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出版缘起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前史的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处理
上篇 民间强势力量及其社会网络
第一章 宋代两湖地区的富族及其向士族的转化
第一节 产业经营与富族的诞生
一、传统富族
二、新兴富族
第二节 入仕与望族:富族的终极目标
一、新兴富族向士族的转化
二、传统富族向士族的转化
三、从绍兴十八年与宝祐四年进士试看宋代两湖科举考试中的大族
第二章 宋代两湖地区的士族及其社会网络
第一节 地域社会中的士族
一、北宋时期安州士人社会
二、南宋时期醴陵士人社会
第二节 从祖籍、出生地与安葬地看宋代两湖地区士人的社会网络
一、北宋
二、南宋
第三节 从墓志之属与题记之类看宋代两湖地区士人的社会网络
一、墓志之属
二、题记之类
第四节 游学与联姻:宋代两湖地区士?拓展社会网络的途径
一、游学
二、联姻
第五节 失落:宋代两湖地区士人与流寓士人的共鸣
一、北宋时期湖北士人与苏门
二、南宋时期湖南士人与胡—张士人网
上篇小结与申论
下篇 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
第一章 宋代两湖地区强势力量与社会保障事业
第一节 宋代两湖地区大族的宗族建设
一、道州周氏
二、邵阳李氏
三、湘阴邓氏
四、攸县廖氏
五、茶陵陈氏、谭氏
六、醴陵李氏
七、衡山赵氏
第二节 宋代两湖地区大族的社会救济
一、富族的社会救济
二、官方劝分下的大族救助
三、官民合办
第三节 上承下达: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第二章 宋代两湖地区强势力量与公共工程
第一节 宋代两湖地区大族与学校教育
一、宋代两湖地区的教育观与教育状况
二、私学的发展
三、对公学的参与
第二节 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祠庙、寺观建设
一、建祠立碑
二、修寺造观
第三节 宋代两湖地区大族与水利工程
第三章 宋代两湖地区强势力量与社会安定
第一节 平乱:作为地域秩序维护者的强势力量
一?偶发事件中的大族
二、大族维护地域秩序的制度化尝试
第二节 豪横:与地域秩序相斥的面相
一、与法律相悖的一面
二、与伦理相悖的一面
下篇小结与申论
余论:南北差异与唐宋变革
参考文献
附表一:《宋史》正传两湖士人情况表
附表二:《宋元学案》所载湖湘学派弟子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2 有用 新橋 2017-09-29 11:28:52
2星半吧,只看到全书在举例子,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2 有用 三清喵 2022-05-12 08:53:27
60分吧,照搬西方理论+摘抄东方材料,几乎通篇全是举例论证,框架似乎适用所有地区。作者特别喜欢给人改名,比如“韩明士”均作“韩明诗”;同时常有想当然之论,比如说竹子砍断就不会再生。😂
2 有用 百里映雪 2019-07-02 00:05:17
到目前为止,还是很难看到真正的所谓动态的研究,此书也仅仅是对地区家族的简单罗列,却并没有我想象中书写的那种地区间真正的互动。
0 有用 緇素帖 2022-02-07 15:44:15
把湖南湖北的差异归结为虚泛的文化气质上,等于没有解释…
0 有用 涇舟 2022-05-30 10:58:23
新创“民间强势力量”的概念,这些提法虽然五花八门,但其实宋人自己就有关于地方社会阶层划分的很多说法,可参见李华瑞老师《南宋地方社会管窥——以阳枋<广安旱代赵守榜文>为中心》一文,包括该书开篇提到《宋史·薛季宣传》中出现的三分法(官族、士族和富族),不知道将来的研究中能否直接使用宋人的表述,而非什么精英啊中间阶层啊等等。提哈马贝斯之类的纯属多余。余论部分对于宋代两湖地区南北间之差异的论述倒是挺吸引人... 新创“民间强势力量”的概念,这些提法虽然五花八门,但其实宋人自己就有关于地方社会阶层划分的很多说法,可参见李华瑞老师《南宋地方社会管窥——以阳枋<广安旱代赵守榜文>为中心》一文,包括该书开篇提到《宋史·薛季宣传》中出现的三分法(官族、士族和富族),不知道将来的研究中能否直接使用宋人的表述,而非什么精英啊中间阶层啊等等。提哈马贝斯之类的纯属多余。余论部分对于宋代两湖地区南北间之差异的论述倒是挺吸引人,也用事实证明所谓唐宋变革的说法,除非能在中国找出一个绝对有代表性的区域,不然永远是隔靴搔痒,缺乏普适性,即使相提并论的两湖内部,南北差异都显而易见 另外作者行文中举例说明,罗列史料的这种做法真得一点也不可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