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学 短评

热门 最新
  • 9 琴酒 2012-12-01 01:22:46

    越来越喜欢托多罗夫,喜欢他体系化的尝试,喜欢他的模型,当然最喜欢的还是他针对叙事的具体分析。五星献给《一千零一夜》和《地下室手记》两篇。在关于叙事和核心方面他有一种德里达先驱的解构意识,但仍执意于从文本中提炼一套清晰、详细而且并不武断的结构模型。他让我觉得体裁风格典型如此有趣。

  • 5 野次馬 2013-06-11 11:55:34

    奥德修斯的双重角色——oxymoron中的自我构建与对进展的suspension。永恒的现在VS永恒的轮回似乎可以拿来重新审视客迈拉。《一千零一夜》和卡尔维诺的infinity:叙事——生存的对立同样包含了一本书的生命:不存在叙事便不会有文本,而叙事的终结意味着一本书被关上。

  • 2 waits 2011-04-14 21:02:40

    亨利詹姆斯一节好

  • 3 書衣偵探華斯比 2017-06-20 14:46:37

    只看了第一篇《侦探小说类型学》,这一篇可以打五星。类型学视野下的侦探小说研究——“故事”和“叙事”的关系问题。虽然我对“悬疑”(诞生时间)的阐述有些疑问,但还是要点赞!

  • 2 林药 2016-02-24 22:20:36

    读逻辑条理这么清楚的文章真是赏心悦目 可惜一到了语言学相关就知识储备捉急了…

  • 1 婷婷要做甜娘☆ 2013-06-06 16:43:54

    不存在与“转”叙事对应的“本”叙事;所有叙事都是转叙事。

  • 2 楽萸 2014-01-22 22:22:02

    讲《一千零一夜》的章节太美妙:人物就是故事;所有叙事的命运都是为了成为叙事的叙事,且要通过嵌套而存在。解读James小说叙事意义的那篇真是好范本。以及语言学还是不能丢啊。

  • 0 evieswinter 2013-05-14 14:25:24

    圣杯和一千零一夜两篇太精彩。

  • 1 黑昼 2012-12-08 15:01:39

    结构主义时期书籍,但不局限于结构主义。

  • 0 窈窕妃 2015-04-22 20:46:00

    亨利詹姆斯粉只想看到他更多的小说中译。。

  • 3 sirius_flower 2013-07-22 22:40:41

    这本书足以让老托在我心目中占据一个类似学术杂文偶像的地位 在科学理性与审美感知之间的平衡 不能说完美 但却足具张力 产生一种无法被挑战的亲昵感 另一点是让我更加坚定没有语言学的文学研究始终不能是文学理论研究。但他的局限在于很多想法依旧深深地陷在结构主义二元分化当中 在建立理论的过程中反而丧失了在探索可能性上的活力

  • 3 🌺五月雨永远 2018-02-07 22:46:13

    托多罗夫逝世一周年纪念。个人以为最好的两篇一是亨利詹姆斯鬼故事中的幽灵“在场”,以叙事分析继续演绎他幻想文类研究,即读者对自然与超自然双重解释下的寻思与犹疑。其二是侦探小说的文类研究,推理小说与黑色(硬汉)小说,以及在中间摇摆的悬疑故事。逻辑论证严丝合缝,边界划分有条有理,行文风格就已呈现推理小说的美感。老托对文类的结构和解构能力真让人叹服,陀氏死忠粉应该也会为那篇《地下室手记》细读击节。当然像对《十日谈》《一千零一夜》语法和句法学研究不对照源文本并恶补语言学知识,一时半会也摸不透,本书翻译也值得表扬,许多处理活用或援引古诗句典故及俚语,相当接地气。也许最后还不如以老托对叙事分析的精辟论述结束,我们应该做的是:举例阐释理论,归纳中间范畴,不再描述一般,而去描述类属,不再描述类属,而去描述特殊

  • 0 阡陌 2012-10-06 20:53:29

    好困难~没有打基础的后果~

  • 0 张冬天 2014-03-18 17:57:32

    《<十日谈>语法》值得一读

  • 0 曳尾涂中 2014-04-09 16:54:25

    对几篇印象深刻。

  • 0 土匀 2022-11-27 18:23:20 广东

    喜欢对老陀和亨利·詹姆斯的分析,当然也可能是我只看懂了这两部分,推理小说写得也好。一到语言学的地方我就露怯。 看论文发现托多洛夫后期从结构主义批评转到“对话批评”,公开宣称文学和批评与真理和道德紧密相关,这可能是我爱的篇章的某个原因——对真理的追求。

  • 0 魚在危險游泳 2022-10-24 02:06:39 上海

    参考文献飞速阅读心得:是译者很喜欢征引古典诗词吗,这不像托多罗夫本身要表达的。另一种中式欧化的话语缠绕?

  • 0 KryseScalpel 2022-07-08 14:31:37

    可读性非常高的学术杂文,文章看似组织凌乱但又自身构成一个整体,分析亨利詹姆斯和一千零一夜两篇非常出色,秘密的存在构成了秘密本身,一旦秘密的真相被揭露它也就随之消逝。黑暗之心一篇有些德里达味道(增补之链、终极真理的不存在,不在场的中心或去中心化),结尾一篇也提到现代文学作为非再现性文本由未知进入了不可知,阅读本身是多样性的,似乎是对前述解构先声的回应。奥德赛一章的两种话语可以拿去分析麦克尤恩的赎罪。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