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上)》内容简介:西方权威学者迈克尔•H•哈特认为,在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个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但是从他们的功绩来看,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无疑是隋文帝杨坚。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
然而,《隋书》认为,隋文帝杨坚“好为小术,不达大体”,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1年最强人气讲史名家蒙曼为您解读人性真实的隋文帝杨坚,披露他成功上位的历史密码。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上)》以蒙曼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大隋风云》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风格通俗严谨...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上)》内容简介:西方权威学者迈克尔•H•哈特认为,在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个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但是从他们的功绩来看,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无疑是隋文帝杨坚。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
然而,《隋书》认为,隋文帝杨坚“好为小术,不达大体”,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1年最强人气讲史名家蒙曼为您解读人性真实的隋文帝杨坚,披露他成功上位的历史密码。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上)》以蒙曼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大隋风云》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风格通俗严谨,轻松易懂。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令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作者简介 · · · · · ·
蒙曼,女,河北承德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和中国古代妇女史。2007年开始,蒙曼主讲的32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2008年重登百家讲坛,18集《太平公主》讲述后武则天时期政局。2009年,41集《长恨歌》系列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2010年至今,蒙曼在百家讲坛录制《大隋风云》,该系列于2011年5月14日在百家讲坛开始播出。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流星王朝
第二章 杨坚出世
第三章 仕途坎坷
第四章 权威镇主
第五章 翁婿斗法
第六章 杨坚辅政
第七章 剪除宗室
第八章 三方叛乱
第九章 平定三方
第十章 建立大隋
第十一章 万物维新
第十二章 妙选人才
第十三章 营建新都
第十四章 降服突厥
第十五章 隋陈对垒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五一的时候乘火车过九江,听江涛声浩荡,不由想起隋文帝。当年,大隋的军队就在这里集结,准备过江伐陈。那些从蒙古草原或者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将士们,面对这汤汤流水,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缔造一段崭新的中国史? 还有,他们的统帅隋文帝杨坚,是否足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决策的历史价值呢? 那个曾经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那个沾染了一身胡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拼命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圣君一样君临天下的皇帝。因为理想高远,所以,他克己复礼、励精图治。这让他远远地超越了侪辈,成为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英主之一;也让他的王朝能够凌驾于乱象丛生的魏晋南北朝之上,和唐朝一起,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以功业而言,这是一个配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皇帝。 但是,这只是隋文帝的一面。正如惊世的武功、焕然的典章、干云的豪气,也只是隋朝的一面一样。隋文帝的另一面,是冷硬与无趣吧。他有一点音乐素养,谱过两支曲子,一支叫《天高》,一支叫《地厚》。曲子的韵律早已无从知晓,但是,其精神基调,据说是在赞美帝王之道与后妃之德。 这样的艺术品位与生活情趣,争如唐朝的风流天子李隆基!当年,李隆基潇洒地对大臣讲,“吾得贵妃,如得至宝”,一曲《得宝子》由此诞生。一个一脸严肃,一个满面春风;一个谆谆教诲,一个浅吟低唱。谁能阻止我们私心爱慕李三郎呢!甚至连他和杨贵妃的不伦之恋,我们都能拔高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而隋文帝终其一生,和老妻独孤伽罗同眠同起,言笑晏晏,反倒成为怕老婆的笑柄。 哎,人啊人。 然而,我并非一味在给隋文帝鸣不平。我知道,人们不太喜欢隋文帝,并不真的是因为他为人过于严肃,更不是因为他坚守一夫一妻的道德原则。而是因为他的内心缺乏一种柔度,缺乏一种对人的真实同情。他有理想,就要求全国人民跟他一样有理想;他有道德,就要求全国人民和他一样有道德。而且...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丛书信息
喜欢读"蒙曼说隋(上)"的人也喜欢 · · · · · ·
蒙曼说隋(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大隋王朝》之千古文帝
>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五一的时候乘火车过九江,听江涛声浩荡,不由想起隋文帝。当年,大隋的军队就在这里集结,准备过江伐陈。那些从蒙古草原或者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将士们,面对这汤汤流水,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缔造一段崭新的中国史? 还有,他们的统帅隋文帝杨坚,是否足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决策的历史价值呢? 那个曾经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那个沾染了一身胡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拼命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
2018-12-11 08:36:27 1人喜欢
五一的时候乘火车过九江,听江涛声浩荡,不由想起隋文帝。当年,大隋的军队就在这里集结,准备过江伐陈。那些从蒙古草原或者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将士们,面对这汤汤流水,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缔造一段崭新的中国史? 还有,他们的统帅隋文帝杨坚,是否足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决策的历史价值呢? 那个曾经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那个沾染了一身胡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拼命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圣君一样君临天下的皇帝。因为理想高远,所以,他克己复礼、励精图治。这让他远远地超越了侪辈,成为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英主之一;也让他的王朝能够凌驾于乱象丛生的魏晋南北朝之上,和唐朝一起,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以功业而言,这是一个配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皇帝。 但是,这只是隋文帝的一面。正如惊世的武功、焕然的典章、干云的豪气,也只是隋朝的一面一样。隋文帝的另一面,是冷硬与无趣吧。他有一点音乐素养,谱过两支曲子,一支叫《天高》,一支叫《地厚》。曲子的韵律早已无从知晓,但是,其精神基调,据说是在赞美帝王之道与后妃之德。 这样的艺术品位与生活情趣,争如唐朝的风流天子李隆基!当年,李隆基潇洒地对大臣讲,“吾得贵妃,如得至宝”,一曲《得宝子》由此诞生。一个一脸严肃,一个满面春风;一个谆谆教诲,一个浅吟低唱。谁能阻止我们私心爱慕李三郎呢!甚至连他和杨贵妃的不伦之恋,我们都能拔高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而隋文帝终其一生,和老妻独孤伽罗同眠同起,言笑晏晏,反倒成为怕老婆的笑柄。 哎,人啊人。 然而,我并非一味在给隋文帝鸣不平。我知道,人们不太喜欢隋文帝,并不真的是因为他为人过于严肃,更不是因为他坚守一夫一妻的道德原则。而是因为他的内心缺乏一种柔度,缺乏一种对人的真实同情。他有理想,就要求全国人民跟他一样有理想;他有道德,就要求全国人民和他一样有道德。而且,在内容与程度上都不允许有任何差异。这种信念过了头,就把人变成了机器。 这种机器一般的感觉,体现在他苛责儿子,不教而杀上;也体现在他为了确保仓库的存粮量,宁可和人民一起逃荒,也不肯开仓放粮上;甚至,还体现在里坊森列、严整如棋局般的大兴城上。他建立了那么多好制度,却没有真正弄清楚,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人服务的。 恰恰相反,他一心希望,把所有的人都约束在规范之下,而当这个规范无限大的时候,人就会被压缩得无限小,小到如同蚂蚁一般,这不就成了时代之殇吗! 这样的价值取向,让隋文帝可以成为一位有为的君主,但却不是有道的君主,更不会是有情的君主。这样的统治方式,也使整个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这是隋朝如流星般焕发出瞬间光彩的依据,同时也是它如流星般瞬间陨落的根源。 由隋文帝又不免想到隋炀帝。我在微博里说,隋朝最有魅力的两位男士,一位是隋炀帝,一位是隋炀帝的功臣——杨素。 难道不是吗?谁不知道风尘三侠的故事呢?红拂女、李靖和虬髯客,多么迷人的武侠经典!问题是,如果没有杨素放行,身为杨府家妓的红拂怎么能夜奔成功呢‘!谁又不知道破镜重圆的故事呢?落魄的徐德言,已经沦为侍妾的乐昌公主,如果不是杨素慷慨玉成,单凭一块破镜,一段痴情,怎么敌得过世事沧桑,陵谷变迁!隋炀帝就更不用说了,那样的美男子,那样的大诗人。“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慷慨质朴,直逼魏武帝曹操。难怪他会自负地说:“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这样的霸气,这样的才情,再配上东狩西巡、依红偎翠的事迹,谁能否认他的魅力呢? 可是,就是这样两位潇洒倜傥的美男子,就是这些熠熠生辉的风流佳话,却也拖着那么浓厚的阴影!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杨素的慈悲时,会不会想起他的敢死队中,那些只许进不许退的普通战士?或者,当我们陶醉于隋炀帝的风采时,会不会想起在他改天换地的急政之下,那些扔下锄头,离开家乡,开河筑堤,转死沟壑的平凡农夫呢?慷慨悲歌的英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很难发出声音的愚夫愚妇吧,但是,一旦他们发出声音,那可就是惊天动地的呐喊了。 这呐喊声最后消失在唐朝,消失在唐朝初年的仁政里。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唐承隋制。唐朝保留了隋朝所有的好制度,只是增加了一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深刻认识而已。常常听人议论唐朝的豪迈气象,但是,我倒觉得,隋朝是刚,唐朝是柔;隋朝是骨,唐朝是肉。刚柔并济、骨肉相连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段——隋唐盛世才真正诞生。千载之后的我们,面对这段历史,除了惊叹与艳羡之外,是否还可以有更深的思考呢?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深感幸福,探索历史的幸福。历史总让人升腾起理想,又让人产生回到现实的力量。就是这深邃而厚重的历史让我们知道,不管理想有多高远,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都得一步步走过,不能跑,更不能飞;也是同样的历史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高远的理想,我们甚至连下一步都无从落脚,而只能在歧路徘徊。 蒙曼 2011年6月于京西寓所 引自 自序 回应 2018-12-11 08:36:27 -
锅巴肉片 (被折叠了)
以下是我看百家讲坛后写下的心得,记录在此。 之所以第一讲称“流星王朝”,是其统治时间极短,仅38年。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最终葬送了这个“流星王朝”。 蒙曼说,李世民看着隋朝的粮库,曾经感慨:隋朝的粮食可以供天下人不干活吃五六十年。 这里却是说隋朝的强盛。这么看来,隋朝真的是个很特别的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怪。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连续征战高句丽,终导致国家疲敝衰弱,各地流寇四起,境外其他民族入侵。这...2012-03-28 21:30:31
以下是我看百家讲坛后写下的心得,记录在此。 之所以第一讲称“流星王朝”,是其统治时间极短,仅38年。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最终葬送了这个“流星王朝”。 蒙曼说,李世民看着隋朝的粮库,曾经感慨:隋朝的粮食可以供天下人不干活吃五六十年。 这里却是说隋朝的强盛。这么看来,隋朝真的是个很特别的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怪。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连续征战高句丽,终导致国家疲敝衰弱,各地流寇四起,境外其他民族入侵。这里要问为何各地流寇会四起?当然有野心家在中领导,加上自家的亲兵。但是真正的力量却要属各地的百姓流民了。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隋朝的没落关键还是失去了民心。为何会隋朝失去了民心呢?连年征战和浩大的工程征用了大量人力,没人种地了,百姓最后就要饿肚子,中国百姓有个特点,只要能有一口气活,对不会反抗。由此观之,百姓们真的是活不下去了。那有那么多粮食为何不去发放呢。此处历史我也无法详查,但是这种隋炀帝做法无异于家财万贯却带进了坟墓。年年只要上交一点保护费就能保家平安,突然不交了,被抄了家底,剩下的钱都进了别家口袋。一般王朝的衰败都是国家确实疲敝,无钱无粮了,像隋朝有这么多粮食剩下的应该也极少了吧。 蒙曼说,隋炀帝是个勤政的皇帝,她也仅举一列。隋炀帝加强对西部的控制,要经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极为难走,隋炀帝不得不徒步行走,最远到了玉门关。这个例子我个人觉得不能表现其勤政,相反更像一种好大喜功。之所以隋炀帝要走这么远,也是想开疆破土。就中国皇帝而言,是不能轻易走出皇宫的,就算出巡也不能去如此遥远偏僻的地方。这其中有很多政治因素,安全因素。我想当时也一定有大臣反对,也许最后隋炀帝没听吧。如果某个叛逆者在途中偷袭,凭借当地的险峻攻击隋炀帝的仪仗,说不定历史真要更改了。从隋炀帝一辈子的作为上看,他征战高句丽不能不说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行为,尤其在国家疲敝时却一意孤行,当然不能不说当时权臣的蒙蔽,但是自古饱读圣贤书和历史书的皇帝都应该知道兴兵作战是劳民伤财的。蒙曼说:“隋炀帝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么大的事,这也可以叫勤政了。”也许历史上还有其他证据证明他的勤政,但仅从这个例证不能说明其勤政。
回应 2012-03-28 21:30:31
-
锅巴肉片 (被折叠了)
以下是我看百家讲坛后写下的心得,记录在此。 之所以第一讲称“流星王朝”,是其统治时间极短,仅38年。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最终葬送了这个“流星王朝”。 蒙曼说,李世民看着隋朝的粮库,曾经感慨:隋朝的粮食可以供天下人不干活吃五六十年。 这里却是说隋朝的强盛。这么看来,隋朝真的是个很特别的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怪。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连续征战高句丽,终导致国家疲敝衰弱,各地流寇四起,境外其他民族入侵。这...2012-03-28 21:30:31
以下是我看百家讲坛后写下的心得,记录在此。 之所以第一讲称“流星王朝”,是其统治时间极短,仅38年。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最终葬送了这个“流星王朝”。 蒙曼说,李世民看着隋朝的粮库,曾经感慨:隋朝的粮食可以供天下人不干活吃五六十年。 这里却是说隋朝的强盛。这么看来,隋朝真的是个很特别的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怪。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连续征战高句丽,终导致国家疲敝衰弱,各地流寇四起,境外其他民族入侵。这里要问为何各地流寇会四起?当然有野心家在中领导,加上自家的亲兵。但是真正的力量却要属各地的百姓流民了。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隋朝的没落关键还是失去了民心。为何会隋朝失去了民心呢?连年征战和浩大的工程征用了大量人力,没人种地了,百姓最后就要饿肚子,中国百姓有个特点,只要能有一口气活,对不会反抗。由此观之,百姓们真的是活不下去了。那有那么多粮食为何不去发放呢。此处历史我也无法详查,但是这种隋炀帝做法无异于家财万贯却带进了坟墓。年年只要上交一点保护费就能保家平安,突然不交了,被抄了家底,剩下的钱都进了别家口袋。一般王朝的衰败都是国家确实疲敝,无钱无粮了,像隋朝有这么多粮食剩下的应该也极少了吧。 蒙曼说,隋炀帝是个勤政的皇帝,她也仅举一列。隋炀帝加强对西部的控制,要经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极为难走,隋炀帝不得不徒步行走,最远到了玉门关。这个例子我个人觉得不能表现其勤政,相反更像一种好大喜功。之所以隋炀帝要走这么远,也是想开疆破土。就中国皇帝而言,是不能轻易走出皇宫的,就算出巡也不能去如此遥远偏僻的地方。这其中有很多政治因素,安全因素。我想当时也一定有大臣反对,也许最后隋炀帝没听吧。如果某个叛逆者在途中偷袭,凭借当地的险峻攻击隋炀帝的仪仗,说不定历史真要更改了。从隋炀帝一辈子的作为上看,他征战高句丽不能不说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行为,尤其在国家疲敝时却一意孤行,当然不能不说当时权臣的蒙蔽,但是自古饱读圣贤书和历史书的皇帝都应该知道兴兵作战是劳民伤财的。蒙曼说:“隋炀帝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么大的事,这也可以叫勤政了。”也许历史上还有其他证据证明他的勤政,但仅从这个例证不能说明其勤政。
回应 2012-03-28 21:30:31 -
五一的时候乘火车过九江,听江涛声浩荡,不由想起隋文帝。当年,大隋的军队就在这里集结,准备过江伐陈。那些从蒙古草原或者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将士们,面对这汤汤流水,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缔造一段崭新的中国史? 还有,他们的统帅隋文帝杨坚,是否足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决策的历史价值呢? 那个曾经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那个沾染了一身胡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拼命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
2018-12-11 08:36:27 1人喜欢
五一的时候乘火车过九江,听江涛声浩荡,不由想起隋文帝。当年,大隋的军队就在这里集结,准备过江伐陈。那些从蒙古草原或者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将士们,面对这汤汤流水,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缔造一段崭新的中国史? 还有,他们的统帅隋文帝杨坚,是否足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决策的历史价值呢? 那个曾经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那个沾染了一身胡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拼命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圣君一样君临天下的皇帝。因为理想高远,所以,他克己复礼、励精图治。这让他远远地超越了侪辈,成为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英主之一;也让他的王朝能够凌驾于乱象丛生的魏晋南北朝之上,和唐朝一起,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以功业而言,这是一个配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皇帝。 但是,这只是隋文帝的一面。正如惊世的武功、焕然的典章、干云的豪气,也只是隋朝的一面一样。隋文帝的另一面,是冷硬与无趣吧。他有一点音乐素养,谱过两支曲子,一支叫《天高》,一支叫《地厚》。曲子的韵律早已无从知晓,但是,其精神基调,据说是在赞美帝王之道与后妃之德。 这样的艺术品位与生活情趣,争如唐朝的风流天子李隆基!当年,李隆基潇洒地对大臣讲,“吾得贵妃,如得至宝”,一曲《得宝子》由此诞生。一个一脸严肃,一个满面春风;一个谆谆教诲,一个浅吟低唱。谁能阻止我们私心爱慕李三郎呢!甚至连他和杨贵妃的不伦之恋,我们都能拔高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而隋文帝终其一生,和老妻独孤伽罗同眠同起,言笑晏晏,反倒成为怕老婆的笑柄。 哎,人啊人。 然而,我并非一味在给隋文帝鸣不平。我知道,人们不太喜欢隋文帝,并不真的是因为他为人过于严肃,更不是因为他坚守一夫一妻的道德原则。而是因为他的内心缺乏一种柔度,缺乏一种对人的真实同情。他有理想,就要求全国人民跟他一样有理想;他有道德,就要求全国人民和他一样有道德。而且,在内容与程度上都不允许有任何差异。这种信念过了头,就把人变成了机器。 这种机器一般的感觉,体现在他苛责儿子,不教而杀上;也体现在他为了确保仓库的存粮量,宁可和人民一起逃荒,也不肯开仓放粮上;甚至,还体现在里坊森列、严整如棋局般的大兴城上。他建立了那么多好制度,却没有真正弄清楚,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人服务的。 恰恰相反,他一心希望,把所有的人都约束在规范之下,而当这个规范无限大的时候,人就会被压缩得无限小,小到如同蚂蚁一般,这不就成了时代之殇吗! 这样的价值取向,让隋文帝可以成为一位有为的君主,但却不是有道的君主,更不会是有情的君主。这样的统治方式,也使整个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这是隋朝如流星般焕发出瞬间光彩的依据,同时也是它如流星般瞬间陨落的根源。 由隋文帝又不免想到隋炀帝。我在微博里说,隋朝最有魅力的两位男士,一位是隋炀帝,一位是隋炀帝的功臣——杨素。 难道不是吗?谁不知道风尘三侠的故事呢?红拂女、李靖和虬髯客,多么迷人的武侠经典!问题是,如果没有杨素放行,身为杨府家妓的红拂怎么能夜奔成功呢‘!谁又不知道破镜重圆的故事呢?落魄的徐德言,已经沦为侍妾的乐昌公主,如果不是杨素慷慨玉成,单凭一块破镜,一段痴情,怎么敌得过世事沧桑,陵谷变迁!隋炀帝就更不用说了,那样的美男子,那样的大诗人。“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慷慨质朴,直逼魏武帝曹操。难怪他会自负地说:“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这样的霸气,这样的才情,再配上东狩西巡、依红偎翠的事迹,谁能否认他的魅力呢? 可是,就是这样两位潇洒倜傥的美男子,就是这些熠熠生辉的风流佳话,却也拖着那么浓厚的阴影!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杨素的慈悲时,会不会想起他的敢死队中,那些只许进不许退的普通战士?或者,当我们陶醉于隋炀帝的风采时,会不会想起在他改天换地的急政之下,那些扔下锄头,离开家乡,开河筑堤,转死沟壑的平凡农夫呢?慷慨悲歌的英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很难发出声音的愚夫愚妇吧,但是,一旦他们发出声音,那可就是惊天动地的呐喊了。 这呐喊声最后消失在唐朝,消失在唐朝初年的仁政里。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唐承隋制。唐朝保留了隋朝所有的好制度,只是增加了一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深刻认识而已。常常听人议论唐朝的豪迈气象,但是,我倒觉得,隋朝是刚,唐朝是柔;隋朝是骨,唐朝是肉。刚柔并济、骨肉相连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段——隋唐盛世才真正诞生。千载之后的我们,面对这段历史,除了惊叹与艳羡之外,是否还可以有更深的思考呢?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深感幸福,探索历史的幸福。历史总让人升腾起理想,又让人产生回到现实的力量。就是这深邃而厚重的历史让我们知道,不管理想有多高远,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都得一步步走过,不能跑,更不能飞;也是同样的历史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高远的理想,我们甚至连下一步都无从落脚,而只能在歧路徘徊。 蒙曼 2011年6月于京西寓所 引自 自序 回应 2018-12-11 08:36:27
-
五一的时候乘火车过九江,听江涛声浩荡,不由想起隋文帝。当年,大隋的军队就在这里集结,准备过江伐陈。那些从蒙古草原或者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将士们,面对这汤汤流水,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缔造一段崭新的中国史? 还有,他们的统帅隋文帝杨坚,是否足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决策的历史价值呢? 那个曾经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那个沾染了一身胡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拼命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
2018-12-11 08:36:27 1人喜欢
五一的时候乘火车过九江,听江涛声浩荡,不由想起隋文帝。当年,大隋的军队就在这里集结,准备过江伐陈。那些从蒙古草原或者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将士们,面对这汤汤流水,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缔造一段崭新的中国史? 还有,他们的统帅隋文帝杨坚,是否足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决策的历史价值呢? 那个曾经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那个沾染了一身胡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拼命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圣君一样君临天下的皇帝。因为理想高远,所以,他克己复礼、励精图治。这让他远远地超越了侪辈,成为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英主之一;也让他的王朝能够凌驾于乱象丛生的魏晋南北朝之上,和唐朝一起,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以功业而言,这是一个配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皇帝。 但是,这只是隋文帝的一面。正如惊世的武功、焕然的典章、干云的豪气,也只是隋朝的一面一样。隋文帝的另一面,是冷硬与无趣吧。他有一点音乐素养,谱过两支曲子,一支叫《天高》,一支叫《地厚》。曲子的韵律早已无从知晓,但是,其精神基调,据说是在赞美帝王之道与后妃之德。 这样的艺术品位与生活情趣,争如唐朝的风流天子李隆基!当年,李隆基潇洒地对大臣讲,“吾得贵妃,如得至宝”,一曲《得宝子》由此诞生。一个一脸严肃,一个满面春风;一个谆谆教诲,一个浅吟低唱。谁能阻止我们私心爱慕李三郎呢!甚至连他和杨贵妃的不伦之恋,我们都能拔高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而隋文帝终其一生,和老妻独孤伽罗同眠同起,言笑晏晏,反倒成为怕老婆的笑柄。 哎,人啊人。 然而,我并非一味在给隋文帝鸣不平。我知道,人们不太喜欢隋文帝,并不真的是因为他为人过于严肃,更不是因为他坚守一夫一妻的道德原则。而是因为他的内心缺乏一种柔度,缺乏一种对人的真实同情。他有理想,就要求全国人民跟他一样有理想;他有道德,就要求全国人民和他一样有道德。而且,在内容与程度上都不允许有任何差异。这种信念过了头,就把人变成了机器。 这种机器一般的感觉,体现在他苛责儿子,不教而杀上;也体现在他为了确保仓库的存粮量,宁可和人民一起逃荒,也不肯开仓放粮上;甚至,还体现在里坊森列、严整如棋局般的大兴城上。他建立了那么多好制度,却没有真正弄清楚,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人服务的。 恰恰相反,他一心希望,把所有的人都约束在规范之下,而当这个规范无限大的时候,人就会被压缩得无限小,小到如同蚂蚁一般,这不就成了时代之殇吗! 这样的价值取向,让隋文帝可以成为一位有为的君主,但却不是有道的君主,更不会是有情的君主。这样的统治方式,也使整个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这是隋朝如流星般焕发出瞬间光彩的依据,同时也是它如流星般瞬间陨落的根源。 由隋文帝又不免想到隋炀帝。我在微博里说,隋朝最有魅力的两位男士,一位是隋炀帝,一位是隋炀帝的功臣——杨素。 难道不是吗?谁不知道风尘三侠的故事呢?红拂女、李靖和虬髯客,多么迷人的武侠经典!问题是,如果没有杨素放行,身为杨府家妓的红拂怎么能夜奔成功呢‘!谁又不知道破镜重圆的故事呢?落魄的徐德言,已经沦为侍妾的乐昌公主,如果不是杨素慷慨玉成,单凭一块破镜,一段痴情,怎么敌得过世事沧桑,陵谷变迁!隋炀帝就更不用说了,那样的美男子,那样的大诗人。“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慷慨质朴,直逼魏武帝曹操。难怪他会自负地说:“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这样的霸气,这样的才情,再配上东狩西巡、依红偎翠的事迹,谁能否认他的魅力呢? 可是,就是这样两位潇洒倜傥的美男子,就是这些熠熠生辉的风流佳话,却也拖着那么浓厚的阴影!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杨素的慈悲时,会不会想起他的敢死队中,那些只许进不许退的普通战士?或者,当我们陶醉于隋炀帝的风采时,会不会想起在他改天换地的急政之下,那些扔下锄头,离开家乡,开河筑堤,转死沟壑的平凡农夫呢?慷慨悲歌的英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很难发出声音的愚夫愚妇吧,但是,一旦他们发出声音,那可就是惊天动地的呐喊了。 这呐喊声最后消失在唐朝,消失在唐朝初年的仁政里。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唐承隋制。唐朝保留了隋朝所有的好制度,只是增加了一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深刻认识而已。常常听人议论唐朝的豪迈气象,但是,我倒觉得,隋朝是刚,唐朝是柔;隋朝是骨,唐朝是肉。刚柔并济、骨肉相连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段——隋唐盛世才真正诞生。千载之后的我们,面对这段历史,除了惊叹与艳羡之外,是否还可以有更深的思考呢?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深感幸福,探索历史的幸福。历史总让人升腾起理想,又让人产生回到现实的力量。就是这深邃而厚重的历史让我们知道,不管理想有多高远,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都得一步步走过,不能跑,更不能飞;也是同样的历史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高远的理想,我们甚至连下一步都无从落脚,而只能在歧路徘徊。 蒙曼 2011年6月于京西寓所 引自 自序 回应 2018-12-11 08:36:27 -
锅巴肉片 (被折叠了)
以下是我看百家讲坛后写下的心得,记录在此。 之所以第一讲称“流星王朝”,是其统治时间极短,仅38年。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最终葬送了这个“流星王朝”。 蒙曼说,李世民看着隋朝的粮库,曾经感慨:隋朝的粮食可以供天下人不干活吃五六十年。 这里却是说隋朝的强盛。这么看来,隋朝真的是个很特别的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怪。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连续征战高句丽,终导致国家疲敝衰弱,各地流寇四起,境外其他民族入侵。这...2012-03-28 21:30:31
以下是我看百家讲坛后写下的心得,记录在此。 之所以第一讲称“流星王朝”,是其统治时间极短,仅38年。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最终葬送了这个“流星王朝”。 蒙曼说,李世民看着隋朝的粮库,曾经感慨:隋朝的粮食可以供天下人不干活吃五六十年。 这里却是说隋朝的强盛。这么看来,隋朝真的是个很特别的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怪。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连续征战高句丽,终导致国家疲敝衰弱,各地流寇四起,境外其他民族入侵。这里要问为何各地流寇会四起?当然有野心家在中领导,加上自家的亲兵。但是真正的力量却要属各地的百姓流民了。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隋朝的没落关键还是失去了民心。为何会隋朝失去了民心呢?连年征战和浩大的工程征用了大量人力,没人种地了,百姓最后就要饿肚子,中国百姓有个特点,只要能有一口气活,对不会反抗。由此观之,百姓们真的是活不下去了。那有那么多粮食为何不去发放呢。此处历史我也无法详查,但是这种隋炀帝做法无异于家财万贯却带进了坟墓。年年只要上交一点保护费就能保家平安,突然不交了,被抄了家底,剩下的钱都进了别家口袋。一般王朝的衰败都是国家确实疲敝,无钱无粮了,像隋朝有这么多粮食剩下的应该也极少了吧。 蒙曼说,隋炀帝是个勤政的皇帝,她也仅举一列。隋炀帝加强对西部的控制,要经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极为难走,隋炀帝不得不徒步行走,最远到了玉门关。这个例子我个人觉得不能表现其勤政,相反更像一种好大喜功。之所以隋炀帝要走这么远,也是想开疆破土。就中国皇帝而言,是不能轻易走出皇宫的,就算出巡也不能去如此遥远偏僻的地方。这其中有很多政治因素,安全因素。我想当时也一定有大臣反对,也许最后隋炀帝没听吧。如果某个叛逆者在途中偷袭,凭借当地的险峻攻击隋炀帝的仪仗,说不定历史真要更改了。从隋炀帝一辈子的作为上看,他征战高句丽不能不说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行为,尤其在国家疲敝时却一意孤行,当然不能不说当时权臣的蒙蔽,但是自古饱读圣贤书和历史书的皇帝都应该知道兴兵作战是劳民伤财的。蒙曼说:“隋炀帝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么大的事,这也可以叫勤政了。”也许历史上还有其他证据证明他的勤政,但仅从这个例证不能说明其勤政。
回应 2012-03-28 21:30:31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历史系 (功夫兔子)
- 读100本书需要多久时间 (Rui🐇)
- 断代史 (流羽)
- 我的其他藏书单(二)~ (风~.宿命's)
- book (Unbekannt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蒙曼说隋(上)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upiterII 2014-11-17 18:02:02
还行,抄书的段落略多了点
0 有用 烟斗客甲 2011-08-05 08:39:17
蒙曼说历史人物逻辑清晰,推断有序,达到了高人只说平常语的境界。
0 有用 医遗以癔 2013-03-05 20:21:31
水至清则无鱼
0 有用 驭笔峰居士 2012-02-03 11:48:07
不错
2 有用 塔菲 2014-03-25 10:50:27
从隋文帝身上,可以看到生命充分自律后的样子。
0 有用 易乙 2021-11-03 09:26:32
前期绝对的猛人
0 有用 默然 2021-08-11 14:48:59
听书听完的。蒙曼老师讲得真好。历史对隋朝评价太低了,隋朝建立不亚于秦统一六国。
0 有用 秦淮流觞 2021-07-14 11:15:27
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0 有用 海上风雨至 2021-07-06 11:20:47
伟大的隋文帝,开创了一堆的传世制度
0 有用 二春 2021-06-12 06:38:22
细节全面专业不失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