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大家小书•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
经典常谈的创作者
· · · · · ·
-
朱自清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朱自清(1898-1948),现代作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新诗创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并参加了新潮社、文学研究会。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其中《背景》、《荷塘月色》都是脍灸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生著述颇丰,现有《朱自清全集》行世。
目录 · · · · · ·
序《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序《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序言 Gen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通识教育 钱穆先生曾主张:要读经典。他在一次演讲中还指出:“此时的读书,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借此向香港的莘莘学子们提倡深度阅读,扩大文史知识,博学强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为求学青年培育人文知识的养份。 朱自清得出结论:“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作者序 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公元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识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 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 象形字本于图画。 《周易》第二 卜辞: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我们一班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 《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巫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 - 是奇数,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我们知道,经典训练并不就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是开倒车,这是“五四”运动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屣,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经典训练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的。朱自清说:“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特别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他所说的“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所说的“接触的义务”,是指国民接受经典训练的义务。他把经典训练提到国民义务的高度,就是确定它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中国人,有义务通晓本国传统文化有关经典的基本知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大家小书(共384册),
这套丛书还有
《我的杂学》《文言尺牍入门》《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儒者的智慧》《敦煌学概论》
等
。
喜欢读"经典常谈"的人也喜欢 · · · · · ·
经典常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2 条 )

朱自清:不可错过的十三节国学经典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起朱自清先生,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那篇《背影》,原本我是每次读来都眼睛酸涩,随着年龄渐长,如今竟是每次想到便心有戚戚。 看到这本《经典常谈》时,我心中很是激动。这是一本畅销八十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是朱自清先生在顶级学府几十年研究教学的心血,我们无缘走... (展开)
《经典常谈》又可以叫“经典常识”
开学前,备课备到这本语文书里新增加的《经典常谈》。这本书自然是难读的,我自己通读下去,需要不停地整理笔记,整理知识点。 ⚪️ 这本书的价值正如我在标题上所说:“皆是经典常识。” 老师们读尚且觉得晦涩了,更何况学生去读,好玩的少,严肃的也不算多严肃,至少是用...
(展开)



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的好帮手
四大文明古国里边,中国是唯一不必冠之以“古”的国家。这是因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除了当时的区域与现在存在相似之外,其他的一切,人民、语言、文化都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而中国却是一脉相承,语言、文字、文化都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再发展。现在的埃及人、...
(展开)

朱自清:读透这些经典,狠狠提升国学修养!
近些年来的畅销书基本上都是西方的书籍,大家仿佛越来越不愿意看中国传统古籍了,原因何在呢? 那是因为我国的经典古籍一个字就代表一个哲理,读起来特别吃力,所以就把许多人拦在了门外。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他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在他看来:“做一个有...
(展开)

传统文化经典读起来太难?大师领你来入门!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写于1942年,本意是为中学生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引导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的脉络和常识,解决经典阅读中的隔膜与困惑之处。 该书自诞生至今,已有80多年。在这漫长时光里,它为一代一代读者输送着知识和养分。无数年轻人通过这本书...
(展开)

一本书讲透十三部国学经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前每次看到国学相关书籍,我通常选择默默地把书压到箱底…… 在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1898—1948)的这本书中,却意外地学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趣味国学延伸知识! 在《周易》第二这篇文章里,朱自清浅显易懂地讲透了八卦相关知识:“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 (展开)
《经典常谈》,写给中学生的国学入门书
记得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会时,我看的是英文电视台转播,当时开场一群弟子手持竹简,在那儿吟诵《论语》时,外国主持人瞬间进入了静音模式,诚然,他们是不懂的。可问题是,我们自家中国人懂吗?都说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可我们真的了解《四书五经》《尚书》《汉书》《史记...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8 )
-
北京出版社 (2004)8.5分 927人读过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9.0分 783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8.6分 676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9)8.6分 52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大家小书 (白露@思勉)
- 国学精华 (月亮)
- 大家小书 (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部)
- 大家小书 (北京出版社人文社科事业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经典常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找不到春天 2021-11-19 02:47:03
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0 有用 阿猫 2019-07-04 18:05:35
能将如此艰深庞杂的内容逐篇娓娓道来,实在难得,大家小书的第一本,读一遍是不够的,以后对经典文学多了解一点,再来读吧
0 有用 junzi069 2023-11-24 22:07:50 浙江
作为科普,这套书应该不错,读后能有个大概了解,可惜我只带回来两本,不过也够读了,如果读透的话。
0 有用 生活要TM有激情 2018-06-12 17:48:04
按照吴小如先生的序,重点读了诗文两章,确有收获,对于诗文的发现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合上书,也想翻出书中提到的经典诗文,领略其中精彩。朱自清先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吧。
0 有用 hh 2022-02-12 21:10:40
深入浅出,语言通俗,纠正了好多我原本固有的知识和印象,真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