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 E. H. 卡尔
/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1919-1939
译者: 徐蓝
出版年: 2010-10
页数: 250
定价: 1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
ISBN: 9787100070249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1919-1939
译者: 徐蓝
出版年: 2010-10
页数: 250
定价: 1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
ISBN: 9787100070249
内容简介 · · · · · ·
E. H. 卡尔(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学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本书针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特定历史阶段,以巴黎和会为开端、德国入侵波兰为结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作者对国际关系研究中理想主义流派观点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指出这二十年间国际关系动荡的根源在于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争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因而在战后首次确立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的创作者
· · · · · ·
-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作者
-
徐蓝 译者
目录 · · · · · ·
绪论 和平安排
对欧洲的安排
近东和非洲
美国与远东
部分 强制时期:联盟国家(1920-1924)
章 法国和它的盟国
保证体系
联盟体系
波兰
小协约国
第二章 战败中的德国
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
裁军和非军事化
赔偿
第三章 欧洲的其他风暴中心
多瑙河国家
意大利
苏联
第二部分 和解时期:国际联盟(1924-1930)
第四章 和平的基础
道威斯计划
协约国之间的债务
日内瓦议定书
洛迦诺公约
第五章 全盛时期的国际联盟
鼎盛时期的国联
作为调解者的国联
国联的其他活动
第六章 反战运动
国联的协定
巴黎公约
杨格计划
第三部分 危机时期:回到强权政治(1930-1933)
第七章 经济崩溃
德国的危机
灾难之年
赔款的终结
世界经济会议
最后的阶段
第八章 远东危机
华盛顿会议后的中国
日本占领满洲
对国联的影响
第九章 裁军会议
裁军问题
裁军会议
四国公约
第四部分 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
终结(1933-1939)
第十章 纳粹革命
波兰和苏联
奥地利和意大利
法国、意大利和小协约国
巴尔干协约
第十一章 毁约
德国的毁约
意大利的毁约
洛迦诺公约的终结
第十二章 欧洲以外的世界
中东
远东
美国与世界政治
英联邦
第十三章 战争重新开始
西班牙内战
大国的对抗集团
德国开始侵略
战争爆发
附录1 门罗主义
附录2 威尔逊的“十四点”
附录3 国联盟约摘录
大事年表
索引
地图目录
凡尔赛条约
东欧
环地中海
远东
中东
· · · · · · (收起)
对欧洲的安排
近东和非洲
美国与远东
部分 强制时期:联盟国家(1920-1924)
章 法国和它的盟国
保证体系
联盟体系
波兰
小协约国
第二章 战败中的德国
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
裁军和非军事化
赔偿
第三章 欧洲的其他风暴中心
多瑙河国家
意大利
苏联
第二部分 和解时期:国际联盟(1924-1930)
第四章 和平的基础
道威斯计划
协约国之间的债务
日内瓦议定书
洛迦诺公约
第五章 全盛时期的国际联盟
鼎盛时期的国联
作为调解者的国联
国联的其他活动
第六章 反战运动
国联的协定
巴黎公约
杨格计划
第三部分 危机时期:回到强权政治(1930-1933)
第七章 经济崩溃
德国的危机
灾难之年
赔款的终结
世界经济会议
最后的阶段
第八章 远东危机
华盛顿会议后的中国
日本占领满洲
对国联的影响
第九章 裁军会议
裁军问题
裁军会议
四国公约
第四部分 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
终结(1933-1939)
第十章 纳粹革命
波兰和苏联
奥地利和意大利
法国、意大利和小协约国
巴尔干协约
第十一章 毁约
德国的毁约
意大利的毁约
洛迦诺公约的终结
第十二章 欧洲以外的世界
中东
远东
美国与世界政治
英联邦
第十三章 战争重新开始
西班牙内战
大国的对抗集团
德国开始侵略
战争爆发
附录1 门罗主义
附录2 威尔逊的“十四点”
附录3 国联盟约摘录
大事年表
索引
地图目录
凡尔赛条约
东欧
环地中海
远东
中东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零三个多月一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到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接受了德国的要求而签订停战协定。停战之后,协约国需要五年多的时间去完成全面的和平安排。1919年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6月28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9月10日),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11月27日),1920年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6月2日)。但是直到1923年7月23日,才在洛桑与土耳其签订了最后的和平条约;随着该条约于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最终得在全世界重建。 (查看原文) -
“十四点”,它在停战协定签署之前便为德国所正式接受并作为和平安排的基础。多亏了威尔逊坚持这些原则,该条约才得以建立在真正的理想主义的基础之上。 它规定建立国际联盟,其主要宗旨是确保维持和平;它建立国际劳工组织以规定劳工的状况;还建立了对德国放弃的殖民地的政府委任统治制度。 1919年以后,这些机构和制度便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正常的和基本的组成部分了。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共225册),
这套丛书还有
《秘鲁征服史》《越南通史》《人文地理学问题》《文化与历史》《罗马史》
等
。
喜欢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二十年危机1919-1939 8.8
-
- 权力优势 9.3
-
-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 8.6
-
- 失败的帝国 8.5
-
- 权力政治 8.5
-
-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9.5
-
- 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1卷) 9.6
-
- 战争的原因 7.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英)E.H.卡尔著,徐蓝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第1版。主题很好,但太粗略了,翻译得也太糙,有负商务之名。两次大战间20年不是和平,只是休战,结合后来二战情况看,恐怕问题在于双方虽有胜负,但不是彻底压服对方,不像二战一样打到山穷...
(展开)

第三章欧洲的其他风暴中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4.30 在地理上,多瑙河流域包括五个国家,分别为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奥地利。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小协约国。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奥地利和匈牙利。首先是奥地利共和国,它是由旧奥地利帝国中说德语的人民组成的... (展开)> 更多书评 24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商务印书馆 (2009)8.4分 83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1)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国际政治相关 (王广涛)
- 高评分kindle电子书 (人闲桂花落)
- History,Geography,Map,etc (sinol)
- 2011书架(A) (苇间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kerry 2015-08-30 20:43:28
可以想象原著是一本不错的历史政治书,分析问题的观点和东方人的确有很大的不同。不过,这个翻译还是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金山词霸也可以翻译成这样。
0 有用 djFFFFF 2018-05-19 23:02:34
还阔以
0 有用 真的是小能 2013-10-12 00:05:44
对法国偏见很深啊
0 有用 肉肉 2014-11-18 11:14:04
简洁明了很实用。
2 有用 蝌蚪往人 2014-04-20 06:10:59
1919年到1939年二十年间,到底是什么让新秩序走向更大的悲剧?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课题,可惜这本书没有很好的解决,这本书只是按照地区和时间,单纯的把一些史实列出来罢了。即便如此,一些放在现在看来荒诞的事件,在当时的背景下竟然有可以自洽的合理性,这正是历史的可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