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原作名: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译者: 张和声
出版年: 2011-8
页数: 313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李德·哈特世界战争集粹
ISBN: 9787208100855
内容简介 · · · · · ·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山的那一边的创作者
· · · · · ·
-
李德·哈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目录 · · · · · ·
本版序言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第二章 泽克特打造国队
第三章 布隆贝格和弗里奇时期
第四章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时期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将军——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第六章 “阳光下的战士”——隆美尔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走向战争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装甲部队的崛起
第三部分 德国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败法国和拯救英国
第十二章 兵临敦刻尔克时下令“暂停进军”
第十三章 法国战事的终结和德军首次受挫
第十四章 哑火于地中海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 何以兵败莫斯科
第十七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红军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陷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眼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看法
结论
德军高级将领列表
译名对照表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山的那一边"的人也喜欢 · · · · · ·
山的那一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 更多书评 1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Pan Books (199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8.6分 85人读过
-
新华出版社 (2010)7.0分 31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8.4分 2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兵略通览 (Lightsage)
- 你读书,我跳舞,猫儿之春日日无辛苦。 (都归尘土)
- 军事类——兴趣版(我的电子图书馆 九) (看不懂推理⊙﹏⊙熊出来没注意)
- 2011书架(C) (苇间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山的那一边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嗨呆客抓紧时间 2013-04-20 22:29:39
写的挺好...让对手对同一件事道出当年的具体细节。山的那一边,这个说法我很喜欢~
0 有用 Die Katze 2011-11-21 00:13:15
散文。。。
1 有用 容貌见附件 2012-12-29 08:41:58
先看李德哈特的二战战史再看这本感觉有点多余,不过正是由于本书叙述的不完整性才让我们得以更好地从失败者的角度看到更多的细节。从头到尾最大的感受就是德军从头到尾都是在打一场战略上注定失败的战争,盟国的综合国力领先得实在是太多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德军的军事素养真的是令人佩服
0 有用 似是故人来 2019-02-03 21:58:18
纳粹上台前,德军将领们大多对纳粹党素无好感,将领们既憎恨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队的约束--人数不得超过10万,但又大多惧怕再次和美英开战。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利用兴登堡的信任迅速控制军政大权,为获得军方支持,希特勒主动铲除了想夺取军权褐衫队首领罗姆并开始扩军备战。德军将领们成为重整军备的受益者,但对德国发动战争仍报有深深的疑虑。希特勒在1938年1月以诬陷的方式撤掉了国防军司令布隆贝格和陆军总司... 纳粹上台前,德军将领们大多对纳粹党素无好感,将领们既憎恨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队的约束--人数不得超过10万,但又大多惧怕再次和美英开战。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利用兴登堡的信任迅速控制军政大权,为获得军方支持,希特勒主动铲除了想夺取军权褐衫队首领罗姆并开始扩军备战。德军将领们成为重整军备的受益者,但对德国发动战争仍报有深深的疑虑。希特勒在1938年1月以诬陷的方式撤掉了国防军司令布隆贝格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换上听话的凯特尔和勃劳希契,随后在1939年9月发动战争。战争初期颇为顺利,希特勒也得到将领们的认同。但希特勒逐渐变得自负,听不进他人意见,陷入对苏战争泥潭后,将领们才认识到希特勒原来是德国人民的灾星。1944年7月20日密谋组织暗杀希特勒失败,三名元帅被杀,随后不久第三帝国迎来它的末日。 (展开)
0 有用 双桅 2013-03-27 15:35:13
德军将领那种古典悲剧英雄的气质与命运让人着迷。尽管翻译实在差劲,但这本书本身绝对是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