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与密室其他成员的相处、对性的好奇、对战争的看法、对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援助者的感恩……
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本书由台湾知名作家、社评家南方朔作序。
安妮日记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介绍: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译者介绍:
彭淮栋,生于1953年,台湾新竹县竹东镇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公司编辑。译文以典雅著称。
译作包括:《俄国思想家》、《现实意识》、《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西方政治思想史》、《普希金秘密日记》、《安妮日记》、《美的历史》、《丑的历史》等。
喜欢读"安妮日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安妮日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安妮日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9 条 )



探访《安妮日记》写作地:永远的 15 岁少女
6月,突然接到一个老友的邀请,于是匆匆踏上了前往阿姆斯特丹的旅程。 刻板印象中,从这座城市联想到的除了郁金香,自行车和运河,就只有大麻和红灯区。 却没有联想到,这里还拥有大量梵高,林布兰特,哈尔斯等艺术巨匠的传世之作;这里还是那本家喻户晓的《安妮日记》的真实...
(展开)

这一切来的那么的突然
Annelies Marie Frank Born 12 June 1929 Died Early March 1945 (aged 15) 这一切来的那么的突然。。。 虽然已事隔68年,对当时的一切都已有一定了解。但是,当一个个曾经鲜活真实的生命突然之间在脑海中消失时;当从一个独立、乐观、聪明...
(展开)

我想。这应该就是安妮的魅力,也是弱者给予疯子最响亮的耳光。
接触安妮日记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时正在看一部电影the fault in our star,其中,有一段秘密小屋的场景,照片上的小女孩笑得很美,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安妮。 其实,对于战争,我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和黑白的影像资料上。再近点,就是爷爷奶奶口中日...
(展开)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0 )
-
海南出版社 (1996)8.2分 13540人读过
-
Bantam (1993)8.7分 413人读过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8.9分 3257人读过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8.9分 262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内德语文学与哲学译介(2011 - 2013) (Rottwitz)
- 一无所知的世界,看下去,才有惊喜 (溜肉段)
- 37°暖书单(二) (37°暖)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安妮日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7 有用 可可丫 2012-11-17 18:11:34
日记没有预兆的完了。没有FIN,没有END。什么也没有。1944年8月4日,安妮全家等八人被捕!八个月后,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个人活着从集中营中回来... ... 和平年代的我们,除了加倍地热爱生活,还能怎么样呢?
0 有用 带我去远方 2012-04-18 12:15:53
小时候觉得这类书真的很难看,长大了才觉得好看。
1 有用 绝顶孤独 2020-12-25 18:20:43
抱着偷窥少女日记的心理拾起的书,一看就知道是被出版社改编的,一点稚气都没有,能看的都被删完了。
0 有用 Dain东宸 2011-11-26 20:02:31
..如果黑色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光亮到来的也太漫长 其中失去的太多了
10 有用 夏小娃 2012-05-01 16:54:08
如果不是因为我从小写日记,我会觉得这本书无聊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