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的原文摘录

  • 理想、希望和意志可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查看原文)
    have gone 1回复 5赞 2013-05-31 09:33:39
    —— 引自第22页
  • 中国人与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一向没有什么纠纷,不过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基督教与以兵舰做靠山的商业行为结了伙,因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个宣扬爱人如己的宗教也就成为侵略者的工具了。人们发现一种宗教与武力形影不离时,对这种宗教的印象自然就不同了。而且中国人也实在无法不把基督教和武力胁迫相提并论。慢慢地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如来佛是骑着白象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回复 1赞 2021-10-14 14:42:35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这个维新运动,以后叫做戊戌政变。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虽不为革命党人所乐道,而历史的事实却不能因政见不同而抹杀的。 (查看原文)
    Ciao! 1赞 2017-09-22 08:59:41
    —— 引自第40页
  • 现代发明的锋芒还没有到达乡村,因而这些乡村也就像五百年前一样地保守、原始、宁静。但是乡下人却并不闲,农人忙着耕耘、播种、收获;渔人得在运河里撒网捕鱼;女人得纺织缝补;商人忙着买卖;工匠忙着制作精巧的成品;读书人则高声朗诵,默记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中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村落,因为地形或气候的关系,村庄大小和生活习惯可能稍有不同,但是使他们聚居一起的传统、家族关系,和行业却大致相同。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生活理想、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科举制度则使整个国家结为一体而成为大家所知道的中华帝国。(我们现在称中华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欧美人称我们为中华帝国)。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以上所说的那些成千成万的村庄,加上大城市和商业中心,使全国所需要的粮食、货品、学人、士兵,以及政府的大小官吏供应无缺。只要这些村镇城市不接触现代文明,中国就可以一直原封不动,如果中国能在通商口岸四周筑起高墙,中国也可能再经几百年而一成不变。但是西洋潮流却不肯限于几个通商口岸里。这潮流先冲激着附近的地区,然后循着河道和公路向外伸展。五个商埠附近的,以及交通线附近的村镇首先被冲倒。现代文明像是移植过来的树木,很快地就在肥沃的中国土壤上发芽滋长,在短短五十年之内就深入中国内地了。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蒋村是散布在钱塘江沿岸冲积平原上的许多村庄之一,村与村之间常是绵延一两里的繁茂的稻田。钱塘江以风景优美闻名于世,上游有富春江的景色,江口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潮。几百年来,江水沿岸积留下肥沃的泥土,使两岸逐步向杭州湾扩伸。居民就在江边新生地上筑起临时的围堤截留海水晒盐。每年的盐产量相当可观,足以供应几百万人的需要。经过若干年代以后,江岸再度向前伸展,原来晒盐的地方盐分渐渐消失净尽,于是居民就在离江相当远的地方筑起堤防,保护渐趋干燥的土地,准备在上面蓄草放牧。再过一段长时期以后,这块土地上面就可以植棉或种桑了。要把这种土地改为稻田,也许要再过五十年。因为种稻需要大量的水,而挖池塘筑圳渠来灌溉稻田是需要相当时间的,同时土地本身也需要相当时间才能慢慢变为沃土。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读者或许要问:什么叫“四勿”呢?那就是《论语》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话。我们玩具店里所看到的三只猴子分别蒙起眼睛、耳朵、嘴巴,就是指这回事。至于为什么没有第四只猴子,因为那三只猴子坐着不动,就可以代表了。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几千年以来,中国的人口从北方渐渐扩展到南方,先到长江流域,继至珠江流域,最后到了西南山区。中华民族一再南迁的理由很多,南方土地肥沃、塞外好战部落入侵,以及人口的自然繁殖都有关系,且从宋朝以后,黄河一再泛滥,更使人们想念江南乐土。我的祖先在早期就由北而南,由南而东,最后终于在杭州湾沿岸定居下来。 蒋姓的始祖是三千多年前受封的一位公子王孙。他的名字叫做百龄,是代周成王摄政的周公的第三个儿子。他在纪元前十二世纪末期被封在黄河流域下游的一块小地方,他的封地叫做“蒋”,他的子孙也就以蒋为氏了。蒋是茭白古名。那块封地之所以定名为蒋,可能是那一带地方茭白生长得特别繁茂的缘故。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村里的事全由族长来处理,不待外界的干涉。祠堂就是衙门。“族长”不一定是老头子,也可能是代表族中辈分最高一代的年轻人。族长们有责任监督敬先祭祖的礼仪遵奉不渝,族人中起了争执时,他们还须负责加以评断。没有经过族长评理以前,任何人不许打官司。族长升堂审判叫做“开祠堂门”,全村的人都可以来参观。祖宗牌位前面点起香烛,使得每个人都觉得祖先在天之灵就在冥冥之中监视似的,在祖先的面前,当事的两边不能有半句谎话。一般而论,说老实话的居多。仲裁者力求做得公平。自然,村中的舆论也是重要的因素,还有,邻村的舆论也得考虑。族长们如果评断不公,就会玷污了祠堂的名誉。因此,争执多半在祠堂里得到公平的解决,大家用不到上衙门打官司。实际上真需要“开祠堂门”来解决的事情并不多,因为大家认为“开祠堂门”是件大事,只有特别严重的案子才需要这样做。一般的纠纷只是在祠堂前评个理就解决了。读书人和绅士在地方上的权威很大。他们参加排难解纷,也参加制定村里的规矩,他们还与邻村的士绅成立组织,共同解决纠纷,照顾邻近村庄的共同福利。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田赋由地主送到离村约二十里的县库去,粮吏从来不必到村里来。老百姓根本不理会官府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天高皇帝远”。除了崇拜祖先之外,大家要信什么就信什么。上佛寺、拜神仙、供关公、祭土地,悉听尊便。没有宗教限制,也没有宗教迫害。你信你的神,我拜我的佛,各不相涉,并且还有把各式各样的神拼在一起大家来拜。这就是通常所称的“道教”。如果基督徒肯让基督与中国神祇并供在中国庙宇里,我相信村里人一定会像崇拜其他神佛一样虔敬崇拜基督。一般老百姓都是很老实的,人家说什么,他们就相信。迷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几百年积聚下来的迷信,当然是非常可观了。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村中的医药当然也很原始。我们得走好几里路才能在大镇里找到草药医生,俗称“草头郎中”。对于通常的病痛或者某些特殊的病症,中国药是很有效的。但是对于许多严重的病症,草药不但无效而且危险。我自己曾经两次病得奄奄一息,结果却都给草药救起了。有一次病了好几个月,瘦得只剩皮包骨,结果是一位专精儿科的草药医生救了我的命,另一次我染了白喉,请了一位中国的喉科专家来医治。他用一根细针在我喉头附近刺了一遍,然后敷上一些白粉。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只觉得喉头凉爽舒服,很像抽过一支薄荷烟的感觉。喉头是舒服一点了,病状却起了变化。我的扁桃腺肿得像鹅蛋那么大,两颊鼓起像气球,我甚至连流质的食物都无法下咽。鼻子一直出血不止,最后连呼吸也感到困难了。正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我父亲认为只有“死马当作活马医”了。于是他就在古老的医书里翻寻秘方,结果真的找到一剂主治类似症候的方子。我吃了好几服重药。头一剂药就发生验效,一两个小时之后,病势居然大有起色。第二天早晨我的扁桃腺肿消了许多,个把星期以后饮食也恢复正常。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我曾经亲眼目睹跌断的腿用老法子治好,伤风咳嗽、风湿和眼睛红肿被草药治好的例子更是多不胜举。中医很早以前就发现可以从人体采取一种预防天花的“瘴苗”,他们用一种草药塞到病婴的鼻孔里,再把这种草药塞到正常儿童的鼻孔里时,就可以引起一种比较温和的病症。这样“种了痘”的孩子自然不免有死亡,因此我父亲宁愿让孩子按现代方法种牛痘。我们兄弟姊妹以及许多亲戚的子弟都用现代方法种痘,而且从来没有出过毛病。我们村子里的人不知道怎样治疗疟疾。我们只好听它自生自灭地流行几个礼拜,甚至好几个月。我们村子附近总算没有发现恶性疟疾,患了病的人虽然伤了元气,倒还没有人因此致命。后来传教士和商人从上海带来奎宁粉,叫做金鸡纳霜,吃了很有效,于是大家才发现了西药的妙用。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0-14 15:00:59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当他在四十年前倡导中西思想重点不同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重应用,而西洋人重理知。中国人重实际,所以常常过分强调实践过程中的困难,有时是实在的困难,有时只是想象的,以致忽视实际问题背后的原则原理。 (查看原文)
    Kyyper 2019-12-04 23:11:21
    —— 引自章节:第三部: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知识分子的觉醒,北京大学和学生
  • 她是一位学者,一位道德哲学家,也是一位艺术家。她的文化是从她的生活发展而来的,她不会轻易满足于西方的思想观念,除非她能把这些观念彻底同化而纳之于她的生活之中。 (查看原文)
    蛋挞圆溜溜 2011-10-19 15:37:06
    —— 引自第223页
  • 如果一个机关只是被公众憎恨,它也许仍旧有存在的余地,如果这个机关成为公众冷风热嘲的对象,即使那是为了其中少数人的行为,多数人也会因此遭殃,而整个机关也就像沉船一样在劫难逃了。 (查看原文)
    蛋挞圆溜溜 2011-10-19 15:42:56
    —— 引自第133页
  • 村裏的人告訴我,滿州人推翻明朝的消息,一直到新朝廷的聖旨到了村裏時,大家才知道。清帝聖旨到達村裏時,鄰村還正在演社戲呢!改朝換代以後,族人生活上的惟一改變是強迫留辮子,同時聖旨嚴禁男人再穿明朝式樣的衣服。大家敢怒不敢言,但是死後入殮時,男人還是穿明朝衣冠。因此我們族中流行着一句話:“男投(降)女不投,活投死不投。”就是說男人投降,女人卻不投降,活人投降,死人卻不投降。一些人一直維持這個辦法到1911年清室覆亡民國建立為止,中間經過二百五十年之久。 (查看原文)
    鱼更 2011-12-04 19:50:52
    —— 引自第12页
  • 村裏的事全由族長來處理,不待外界的干涉。祠堂就是衙門。“組長”不一定是老頭子,也可能是代表族中輩分最高一代的年輕人。族長們有責任監督敬先祭祖的禮儀遵奉不渝,族人中起了爭執時,他們還需負責加以評斷。沒有經過族長評理以前,任何人不許打官司。族長升堂審判叫做“開祠堂門”,全村的人都可以來參觀。祖宗排位前面點起香燭,使得每個人都覺得祖先在天之靈就在冥冥中監視似的,在祖先的面前,當事的兩邊不能有半句謊話。一般而論,說老實話的居多。 仲裁者力求做得公平。自然,村中的輿論也是重要因素,還有,鄰村的輿論也得考慮。族長們如果評斷不公,就會玷污了祠堂的名譽。因此,爭執多半在祠堂裏得到公平的解決,大家用不到上衙門打官司。 ... 讀書人和紳士在地方上的權威很大。他們參加排難解紛,也參加制定村裏的規矩,他們還與鄰村的士紳成立組織,共同解決糾紛,照顧鄰近村莊的共同福利。 田賦由地主送到離村約二十里的縣庫去,糧吏從來不必到村裏來。老百姓根本不理會官府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天高皇帝遠”。 (查看原文)
    鱼更 2011-12-04 20:23:46
    —— 引自第14页
  • 我家的花園裏,每月有每月當令的花,陰歷正月是茶花,二月是杏花,三月是桃花,四月是薔薇,五月是石榴,六月是荷花,七月是鳳仙,八月是桂花,九月是菊花,十月是芙蓉,十一月是水仙,十二月是蠟梅。每種花都有特別的花仙做代表。 (查看原文)
    鱼更 2011-12-04 20:41:44
    —— 引自第19页
  • 黃浦江位於長江口而入黃海,所謂黃海實際上是與太平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僅僅名稱不同而已。 (查看原文)
    一般社员 2012-02-05 10:42:22
    —— 引自章节:杭州、南京、上海、北京
  • 在音樂方面,現在所謂的“國樂”,實際上多半是起源於外國的樂器來彈奏的。胡琴、笛和七弦琴,都是幾百年前從土耳其斯坦傳入的。 (查看原文)
    一般社员 2012-02-05 10:53:39
    —— 引自章节:敵機轟炸中談中國文化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