 同治九年,東華醫院得香港政府依法案形式批准成立。有趣得很,體現於未來兩粵廣仁善堂、方便醫院章程裡的行政管理原則,原來包含於東華醫院法案之內。 假如晚清廣州慈善機構的章程學的是東華醫院這一套,則晚清廣州慈善機構的基礎就不是傳統中國行會的制度,而是來自西方的制度。 (查看原文)
    江南逢 1赞 2013-03-11 18:13:32
    —— 引自章节:第二十二章、民族國家的矛盾:宗族的落後性
  • 1. “...而就在这几十年间,广州出现了剧变。南汉历代君主,统治风格独特。 他们恢复了海洋贸易,再度开发采珠业,当然,采珠业成了皇家专利。” 2. “在南汉君主身边充当顾问的,都是北方贤士。 但经仔细考究,则南汉朝廷的高级官员,似乎都来自岭南本土所产生的士绅阶层 ...这些南汉高官中,有少数宣称祖籍北方,但也承认他们的家族已在南方定居两至三代之久。” 3. "公元942年,起兵背叛南汉的张遇贤,也宣称得到“神”示,意识到自己前生乃是十六罗汉之一 ...见证了佛教在岭南的传播。但佛教的礼仪与教义,也不过是为岭南人所运用的力量之一,正如岭南本土神灵的法力一样。" (查看原文)
    Nîluonkar 2019-11-14 12:47:09
    —— 引自章节:南汉:一段插曲
  • 1. “唐帝国在广州派驻刺史兼岭南节度使,人所共知,这个职位是个肥缺。 但是,广州刺史的真正考验,在于他是否有能力对付广州城城墙以外洪荒世界里的野蛮部落。 广州城的税收大概是不足以供养当地驻军的,但这也许不要紧,只要来自南方的珍异宝货能够运到北方的唐朝宫廷就可以。 广州城是个由中国王朝提供军事保护的前哨,阿拉伯商人在这里与当地土著做生意。” 2. “无论是真是假,依靠朝廷权威,降服地方神灵,对于那些大讲岭南奇风异俗的人来说,是合理的。 ...... 把地方信仰整合到王朝宗教体系,等于另辟疆域,这个疆域不是靠中央王朝的军事扩张或者政权指挥线而划定的; 在这个疆域里,岭南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既服从皇帝的一统权威,也服从地方神灵的个别权威。” (查看原文)
    Nîluonkar 2019-11-14 12:41:17
    —— 引自章节:光怪陆离的广州
  • 清朝粤海关的管理,充分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方面,中央想得到财政收入,又真诚地想遵照规章、制止乱收费的情况;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也想从粤海关这个利数中分一杯羹。 ……由于“摊丁入亩”的改革,在18世纪,各级政府的规定税收应该是增加了。但是,既然形形色色的法外诛求禁而不止,说财政改革能够增加各级政府的财力,是没有多少证据的。这几波财政改革的真正结果,是增加了高层衙门的权力:户部对于各省财政事务的管辖权增加;督抚衙门对于各府州县衙门的管辖权也增加。 在像18世纪这样的经济景气时期,要百姓承受更多税赋,是很容易的。可是,一旦经济不景,朝廷正气凛然,高喊禁止乱收费,但其实又不能真正奏效,就会产生危险的政治后果。 (查看原文)
    乔伊里 2012-08-24 17:22:20
    —— 引自第283页
  • 领导该局的士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积极参加顺德县士绅每年祭祀四位明朝关于的活动。 (查看原文)
    黄海禺君 2013-03-16 15:59:46
    —— 引自第350页
  • 咸丰八年(1858),罗惇衍、龙元禧、苏廷魁这广东团练三人领导小组,向广东巡抚递呈,请求把容桂公约归并至广东团练总局。所谓归并,实际上意味着由广东团练总局出钱收购容桂公约股东的股份,容桂公约管辖的沙田地区,也进一步扩大。 (查看原文)
    黄海禺君 2013-03-16 15:59:46
    —— 引自第350页
  • 二程兄弟和朱熹、张栻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广东发生影响,比全国大部分地区来得更早。我们可以把理学扎根广东的时间定得很清楚:就是绍兴十六至二十年(1146-1150)张栻的父亲张浚在连州做 官期间。张浚建立了广东第一间书院,之后,到了韶州建起相江书院3时,广东理学已经具备稳固的师徒传承了。①张浚是宋朝的重臣,不仅以对金朝强硬而著称,而且也以协助南宋迁都立国而闻名。《宋史》记载,张浚是张九龄弟张九皋之后。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20-02-02 16:21:2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儒家思想打进来了
  • 北宋地方官员,往往因为对进口货物征税,卓有成绩,而受到地方志褒扬;南宋地方官员,也往往因为对于下辖百姓轻徭薄赋,而受到地方志褒扬。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20-02-02 16:27:1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儒家思想打进来了
  • 但是,皇帝亲自批准珠江三角洲上一个水利工程,就此一例,难使人信服,反使人起疑。这个例子独一无二,它意味着:不是事事都要得到皇帝批准,而是王朝理念与地方社会的结合,从南宋开始盛行,到明朝而发展至极端。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20-02-03 10:07:34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土地
  • 由于年代久远,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碑文不无理灭之处,但是,堙灭之处的内容,是完全可以从明朝的礼仪条文中填补进去的明初的律令,对于祭祀祖先时能够祭祀多少代,有相当清楚的限制:品官祭祀四代,平民只能祭祀父母及祖父母;明初的律令,也特别规定:只有品官才有权在被称为“家庙”的建筑内祭祀祖先。但是,对于在坟墓旁建立祭祀祠堂这种宋朝的习俗,明朝的律令并不禁止。何真官至尚书,因此能够在家庙祭祀祖先。但东莞横涌村李氏则不同,李氏并没有资格在家庙这样的建筑内祭祀祖先,因此,李氏把他们祭把祖先的建筑称为“祠堂”。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20-02-04 20:36:04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明初的社会
  • 在珠江三角洲,真正开始这个变化的,是卷入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之乱的地区。在这些被叛乱波及的地区,全面编户齐民,就有可能改变社会地位,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地区有很多百姓被登记为蛋户,叛乱的发生以及叛乱期间效忠朝廷的动作,就让户们有机会登记为民户,从而抛弃蛋户的身份。因此,黄萧养之乱,意味着当地社区通过编户而得到王朝国家的承认。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20-02-20 22:53:02
    —— 引自章节:第七章 赋役的崩溃
  • 对于周齐曾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我们没有什么异议可言。但是,周齐曾到顺德县上任时,明知崇被皇帝已经自尽,朝廷已经垮掉,却仍然卷入当地的官司,这很能够显示,即使在明王朝的末日,县官的权威仍然屹立不倒。北京虽然沦陷,但明朝并没有随之崩溃。在几天之内,南京的明朝高官们就宣布继续效忠明朝,到了阴历五月,他们已经拥立出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不到一年,南京也落入满清手中,残余的明朝官员就撤退到福建去,团结在唐王身边,将之拥立为隆武帝。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20-02-29 23:36:25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士绅对于地方社会的控制
  • 因此,国家机器改变征税制度、向商贸行会打主意的结果,不仅使商人与国家产生矛盾,也因为与国家打交道而强化了行会的内部组织。这也是可以预期的,因为明清两朝政府越来越无法依靠惩罚手段来统治天下,而要靠颁赠功名来统治天下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21-01-03 21:40:27
    —— 引自章节:长远的影响
  • 明清社会的阶级鸿沟,并不出现于士、农、工、商之间,所谓士、农、工、商,是王朝国家对于百姓的职业划分,历史学家也许受此误导。 (查看原文)
    世纪末的旅人 2021-05-31 18:03:21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控制财产的组织:一个意念的力量
  • 很明顯的,表達地緣關係的標誌(symbols),例如神位、“打醮”中的各種遊行,都是超地域的產物。以喃嘸先生在“打醮”的活動為例,“打醮”應用的科儀書,都不是專為那一處地方而寫的。相反地,村民需要喃嘸先生的幫忙,是因為除了“鄉例”外,村民認為還需要有專業禮儀者的“法力”。喃嘸先生的拜祭禮儀,並非起源於鄉民的活動範圍。他們領導的禮儀,有很長的淵源。聽他們講,由龍虎山張天師傳下來。張天師所代表的的道統在他們眼中有合法性,並不在於村民的承認,而在於村民以為其合法性已經有廣泛的承認。農村社會史往往表達多個不同的傳統。有部分是鄉民認同為自己的,有部分是他們認為是外在世界的。我們寫歷史的時候,就是需要識別這些傳統,說清楚來龍去脈。 (查看原文)
    宫保鸡丁 2023-01-11 11:30:26
    —— 引自第13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