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目前无人评价
La parallaxe的创作者
· · · · · ·
-
斯拉沃热·齐泽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欧美众多大学客座教授,大名鼎鼎的欧陆哲学家,魅力四射的演说家,光彩夺目的文化理论家,人称“文化理论界的猫王”、“屹立于人类智力顶峰”的“卢布尔雅那巨人”,“几十年来强大无比的杰出阐释者”,自称“一定意义上 的共产主义者”和“激进左翼分子”。他深受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擅长以通俗文化产品解读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他“把一切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颇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同时“把理论的严密性与阅读的强制性融为一炉”,“是反直觉观察的大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关于今日的虚拟资本主义,从佛教的视角能够得出的唯一的“批判性”教益是,我们应该清楚,我们正在应对纯粹的影子剧院,应对非实体性的虚拟实存( insubstantial virtual entities)因此我们不应全身心地介入资本主义的游戏,在介入这个游戏时,我们应该在内心与之保持距离。虚拟资本主义可以充当走向解放的第一步。虚拟资本主义使我们面对下列事实:我们受苦受难和被人奴役的原因与客观现实无关(根本不存在现实这种东西),与我们的欲望有关,与我们对物质事物的渴望有关,我们对物质事物的过度依附有关;一旦我们摆脱了虚假的实体主义现实( substantialist reality)的观念,我们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放弃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距离…难怪这样的佛教成了对今日虚拟资本主义的完美的意识形态补充:它允许我们在参与虚拟资本主义时,保持内心的距离——祈求好运。 正是因为反对这样的介入,巴特尔比才不断重复其“我宁愿不” 而不是“不去做”( not to do it)。它的拒绝不是对确定的内容的拒绝,而是形式性的姿势,是拒绝本身。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9)鸡蛋、煎蛋卷和巴特尔比的微笑 ……………………………… -
安娜・弗兰克在自己的日记中表达了人类的终极善良的信仰,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针对犹太人的滔天罪行。总之是声称相信人类本质上的善良,使得如此声称变得崇高的,正是下列两者的分裂:其一是这种声称,其二是与这种声称完全相反的排山倒海的事实证据。使得如此声称变得崇高的,是否认真实事实状态的积极意愿,或许这是最为基本的形而上学姿势:拒绝接受实在界的全然愚蠢性,否认它,寻求隐藏在实在界之后的另一个世界。因此,大对体就是谎言之秩序,是真诚地撒谎之秩序 “至善者信心尽失,至恶者激情四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即使至善者也不再能够维持自己的符号性纯真( symbolic innocence),不再能够全然介入符号性仪式,“至恶者”、暴徒则投身于(种族主义、宗教、性别主义……的)狂热行动。至善者与至恶者的对立,不是准确地描述了下列两者在今天的分裂:一者是心胸宽阔却又半死不活的自由主义者,一者是“激情四射”的原教旨主义者?这把我们带到了有关原教旨主义的公式上:被排除在符号界(符号秩序)的东西,在实在界(直接知识这一实在界)中回归了。原教旨主义者并不相信,他直接知道。换句话说,自由的一怀疑的狗智主义( liberal- skeptical cynicism)和原教旨主义共享一个基本、潜在的特征就“相信”一词的真正意义而言,他们丧失了相信的能力。对狗智主义和原教旨主义来说,宗教陈述是有关直接知识的拟经验性陈述:原教旨主义对它们照单全收,疑心重重的狗智派对它们百般嘲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4)鸡的浑然不知 ……………………………………………………
> 全部原文摘录
La parallaxe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9.0分 951人读过
-
The MIT Press (2006)9.2分 37人读过
-
The MIT Press (200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La parallaxe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