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青绿十一 2018-05-02 21:15:51

    清晰易读不是过分掉书袋的。

  • 0 J 2013-05-28 23:31:43

    读不下去了。待重读。

  • 0 徐乐乐爱旅行 2022-03-31 20:53:16

    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课程《禅宗史研究:修行思想篇》黃繹勳教授举证的参考文献。<早期禅学概观>,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页25-42。

  • 0 水牛之王神乃襞 2023-12-18 14:04:58 日本

    “将‘佛性常清净’句改为‘本来无一物’。这种改法是否以般若思想(或不准确的般若思想)窜改了佛性论, 从而有失惠能的原义?我们觉得并非如此。”此处显然批评了郭朋校释本中的说法,也与全书的思路吻合:正如日本佛教的传入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镇护国家”的密宗烙印,般若性空的思想自传入中国起就必然要与涅槃佛性的有说相妥协,两者在本土的缠绕几乎决定了中国佛教在理论上的自我构筑框架。奇怪的是,作者在溯源中观与瑜伽行两大思想源流以佐证两者缠绕的必然性时,居然没有谈到后期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合流

  • 1 小布 2022-06-09 22:08:18

    之前那本《中国禅宗通史》重历史梳理,这本重思想梳理,两本可以对照着读。然而我觉得禅宗的思想比较简单,其实做这么大部头的梳理必要性似乎也不大,禅宗研究的难是难在对于其历史、文本和所谓“公案”的梳理上。不过就思想而言,有一点还是让我很好奇的,说禅宗南北宗思想有明显差异还自罢了(一个重无心一个重观心),但是五代之后的禅宗各派思想如此相近,那么他们到底怎么区分各家各派呢?比如南岳“触目是道”和青原“即事而真”,两家思想的细微不同似乎哪怕连熟知禅宗史的专家都得想一想,那那些禅宗教团的僧人又如何区分呢?

  • 0 薛闲 2011-11-11 15:35:02

    有季羡林当年的风范

  • 0 Ahe 2021-02-25 02:47:45

    事实证明搞学问真的超级无敌枯燥! 但还是激起了我想学哲学和文献学的初心。

  • 0 随性而安 2019-07-30 13:10:46

    基础了解,没有说明想要的问题

  • 0 庄常飞 2020-04-21 10:30:16

    感觉没说清楚

  • 0 欢喜陀 2021-02-18 05:01:10

    作者以心识为禅宗契入点的立论逻辑:宇宙的源头是物先存而心后有,心作用只是物质发展的高级形式!这基本上也是客观唯物佛学的框架。从禅宗源流上说,心识不能离佛学的三世轮回义和神识不灭讲;若是连于玄学虚通忘我之心神讲,又要指出生活中偶有的观照心灵乍现的情况。通篇的浮辞滥调,只在直指本心、不离生活的最高境界中消磨,还不如《蜀山剑侠传》讲壁观,说观空难就难在不着相,虽然各种幻想纷至沓来,妄念如同潮涌,但一念初起时能还光内视、转入空灵,就方便识得自家天性以扩充涵养。这就是第二章标题身佛不二的“身”的含义。至于跳过对治修行以在世不染谈出世和顿悟的逻辑更是照搬台湾印顺法师的观点,熊十力说你读佛学作甚,读程朱就行了。抄唐君毅“境、行、果”的结论却不建立在“根、识、境”的基础上讲,那还真是一个环境造物、无明缘行。

  • 0 xxyy 2022-03-21 18:50:48

    @2017-04-17 18:42:53 @2021-07-02 05:45:33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