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纲要》的原文摘录

  • 人一定要"想"吗?人活着就有"想"。睡觉做梦,也还在"想";在梦中吃饭做事,奋博逃奔,离合悲欢。这不就是"想"吗?"至人无梦",这"至人"当是一年不生,一尘不想,免除和杀死一切想、梦的人?杀死之后,有仍活着,便如行尸走肉,不如真的自杀。 (查看原文)
    郝机智 2赞 2013-09-19 21:03:45
    —— 引自第209页
  • 哲学只是路的探寻者,视角的选择者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02-21 18:37:38
    —— 引自章节:“人活着”:出发点
  •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用知性语言,表述某种超语言的实存的情感体认以推动它的存在,即此之谓也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02-21 18:37:38
    —— 引自章节:“人活着”:出发点
  • 未知生,焉知死。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02-22 21:19:33
    —— 引自章节:“如何活”:人类主体性
  • 而不是从死的路途和视角探寻活的意义,将本真的活的意义从非本真的人活着中引申和探寻出来。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02-22 21:19:33
    —— 引自章节:“如何活”:人类主体性
  • 现如今,科技、工业的强大的“理性”的急剧扩张和发展,另一方面,文艺、哲学的同样极具发展的“反理性”的流行和泛滥,变似乎是今天文化、心理的冲突图景。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02-22 21:19:33
    —— 引自章节:“如何活”:人类主体性
  • 历史本体论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情理结构”问题。即情(欲)是以何种方式,比例、关系、韵律而相关联,渗透、交又、重叠着。从而,如何使这“情理结构”取得一最好的比例形式和结构秩序,成了乐是化注意的焦点。乐感文化反对“道德秩序即宇宙秩序”,反对以伦常作为人的生存的最高境地,反对理性统治一切,主张回到感性存的真实的人。人不是神。你、我、他(她)也是动物。你、我、他(她)神(理)与动物(欲)的结合统一。问题就在于这是结合而不是同一分裂。分裂或同一将造成人的身心痛苦。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乐怎文化的根本含义。它不是自然人性论的欲(动物)本体,也不是道德形面上学的理(神)本体,而是情(人)本体。 从历史上看,伦理道德作为“本体”,作为人的根本和“最终实在”是由于道德律令,伦理规范经常以宗教形态出现,对道德情感的敬重与对神的敬畏情感经常浑然一体的缘故。从Kant由道德律令引向宗信仰的论证中便可以看到,由道德情感的“敬重”引向宗教情感的“敬畏”,二者混同合一,是轻而易举的。各种宗教正是通过仪式、典礼种种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将伦理道德的规则浸泡在炽热的神圣的情信仰中,产生出巨大的行动力量,使之成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和性新的宿。宗教特别是宗教情感常常就这样成了道德心理的某种泉源。214 (查看原文)
    商羊 2022-10-25 06:58:41
    —— 引自章节: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