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 I. Hayakawa
/
塞缪尔·早川
出版社: 遠流
原作名: Language in Action (1939)
译者: 鄧海珠
出版年: 1984
页数: 285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3203728
出版社: 遠流
原作名: Language in Action (1939)
译者: 鄧海珠
出版年: 1984
页数: 285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3203728
豆瓣评分
語言與人生的创作者
· · · · · ·
-
塞缪尔·早川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塞缪尔·早川(Samuel Hayakawa,1906—1992),日裔美籍语言学家、作家、政治家;旧金山州立大学英语教授,1968年任代理校长;1977-1983年任美国参议员。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就像人生是错综复杂的,语言也是错综复杂的;就像人生不仅是理智的,语言不可能也不应是完全理智的。 伟大的文学不但能使我们吸取了别人的经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同情别人,还能帮助我们适应现实,精神健康,因为人类说到底还是一种感情动物,没有发泄和陶冶感情的工具,我们就会像没有安全阀的机器一样,有爆炸的危险。 我们会从实际事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中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语言可以用来叙述语言。 同类之间通过语言进行广泛的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 假如谈话的结果是引发或增加了争执和冲突(事实上经常如此),不是说的人有毛病就是听的人有毛病,要不然就是大家都有毛病。 人的一切成就都以使用符号为基础。 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东西不一定有连带关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里,或多或少会存在对某些事物随意做出评价这一习惯。这一点往往得怪社会不好。因为在有些问题上,多数社会都是有系统地鼓励人们,养成把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的习惯。 在所有的文明社会里,宗教信仰、公民道德、爱国心的象征标记往往都会被看得比宗教信仰、公民道德、爱国心本身更重要。 符号并不就是所代表的事物,地图并不就是所代表的地区,言辞并不就是事实。 言辞世界 — 间接知识,言辞世界与外向世界的关系,就像地图与它假定代表的地域之间的关系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承袭了许多无用的只是、错误的印象和谬见,因此我们所学到的总有一部分是必须抛弃的。 动听的字眼、精致的句子结构和表面上似乎是层层深入的理论,常会使我们感到“言之有物”。可是只要稍微仔细审查一下,我们就会发觉这些话的意识只不过是:凡是我们所恨的,我们就恨到极点,凡是我们所喜爱的,我们就爱到极点。 判断下的太早,往往会使我们看不清近在眼前的事物。 偏倚(slanting)— 两边偏倚。 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先由他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背景选择节略一番,因此我们大家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一开始就是“偏倚”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
从读者的观点来看,语言具有社会性这一事实又成了一个主要的中心原则。作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作用,使读者也能把其个人经验和态度略事整顿。经过这番整顿,读者的内心也就可以变得略微整齐些。这就是艺术的目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艺术和激荡的情绪
> 全部原文摘录
語言與人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6 条 )

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全书主要讲了两方面:当我们说话听话的时候,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语言作为交换知识,情感等的工具,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反而会被语言所利用。 语言是象征符号的方式中最发达,精巧,复杂的一种。譬如说,只要我们的神经系统注意到某一种动物,我们可能发出下面这种声音:“这... (展开)
语言是艺术,也是科学
说起语言,我们都不陌生。我们活在一个语言的世界里。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语言的沟通。我们举个例子,同样是约会女孩子,有的男生会直接问“你的兴趣是什么”。但是双方刚认识,这样宽泛的问话很可能让对方感到无从作答,约会也陷入“尬聊”的局面。如果是会说话的男生...
(展开)

普通语义学的前世今生与转生
【公开一下之前读书会分享的一些内容(去掉介绍本书具体内容的部分)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可以稍微了解一下本书的背景 (本书完全没有提及) 主要是看到很多评论说翻译好差,讲的东西为什么这么简单,语言学根本不是这样的问题。 以下内容都是自己找的 以及自己知识背景的一些联想...
(展开)



对比大陆与台湾译本,离谱的令人发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说题目,人家一本语义学专著,聊的是语言与行为的关系,你不能因为丛书叫“xxx的邀请”就生搬硬套这么一个名字吧,哪儿挨哪儿啊…… 其次,版本问题,出版信息页都标原著为第五版,但是大陆版居然出现了台版保留的作者序中(大陆版木有作者序,只有一个推荐序、还有编者和译... (展开)
简单导图(全文框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常会想到非暴力沟通,在关于如何用语言交流沟通上,双方的观点互相呼应,只是希望自己能做到吧。 由于是语言学入门书籍,写得相对比较浅显(非常浅显),外国人写书也比较喜欢举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观点,所以看起来毫不费力,(也让人觉得没什么可记的)。 草... (展开)
《语言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本书不仅是一本通俗易读的语义学入门书,还是一本语言应用、借语言更好认识自己,促人独立思考的现实生活实用指南。 本书应证了此句“有趣的谈话和写作,以及清晰的思想和随之而来的和谐心境,都需要在高级和低级抽象阶层、语言与现实不停相互作用”(第十章) 第一章:语言和...
(展开)

开启人生醒悟之门的钥匙
很羡慕能用英文阅读的人们。 这本书也有汉译本,不过可能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大陆没有汉译本,有台版和港版的,很幸运的是,出于对此书的喜爱,从旧书网上淘到了这本书的两种汉译本。 政党的纲领,宗教的经文,学术的阐述,都是为了使人们走向和谐幸福的社会。而对实现这一...
(展开)
> 更多书评 9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8.8分 3816人读过
-
Harvest Original (1991)8.7分 91人读过
-
麥田 (2014)8.9分 85人读过
-
文史哲出版社8.6分 2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语言 (maxim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語言與人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大傻曹 2014-07-09 15:50:04
PE 1585 .H3612 1984
1 有用 惟微不安為維安 2012-10-16 00:09:13
原書完全可稱“深刻縝密,融會貫通”,作者著實為良師益友;台灣譯本本地化的事例別具一格,當然,部份不能在大陸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