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黄宗智(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切入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比较深入,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苏力(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最优秀的一部博士论文。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入...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黄宗智(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切入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比较深入,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苏力(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最优秀的一部博士论文。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入口,提供了一个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因而具有创新意义。该文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行文通畅,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曹锦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研究农村的著作。作者有深入的调研经验和足够的学术敏感,抓住了“乡村混混”这个被学界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分析建立在对农村社会透彻把握的基础上。这本著作提出的“乡村混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乡村江湖的创作者
· · · · · ·
-
陈柏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柏峰,1980年生,湖北咸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法律社会学和乡村治理研究。现已在《社会学研究》、《中外法学》、《开放时代》、《社会》等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其中CSSCI收录近30篇,SSCI收录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学术年鉴》等转载10多篇,出版有著作《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湖北省社科基金一项。
目录 · · · · · ·
序 言
第一章 问题与进路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分析概念
一、 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机制
二、 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三、 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 华中村治研究传统
二、 中国乡村的基本结构单元
三、 从村庄研究到区域比较
第四节 田野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第一节 熟人社会:“熟悉”与“亲密”
第二节 亲密社群的秩序生产
第三节 熟人社会的人情与礼俗
第四节 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
第五节 集体化实践对村庄的意义
第三章 乡村江湖初兴与熟人社会
第一节 那些无聊的年轻人
第二节 无聊年代的乡村江湖及其地缘团伙
一、 乡村江湖中的地缘团伙
二、 地缘团伙与村庄集体主义
第三节 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和关系团伙
一、 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
二、 乡村江湖中的关系团伙
第四节 乡村江湖的阴暗角落
第五节 国家治理与乡村江湖的衰落
第六节 嵌入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第四章 乡村江湖复兴与熟人社会
第一节 江湖复兴与越轨行为
第二节 江湖机遇与乡村混混的转型
一、 混世于乡镇的第二代混混
二、 进城混世的第三代混混
第三节 乡村江湖的联盟格局及其流动
一、 乡村江湖的关系网络与联盟格局
二、 乡村混混的社会流动
第四节 乡村江湖的分层与非法利益
第五节 脱嵌于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第五章 乡村治安工作的变迁及其困境
第一节 改革初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第二节 “专门工作”的进展
一、 “专门工作”的社会背景
二、 乡村治安联防制度
三、 “线人”制度与乡村混混
第三节 新时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第四节 基层国家权力运作的变迁
一、 群众路线与德行治理
二、 专门工作与技术治理
第五节 乡村治安困境及其意涵
第六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秩序
第一节 本土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第二节 本土混混的危害与村庄社会性质
第三节 外来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第四节 本土混混对外来压力的抵制
第五节 村庄社会秩序的变迁
第七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人际关系
第一节 最有面子的人
第二节 本土混混与同村熟人的相处
第三节 乡村混混对村庄熟人间相处的影响
第四节 村庄人际关系的变迁
第八章 乡村混混与村级治理
第一节 “有才无德”的村干部
第二节 乡村利益共同体与治理“钉子户”
第三节 村民眼中的“好混混”
第四节 公共品供给的困境与“私人执法”
第五节 村级治理的变迁与困境
第九章 乡土逻辑变异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一节 乡村混混与熟人社会
第二节 乡土逻辑的变异
第三节 亲密社群的解体
第四节 劳动伦理的变迁
第五节 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十章 余论:乡村治理内卷化
参考文献
致 谢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乡村江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乡村江湖"的人也喜欢 · · · · · ·
乡村江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人类的本性就是吃软怕硬——乡村江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章 问题与进路 一、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二、理论模型与分析概念 (一)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机制 (二)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乡土逻辑: 1.熟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日常互让、长期互惠、讲人情,顾面子的“情面原则” 2.情面原则衍生出的,在村庄生活中不认死理,“自己活别人... (展开)
整理笔记:从集体化时代到1980年代,再到1990年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集体化时代:乡土逻辑、革命逻辑 乡情原则、情面原则、不走极端原则、歧视原则 2、1980年代:人民公社体制→乡村政治体制(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小农经济形态→农民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开始被承认,村庄集体对农民的控制力开始下降→越轨行为增多,以年轻人越轨行为尤为... (展开)
万万没想到罗翔老师你也有今天

2011和2019版本选择?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为何村干部喜欢使用乡村混混完成征税工作? | 来自智术师 | 2022-01-09 15:22:15 | |
为何党热衷于押着“坏分子”游街示众? | 来自智术师 | 2022-01-09 13:36:08 | |
县乡政府是如何利用乡村混混的 | 来自智术师 | 2022-01-08 22:10:24 | |
陈柏峰谈严打政治学 | 来自智术师 | 2022-01-08 21:57:23 | |
陈柏峰谈乡土逻辑的四个原则 | 来自智术师 | 2022-01-08 21:37:1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7.9分 8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一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乡土中国与基层社会 (金声)
- 华中乡土派书系 (SpaceCowboy)
- 吾土吾民·当代非虚构写作 (Laika)
- 让人读得停不下来的社会学 (Prunus d)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乡村江湖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道山靓仔 2019-05-19 15:21:28
书不厚,但认真读起来还是耗费了一些时日。作者对“农村混混”研究的很透彻,写的也很有意思。美中不足的是结构有些混乱,有的地方还是不到位。
0 有用 kotzen25 2014-07-30 21:54:52
相当出色的著作!
1 有用 余颜 2018-10-18 17:51:51
以反常洞察日常的研究视角极佳,落实成书却略显平淡。最大的问题或许是作者并未在江湖里「混」,所以说来说去都是他人怎么看混混,却从来不曾知道混混到底怎样想,视角的缺失则进一步动摇了整本书的基础,让全书的所有解释工作看起来都浮于表面,仿佛失去了「内核」。逐章看,纯粹描述性的部分(二到五章)比较有趣,不少段落可看作《江湖儿女》加强版。开头理论综述则定位尴尬,仿佛在呼唤乡村道德回归,然而末几章总结时似乎又意... 以反常洞察日常的研究视角极佳,落实成书却略显平淡。最大的问题或许是作者并未在江湖里「混」,所以说来说去都是他人怎么看混混,却从来不曾知道混混到底怎样想,视角的缺失则进一步动摇了整本书的基础,让全书的所有解释工作看起来都浮于表面,仿佛失去了「内核」。逐章看,纯粹描述性的部分(二到五章)比较有趣,不少段落可看作《江湖儿女》加强版。开头理论综述则定位尴尬,仿佛在呼唤乡村道德回归,然而末几章总结时似乎又意识到有些东西回不来了,卡在进退之间——于是谈起基层能力建设,希望借助政治力量维持转型时期的乡村秩序,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叠加的」中国现实面前收回了开头对乡村道德的潜在允诺。 (展开)
5 有用 eigenstate 2018-08-01 17:25:14
“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社会边缘群体往往最先感受到社会变迁,最先适应社会变迁。倘若边缘群体能够与敏感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实现结盟,甚至还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变迁。”
8 有用 . 2019-05-06 19:30:31
陈柏峰关于混混的核心关注点在于颠覆传统的梅因、费孝通那种延续一百年的乡土与城市、前现代与现代的二分结构。他认为老一套的话语结构早已失效,农村居民的心理早已趋同城市化,他承认乡村社会的流动性与公共弱化。相信这是任何当下有过城中村或乡村生活经验的国人都清醒的,不用伪装或美化(傻逼儒家和没落的社会学研究者除外)。而他的解释是国家汲取资源导致。他以农业税征收为界。在此之前国家汲取地方资源使得依赖混混协同征... 陈柏峰关于混混的核心关注点在于颠覆传统的梅因、费孝通那种延续一百年的乡土与城市、前现代与现代的二分结构。他认为老一套的话语结构早已失效,农村居民的心理早已趋同城市化,他承认乡村社会的流动性与公共弱化。相信这是任何当下有过城中村或乡村生活经验的国人都清醒的,不用伪装或美化(傻逼儒家和没落的社会学研究者除外)。而他的解释是国家汲取资源导致。他以农业税征收为界。在此之前国家汲取地方资源使得依赖混混协同征税,试图减少政制正当性成本;而在此之后资源反哺农村,各种承包与拆迁同样被混混控制与占有,其原因就在于农村内聚力缺乏已没有抵抗力。陈柏峰的研究非常现实,既解释了八九十年代社会危机与底层治安不稳定的根源,也解释了现代政府在乡村基层面临的困境。个人认为也应该是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专业思考中国的基础读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