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册)》的原文摘录

  • 《北京古建筑地图》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且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全书原计划分作上、下两册,后来随着编写工作的进展,最终确定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已于2009年5月出版,该书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墙以内的历史建筑。本书(即中册)则介绍邻近二环路各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在二环路以外的部分,以及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的历史建筑。下册则接着介绍门头沟、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较远区县的历史建筑,并且还专门介绍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在北京的部分。 《北京古建筑地图》上、中、下三册书的介绍范围实际上是由北京的中心区域逐渐向外围扩展,希望为读者了解和探访北京为数众多的古建筑提供一个由内及外、层次清晰的框架。相比上册,中、下两册介绍的都是明清北京城郊外的古建筑,因此编者无论是在正文编写还是地图绘制的工作中,都尽量强调了中、下两册的连贯性:例如中、下两册古建筑分片索引的序号是连续的;并且中册开篇以「京郊古建筑概览」一文作为中、下两册内容的总纲,同时也与上册的「北京古城史略」一文相呼应。 本书(即中册)一共精选了118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外还选择了39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本书所涉及的历史建筑种类繁多,价值极高,即便与二环路以内的古迹相比也毫不逊色,尤其是海淀区的历史建筑,围绕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群落「三山五园」展开,可谓北京古建筑在明清北京城之外的又一大中心;加上这些古建筑与北京西北郊的山山水水相互交融,更加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本书继上册出版之后开始策划和编写,经历近两年时间终于完稿,凝聚了编写组年轻而勤奋的成员们的智慧与心血,吸取了国内外同类书籍的丰富经验,也汇集了前辈学者数十年研究与测...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20:37:51
    —— 引自章节:前言
  • 本书上册开篇的「北京古城史略」一章简要论述了北京历代城址变迁及城市建设成就,对于城郊古建筑虽偶有涉及,但笔墨集中于历代城墙以内之建设;上册其余章节则对明清北京城城墙以内(即今天北京二环路以内)之古建筑进行了深入介绍。 中、下册将重点介绍明清北京城城墙以外的文物古迹,于是在卷首先作「京郊古建筑概览」一篇,从山水格局出发,对遍布京郊大地各种类型之古建筑群(包括园林、庙宇、墓葬、遗址、道路、村落、长城等)进行一番简明扼要之概览。 ■山水 北京所在的「北京小平原」西、北、东三面环山:太行山自华北大平原延亘至北京,与东西向的燕山相连接,在北京附近的太行山称「西山」,与之相接的这段燕山称「军都山」,北京东面的山地也属于燕山山脉;唯有东南方开敞,面向渤海,宛如一个海湾,因此当代学者形象地称北京及其周围地区为「北京湾」。 而中国古人则把这种对山川地理的分析与把握称作「形胜」——下面来看古人对历代北京形胜之评说。 ■形胜 清代《日下旧闻考》中「形胜」一章汇集了历代对于北京城形胜的描述,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北京城在中华大地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北京城山水格局的欣赏与赞叹。 早在宋代,朱熹就以「堪舆」(或曰「风水」)的视角盛赞北京城(当时为金中都)的形胜: 「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 而在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北京城(其时为元大都)除了山川形胜,都城内的山水格局也已十分壮伟: 「至元四年(1338年)正月,城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 到了明代,京师形胜甲于天下更是深入人心,戴璟《博物策会》称...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西山自北京西南部延伸向西北,形成一道弧形的天然屏障,它南起房山区,中经门头沟区、石景山区,北抵昌平区,将北京拱卫起来,连绵延亘约100公里,人们习惯称其为「二百里西山」。《日下旧闻考》引《西迁注》描绘了西山山川之壮美: 「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林麓苍黝,溪涧镂错,其中物产甚饶,古称神皋奥区也。卢沟、琉璃、胡良三桥,山水所泄,多归其中,其水皆藻绿异常,风日荡漾,水叶递映,倚阑流览,令人欣然有欲赋京都之意。」 北京历代在西山营建了数不尽的寺观、园林,西山遂成为京城之外古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本书所介绍的古建筑群很大一部分分布在西山各处,囊括了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的大量古建筑。所谓「深山藏古寺」、「天下名山僧占多」,西山之古建筑以佛寺居首:明人王廷相《西山行》有「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之句;郝敬《西山绝句》则曰「西山三百寺,十日遍经行。归与家人语,山多不记名」,足见西山佛寺鼎盛时有三百余座。由于风景如画、古迹众多,西山也成为京城文人、市民重要的郊游之所,明代大学士李东阳《西山》诗叹曰:「日日车尘马足间,梦魂连夜到西山。」 著名的燕京八景中有「西山晴雪」一景吟咏西山景色。 ■燕山 昌平区西部、北部为山区,以南口及居庸关为界,西部山区属于西山(太行山脉);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燕山山脉著名的山有天寿山、银山、龙泉山、叠翠山、驻跸山、虎峪山等,层峦叠嶂,构成了昌平壮美的山色。其中天寿山由于天然的风水佳致,被明成祖朱棣选作明代皇陵之址,后世除代宗(景帝)之外,其余诸帝皆葬于此,形成了宏大壮伟的明十三陵建筑群。 除此之外,燕山山脉的银山塔林及居庸关云台则是北京难得的金、元时期的古建筑遗存;小汤山则以温泉佳致著称。居庸关一带有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 ■水系 北京地区的河流全部属于海河水系。从东到西分布有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及大清河五...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亲自踏勘了元大都西北郊山区的泉流水道,发现大都城西北30公里外的昌平神山(今凤凰山)白浮泉,该处水源水量充沛,于是郭守敬巧妙地引白浮泉水沿西山脚下汇集诸多傍山泉流,最终汇于瓮山泊,并由此将水引至元大都和义门(明清北京城西直门)北水关入大都城,汇入积水潭内(元代积水潭即今之什刹海,明北京城墙改建后,高梁河水改由德胜门西侧水关入城),就此开辟了北京城前所未有的新水系。积水潭水从万宁桥(即今地安门桥,俗称后门桥)流出,沿皇城东墙外南下出丽正门东水关,转而东南至文明门外,最终抵达通州大运河口。这项水利工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开工,次年秋完成,被命名为「通惠河」,从此南方的粮货得以源源不断运抵元大都积水潭——自此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成为元、明、清三代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生命线」。虽然早在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即开「永济渠」以达涿郡(当时的北京),辽代又有「萧太后运粮河」供给辽南京漕运,金代也曾陆续尝试引卢沟河(即永定河)水、开金口以通金中都漕运,以及开凿中都至通州的闸河等等,但均未能形成较为长期高效的漕运系统。元代通惠河的开通真正实现了元大都大规模的漕运,元世祖忽必烈在积水潭见到一派「舳舻蔽水」的繁荣气象,大为欣悦。通惠河的开通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最终完成。通惠河漕运全赖坝闸调节水量,漕船来时,提闸放水;漕船过后,落闸蓄水。全河坝闸共有11处24座,分别为:广源闸2,西城闸2(后改名会川),朝宗闸2,海子闸3(后改名澄清),文明闸2,魏村闸2(后改名惠和),籍东闸2(后改名庆丰),郊亭闸3(后改名平津),杨尹闸2(后改名溥济),通州闸2(后改名通流),河门闸2(后改名广利)。至今与通惠河有关的古迹仍有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通州故城、石坝、通济桥遗址、滚水坝减水闸遗址、庆丰闸、澄清闸、广源闸、白浮泉遗址等(详见下册「京杭大运河」)。 元、明、清三...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清代以前京郊园林 西湖(莲花池):从古蓟城、唐幽州以至辽南京,古代「洗马沟」水皆由城西墙之外流过。洗马沟的源头,古称「西湖」,北魏时即为蓟城著名的风景区,可谓北京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水经注·卷十三·㶟水》云: 「㶟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 西湖之水是早期北京城发展之命脉所系,金中都则是北京地区依赖西湖供水的最后一个城市。金中都将西湖水引入皇城西苑,成为皇家园林中「太液池」及「鱼藻池」(今青年湖)的水源。古代的西湖即今天的莲花池,金代西湖比今天的莲花池要大得多,到明代依然「广袤十数亩」,为京郊名胜。民国时期莲花池称「南河泊子」颇富幽致。今天在此建成莲花池公园,算是对北京城「发源地」的一种纪念。 钓鱼台、玉渊潭:金中都西北郊有钓鱼台林园,相传金代诗人王郁少时隐居钓台,潜心述作,钓鱼台因王郁设台垂钓得名。钓台前有泉从地涌出,冬夏不竭,西山山麓支流悉灌注于此,即玉渊潭。 元时玉渊潭为大都丁氏庭园。自明万历初,为李皇亲别墅。清乾隆间,将其浚治成湖,以纳香山新开引河之水,并由此沿三里河直抵阜成门护城河,将玉渊潭纳入清代北京城市水系之中。乾隆于玉渊潭中建钓鱼台养源斋等园林,今有遗迹位于钓鱼台国宾馆内。 西山八大水院:西山早在辽代以前即为京郊重要景胜,金代为帝王游览之所,元、明、清陆续有大量园林在此营建。其中著名者有金章宗之「西山八大水院」。 金章宗(完颜璟)自幼喜好汉族文化,尤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并极好游幸,其足迹遍布北京西山及周围各郊县的名山秀水,并于其间大兴离宫别馆,掀起了经营西山园林寺观的一个高潮,后世西山的诸多名胜古迹都与金章宗有着不解之缘。金章宗经营西山景胜的卓越成果集中体现在八处园林行宫体系,史称「西山八大水院」,具体指:(一)旸台山大觉寺,称清水院;(二...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清华园(李园):海淀的私家园林比之皇家的「三山五园」还要历史悠久。元代时,西北郊海淀一带的一片湖泊称作「丹棱沜」,为文人喜爱之风景区;当地百姓则称之为「海淀」。明中叶以后,由于当地居民不断在湖区植荷种稻,湖泊逐渐被分为南北两片,称作「南海淀」与「北海淀」,一派江南水乡景致。周围居民增多,后逐步发展为海淀镇(即今天中关村西区之前身)。海淀一带私家园林的营建始于明代。为首一人为明万历皇帝之外祖父武清侯李伟,他在海淀镇以北的低地上,半跨北海淀湖,修建了一座方圆十里的大型园林,名曰「清华园」(为康熙朝畅春园之前身,与今天清华大学之清华园同名而异地),号称「京国第一名园」。《泽农吟稿》称:「武清侯海淀别业,引西山之泉汇为巨浸,缭垣约十里,水居其半。叠石为山,岩洞幽居。渠可运舟,跨以双桥。堤旁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京国第一名园也。」 勺园(米园):与清华园齐名、仅一水之隔的另一座著名园林乃是大书法家米万钟的「勺园」。勺园在清华园引水之下游,取「海淀一勺」之意(其址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描绘了勺园景色:「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袁中道则有「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之句。 清华园和勺园为当时海淀诸多私家园林中最负盛名者,时人有「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之谓。 除了上述赫赫有名的园林之外,清代以前京郊还有不少小型的公共园林风景区:如德胜门外和内城西南角的两处太平湖、安定门外的满井、右安门外南十里的草桥、东便门外通惠河上的二闸、南郊的丰台等等。 满井:明《帝京景物略》载「出安定门外,循古壕而东五里,见古井……而满井傍,藤老藓,草深烟,中藏小亭,昼不见日。……其初春首游也。」 二闸:东便门外五里许,位于通惠河大通桥至通州段的第二座水闸,元代称庆丰闸,俗称二闸。大通桥至庆丰闸一带波流荡漾,二...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这段话可看做康、乾二帝园林美学的总述,其与明清私家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缩微山水的意境大异其趣。而所谓「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也非乾隆一厢情愿的夸耀之辞,因为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皇家园林营建的成就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其中尤以西北郊的「三山五园」最为经典。 经过康熙时期的草创,到乾隆时期对西北郊园林的全面整合之后,最终形成了西起香山、东到海淀、南临长河的「园林之海」。其于总体规划布局上一气呵成的气魄堪与明清北京城相媲美,使得清北京城城市形态出现了一座横亘东西的「园林之城」与一座纵贯南北的「凸」字形帝都并峙的局面,可称作一种「双城」模式。 三山五园:著名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以及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其中有以山取胜的香山静宜园,有山水俱佳的静明园、清漪园,还有人工叠山构池的畅春、圆明二园,圆明园更以其荟萃天下名园的特色成为「万园之园」——正如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一书中所言: 「三山五园荟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着后期中国宫廷造园艺术的精华。」 本书正文将对三山五园逐一进行介绍,故本文希望通过综观五园,概括三山五园之整体意象及总体成就。 首先,三山五园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如此,它们所形成的园林之城与北京城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三山五园的园林水系与北京城市水系为一整体,更基本的原因在于北京城与三山五园在空间形态上即是一体,从视觉上就是一体的:由北京城中景山、琼华岛以及城门楼等制高点都可以清晰地看见三山五园形成的苑囿区,并且这个园林之城的形态由近而远、由东而西,沿畅春、圆明、清漪、静明、静宜诸园呈现节节升高的态势,最后以西部绵亘的群山作为背景,如一幅天然画卷。反过来,无论在万寿山、玉泉山还是香山,都可以远跳京城楼阙——古人游西郊的诗作中有大量眺望京城的诗句即是最佳例证...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最后,三山五园既是对江南园林的模仿和借鉴,又创造了自身全新的风格,是建筑文化交融的典范。正如乾隆自己所言:「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三山五园的营建对于江南园林不是止步于模仿、抄袭,更主要在于依据北京的具体情况加以创造,于是树立了北京皇家园林独具一格的造园意境:集中体现为对真山真水略加改造,成为大型天然山水园,将天然风景与人工造景相结合,这一点是江南私家园林无法企及的;另外一点就是荟萃大中小园林的「集锦式」手法,这也是大型皇家园林的「专利」,圆明园为其代表;最后一点,从北京皇家园林建筑来看,并没有生搬硬套江南的粉墙黛瓦、黑褐油彩,而是以北京习惯的灰瓦灰砖以及金、红、蓝、绿等主要色彩,重点建筑能以琉璃瓦的传统形式来营造江园林之「意」,从而形成了既具江南园林之细腻又不失北方建筑之浑厚、更能体现皇家气魄的园林建筑风格,可谓中国南北建筑文化交融之典范。 长河及沿岸园林:西北郊的园林之海全赖长河加以贯穿。早在元代,从玉泉山、瓮山泊通往元大都积水潭的长河即成为帝王泛舟之水路,「沿堤万柳着新绿」、「凤城西去玉泉头,杨柳长堤马上游」都是时人描写沿河景色之句。元大都的贵族、官僚、文人也都追随统治者之后,竞相「买舟载酒而往」,泛舟长河、游览西湖,蔚为风尚。 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描绘了长河沿岸之秀丽景色: 「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指高梁桥——引者注)下,荇尾靡波,鱼头接流。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高梁桥水,来西山涧中,去此入玉河。辞山而平,未到城而净,轻风感之,作青罗纹纸痕。两水夹一堤,柳四行夹水。松之老也秃,梅之老也秃,柳之老也,逾细叶而长丝。高梁堤上柳,高十丈,拂堤下水,尚可余四五尺。」 海淀以南沿长河布列有泉宗庙、五塔寺、万寿寺、紫竹院等兼备寺庙与行宫御苑性质的林园。其中极乐寺园林尤佳:《潇碧堂集》称「极乐...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隋唐时期是北京地区(隋称涿郡、唐称幽州)佛教的昌盛时期。隋文帝、唐太宗和武则天曾先后在此敕建舍利塔、悯忠寺(即今之法源寺)和大云寺,为北京地区佛寺的兴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据史料记载统计,唐代幽州城区与郊野兴建的佛寺不下百座,这些寺庙多集中于今房山白带山、幽州城区和今天津蓟县盘山,呈三足鼎立之势分布,并分别以雕凿石经、弘扬律学和传播禅宗而各具特色,显露出幽州佛寺鲜明的文化内涵。其中以雕凿石经闻名于世的房山云居寺留存至今,并保留了隋唐时期的藏经洞、唐代石塔、辽代砖塔及大量石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此外,马鞍山慧聚寺(今之戒台寺)、寿安山兜率寺(今之卧佛寺)均创建于唐代,至今依旧为京郊名刹。 辽代帝王尽皆崇奉佛教,其中辽道宗尤甚,据称他「一岁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辽南京城庙宇众多,《契丹国志》载辽南京「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顺天府志》谓辽南京「都城之内,招提兰若,如棋布星列,无虑数百」。今天北京城区内唯一的辽南京建筑遗存即天宁寺塔,建于辽天庆九年(1119年)。此外,西南郊房山云居寺的北塔也是十分难得的辽代建筑遗存;西北郊阳台山大觉寺为创建于辽代的著名大寺。 金代虽不及辽代崇佛,但佛寺建筑依旧繁盛,金中都城郊除了前文提及的兼具行宫与寺庙功能的「西山八大水院」之外,更有银山塔林五座极为宏伟的金代砖塔,蔚为壮观;此外在门头沟潭柘寺塔林、白瀑寺等处尚有金塔数座。 元代除了汉传佛教以外,藏传佛教得以发展,除了城中妙应寺白塔流传至今以外,城郊为数众多的过街塔也体现了汉藏文化交融的特色,可惜此类建筑今天仅余下居庸关云台一个孤例,并且上部的白塔已无存。此外,门头沟灵岳寺大殿则是北京地区十分难得的元代木结构建筑遗存。 辽金元三代可谓北京佛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北京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明清佛寺:明正统以后,由于宦官干政,滥发度牒,北京城寺观数目激增,...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除五顶之外,京郊著名的碧霞元君祠还有丫髻山、妙峰山两处碧霞元君祠。 ■郊坛 明初实行郊祀制度,明北京主要祭坛均设在城郊,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外城后原本位于南郊的天坛与山川坛(后称先农坛)被圈入外城,而日坛、月坛、地坛则分别位于明北京城的东、西、北郊,成为北京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坛和月坛东西相对。日坛在东,是春分日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神)的场所。月坛在西是祭祀夜明之神(月亮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场所。地坛在北,与天坛南北呼应,是夏至日祭祀皇地祇的所在。 ■其他 除上述寺观坛庙之外,文庙、关帝庙、城隍庙、观音庵、土地庙、真武庙之类更是遍及京郊各处。明成祖朱棣以真武为庇护神,在北京建有百余座真武庙。清代特别重视祭祀关羽,经皇帝敕建的关帝庙就有15座之多。 十字寺遗址是目前北京唯一一处元代景教寺庙遗址,是北京乃至全国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门头沟后桑峪教堂则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清真寺除位于旧城内的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花市清真寺及清真普寿寺之外,城郊以通州清真寺最为著名。据统计,至2000年北京地区有大小清真寺68座。 ■墓葬 京郊广泛分布着各历史时期的墓葬。中国古人墓葬制度充分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故墓葬建筑形制往往是对墓主人生前住宅形制的模拟和象征,而帝王陵寝则往往与都城制度相类似——例如明十三陵,在规划设计上处处与明北京城相对应。将各类陵墓建筑与墓主生前居所对照比较(例如帝陵与都城、王公墓葬与王府等等),十分耐人寻味。由于北京许多古代建筑早已灰飞烟灭,对于墓葬的研究成为了解北京许多历史时期城市与建筑文化的重要依据。 ■早期墓葬 与西周北京地区建蓟、燕同时期的墓葬有昌平龙山墓群、顺义牛栏山西周墓等。1975年发掘的昌平白浮村三座中型墓中随葬的青铜短剑、兽首刀、有銎斧、头盔、镶满铜扣的皮靴等均带有浓厚的草原民族特色。 代表春秋时期燕文化的墓葬在...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魏晋南北朝至唐辽墓葬 北京地区西晋时期的墓葬以永嘉元年(307年)的王浚妻华芳墓规模最大,其墓志志文为确定西晋蓟城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准确依据。西晋时期的墓室平面均呈刀把形,与中原不同,反映了西晋燕国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北京地区先后由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统治。怀柔的傅隆显墓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北齐时期的墓葬。 唐代墓葬主要分布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石景山、海淀、丰台、昌平、房山、延庆、大兴等区县,90%为砖室墓,土坑墓较少;单室墓多,双室墓极少;有少量壁画墓。较重要者如史思明墓、薛府君墓和唐归义王(李诗)墓等。其中一些墓志保留了大量北京历史地理方面的珍贵资料。 辽墓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较为重要的有赵德钧墓、马直温墓、韩佚墓、李熙墓和斋堂壁画墓等。绝大多数为圆形砖墓室,一般为穹隆顶,约半数左右的墓壁为仿木建筑结构,绘有人物、花卉壁画,基本属汉人习俗。随葬品多为陶、瓷器,其中鸡冠壶、鸡腿瓶为契丹风格。 ■房山金陵 金代建都于北京,皇陵则位于房山西部的大房山东麓,初建于金海陵王时期(1149—1160年),面积约60平方公里,有17座王陵及诸王兆域,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的帝王陵寝。 除皇陵之外,北京地区还发现一些金代普通墓葬,其中2/3以上是石椁墓,绝大多数实行火葬。共有6座女真族贵族墓,最具代表性的有丰台乌古论家族墓地、通州石宗璧墓和海淀蒲察胡沙墓等。 此外,元墓主要分布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门头沟、石景山、昌平、密云等区县,已发掘的以砖室墓居多,还有不少僧人塔墓。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城北郊昌平天寿山南面的山谷之中,明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共十三代帝王都埋葬于此。这里汇集了规模宏大、艺术造诣高超的陵墓建筑群,既是明代帝王陵寝的最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群规划设计的典范。此外,代宗朱祁钰葬于西北郊金山景泰陵。 明代妃嫔在英宗以前从葬于皇...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其他 明代外戚墓在近、远郊均有发现,重要者如宪宗万贵妃之父万贵墓、武宗皇后之父夏儒墓及神宗外祖父李庄简家族墓地。明太监墓主要分布在宣武、海淀、石景山、门头沟等区,广安门以北、西便门以南是明太监丛葬区。太监墓一般都建有石砌或砖砌的长方形墓室,内置木棺。主要者有赵政墓、刘忠墓(位于今香山饭店址)、侯忠墓和田义墓,其中田义墓的石刻为北京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清代太监墓主要分布在海淀区恩济庄、皂君庙和大钟寺等9处。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墓最奢华,墓内出土金、玉器50余件,以钻石帽正、花宝石镶钻戒指、光绪款金烟碟、汉代满黄浸玉镯最为珍贵。 利马窦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有墓碑63通。 ■遗址 京郊大地分布着很多原始洞穴、古代聚落或古城遗址,成为北京古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中极富历史趣味的内容。 ■史前遗迹 20世纪2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发现多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90年开始又相继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等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此外,在王府井东方广场建设期间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周口店:距今70万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一带已有人类活动。周口店遗址的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包含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内容。早期遗址以第1地点为代表,遗址中发现的「北京人」头骨化石距今46万~23万年;还发现了用火遗迹和数以万计的石器。中期遗址以第4地点为代表,遗址中发现的「新洞人」化石距今20万~10万年,出土了2件我国最早的磨制骨制品。晚期遗址以山顶洞为代表,遗址中的「山顶洞人」化石距今10万~2万年,出土工具主要有石器、骨角器及骨针,还发现了大量装饰品。2003年在周口店又发现了距今2.5万年的田园洞人类化石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周口店遗址以其丰富的史前遗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40余处,其中新石器时代属于早期的重要遗址有门头沟东...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琉璃河西周遗址:琉璃河遗址为西周燕国的始封地,面积为5.25平方公里,主要发现有西周早期的城址、燕侯及燕国贵族墓葬区及居址。其中大型墓和部分中型墓有附葬的车马坑,随葬品有青铜器、陶器、玉器、骨角器、蚌器。部分墓还随葬有原始瓷器、成组的漆器和殉葬的奴隶。青铜器上大多铸有铭文,其中记载了周初封燕的史实。 ■战国遗址 春秋时期的燕文化遗迹和遗物较少。战国时期,燕国进入中兴阶段,随着燕昭王励精图治,今北京地区全境均归燕国控制。北京地区战国遗址较为密集,大型遗址沿西南—东北一线分布,尤以房山区较多,典型的城址如蔡庄古城遗址、长沟古城遗址、窦店古城遗址、良乡古城遗址等,基本是相距15公里便建有一城。20世纪50年代开始勘查蓟城(燕上都),至70年代,共发现战国至汉代的陶井上百座,集中分布在广安门地区,结合周围的小型墓葬推断,战国蓟城北墙在今西长安街以南,南墙在今法源寺以北。 ■秦汉至唐辽时期遗迹 秦、汉时期,北京地区在战国时期的城址继续得到使用,逐渐形成了以蓟城和广阳城为中心的城址群。蓟城在秦、汉至西晋时期为北方重镇。秦置广阳郡,西汉时期燕地或为国(燕国、广阳国)、或为郡,其治所都在蓟城。 海淀清河汉城遗址:为战国至汉代时期遗址,周长约2000米。西、南城墙大部分保存,北、东城墙残迹可辨。曾发掘出土了大量兵器、农具,是现存距北京城区最近的汉代古城遗址。 ■金中都城址 金中都是在唐幽州、辽南京基础上扩建而成(详见本书上册「北京古城史略」一章)。1990—1991年配合西厢道路工程(北起西便门、南至菜户营,正位于金中都的中轴线上),发现了金中都皇宫应天门遗址、大安门遗址和大安殿遗址。1991年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墙水关遗址与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规制一致,是研究中国古代城池与水利设施的重要实例。 ■元大都土城 由于明初在元大都北城墙以南五里建新城墙,于是元大都的北墙和东、西墙的北段均...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秦驰道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筑由咸阳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所谓驰道为秦代专供皇帝行驶车马的道路,故又称「天子道」。秦始皇的驰道通过燕国故地(北京地区)者为太行山东麓大道、燕山南麓大道和居庸关大道,这三条大道在旧有基础上得到进步整修,成为规格极高的道路,可谓古代的高速路——《汉书·贾山传》云:「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可见驰道宽阔(秦制五十步合三丈,近10米)且路基厚实,还有行道树加以美化。 ■明代道路、桥梁及御道 北京地区道路自秦以降陆续有所发展。至明代定都北京则在继承前代基础之上略有变化,而尤以桥梁建设极富成就。 永乐迁都北京后,为护卫京师,坚筑长城不懈,固守内外边塞,直至明终。因此,由北京经张家口、独石口、四海冶、古北口、喜峰口等要塞北上的道路皆被长城截为两段。由此,元以前通达塞内外的几条南北要道已不复畅通无阻。但随着长城的不断修筑和加强边备的需要,由北京通往蓟州、宣府、大同等边镇的道路却愈加重要起来。 桥梁:与前代相比,明代在桥梁建设上达到一个高峰:永乐年间修建清河上的广济桥;永乐十五年(1417年)十月修通州城东白富河桥;正统十一年(1446年)八月建通州八里庄桥(即永通桥);正统十三年(1448年)建昌平沙河朝宗桥;天顺七年(1463年)四月建弘仁桥;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建成良乡琉璃河石桥;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涿州胡良桥与城北石桥(永济桥);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又建良乡南关外普济桥;等等。此外,建于金代的卢沟桥在元、明、清时期也是一派繁荣气象,元代有《卢沟运筏图》,从中可见卢沟桥两岸的繁忙景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北京向东南去的大道建有大型石桥宏仁桥(亦称马驹桥),突出了该道路的重要性。该桥「长二十五丈,广三丈,为洞有九以酾水,为...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其次,清代增建了许多条御道。第一条,出朝阳门向东经通州、三河、蓟州至遵化州昌瑞山清东陵,这条御路称东道,为清帝展谒东陵之路。第二条,出广安门向西南经良乡、房山、涿州、涞水达易州泰宁山清西陵,这条御路称西道,为清帝展谒西陵之路。第三条,出东直门,经顺义、怀柔、密云、滦平达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这条御路称北道,事实上即原古北口大道,为清帝每年巡幸热河及木兰秋狝之道,由于承德避暑山庄实际上也是清王朝的重要政治中心,因此从北京或圆明园至承德的御道格外重要。第四条,出西直门向西北经高梁桥、海淀到三山五园,由于清代自雍正朝以后历代帝王经常在此起居听政,因此这条御道是四条御道之中最重要的一条,整条御道均以巨石铺砌,绝无坑洼颠簸之虞。《康熙六旬万寿盛典图》第二卷详细描绘了这条御道一路的景象。以上各条御路沿途均建有多处行宫。 清代的御道大都修得宽阔平整,中间一般只许皇帝銮辇通行,商旅平民的车马牲畜和往来行人只能走两侧。皇家銮舆通行之前,沿途地方官吏必须召集百姓平整路面,铺撒新鲜黄土,还要用水泼洒,以防起尘,为此沿途须有许多盛水的缸瓮。据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帝谒东陵,见沿道安设水缸,蓄水洒道,便谕之曰:「跸路所经,虽有微尘何碍?地方官当以牧养生民为重。若移奉上之心以抚百姓,岂不善乎?」话虽如此,可是御路之上,御辇所经,无人敢怠慢。 ■村落 就像老北京城中的胡同四合院是京城各类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的「底色」一样,作为京郊丰富多彩的古建筑「底色」的是各类古代村落。 伴随着北京三千年的城市建设,尤其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建设,在北京郊区形成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村落。以下根据不同成因略述京郊村落概况。 ■旧城成村 如本书上册「北京古城史略」所言,北京古代城址曾发生过由金中都向元大都转移的重要变迁,这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由废弃的金中都旧城居住区形成的村落。广安门外,北起会城门、白云...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北京城市建设所用石材大都取自京郊房山、昌平、怀柔等地。房山石窝村就是因千百年来一直在此开采汉白玉石料而成村;怀柔西南的石厂村、丰台西部的大灰厂及灰石厂村,以及其他如周口村、磁家务、牛栏山、白虎涧等村庄的形成都与这些地方采石、烧石灰相关。 ■漕运成村 京杭大运河漕运所经之处也形成大量村落,如通州东南之马头村(与码头谐音)、北马头村,密云西南的河漕村、通惠河的二闸村、杨闸村,坝河的西坝河村等等。 ■种植(养殖)成村 京郊一些村庄是因为居住着特殊的专业户而形成的,有的专门种植蔬菜瓜果,为栽种户;有的专门牧养鸡鸭鹅、牛羊猪,为牧养户;有的专门管理南海子,为海户;等等。如右安门外西南有「鹅凤营」村(本应作「鹅房营」);其北不远即「菜户营」;南苑附近有「海户屯」。东直门外为明代牧养御马之所,其马厩及牧养御马的军夫之居所也逐渐演变成村,今东直门外东坝周围许多村庄的名称皆与畜牧有关,如北马房、驹子房、驼房营、草场地、亮马厂、亮马桥等。 ■圈地成村 京城从皇室到勋臣、从官员到太监均在京郊大量兼并土地,从而产生大量京郊村庄:诸如黄(皇)庄、定府皇庄、皇后店、驸马庄、宰相庄、官庄、官地、官园、内官庄、庄头、太师屯之类的村名,各区县均可见到。 明代,皇室在京畿地区设立了许多皇庄(今均改作黄庄,如海淀黄庄)。皇庄是皇室直辖的庄田组织,由太监充当庄头管理。清代亦然。在已知明清两代设立皇庄的周边,往往有一些叫做「庄」的村落较为集中地分布着——京郊称作「某某庄」的村落大都是明清两代形成的。 ■驻军成村 北京作为首都,京郊大量驻军,大批驻军营房也逐渐演变成村。元大都北的小营、黄军营、来广营之类皆由驻军营房演变而成。京城北郊的勇士营村则是明代「勇士」驻地。清代八旗官兵主要屯驻于北京内城及各城门外,自三山五园陆续建成,又置圆明园八旗护军营。乾隆十八年(1753年)于香山静宜园左右建健锐营,选八旗勇壮之士...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长城 北京地区内的长城绵延横亘于西山与燕山山脉间。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修筑燕北长城;北魏时修建长城以防北边部族的入侵。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发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至恒州九百里」,幽州夏口即今居庸关南口,恒州即山西大同。明朝修建长城始于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中后期,设九镇,又称九边,后又增设二镇,故称九边十一镇。北京境内长城自居庸关以东为蓟镇管辖,居庸关四海冶以西为宣府镇管辖。 现存北京地区长城以明长城为主。明代大规模修筑长城时大量沿袭、使用、加固前代长城。明长城呈半环状分布在北京北部山区,由东到西横跨平谷、怀柔、门头沟、昌平四区和密云、延庆二县。据2005年以前调查,北京地区明长城全长约629公里,其中主干线长城539公里,支线长城90公里,全线共有城台(包括墙台、敌台或战台)1325座,关口120余座。其中将军关—墙子路—古北口—白马关—慕田峪—黄花城—八达岭—青水顶—笔架山—东灵山这一线构成北京长城的主体,保存较为完好,城台最为密集,墙体高大宽厚,气势雄伟。而八达岭(包括居庸关—八达岭一线)、慕田峪及司马台是北京地区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城墙最为壮观的三个段落。 ■结语 以上粗略介绍了京郊大地各类古建筑之概要。用建筑师的眼光来专门研究和探讨京郊古建筑,可以追溯到1932年,梁思成、林徽因合作完成了经典名篇《平郊建筑杂录》一文。该文开篇即写道: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遗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其中辽金元古物虽然也有,但是大部分还是明清的遗构;有的是煊赫的『名胜』,有的是消沉的『痕迹』;有的按期受成群的世界游历团的赞扬,有的只偶尔受诗人们的凭吊,或画家的欣赏。」 梁、林二位先生在文中以兴味盎然而富于诗意的文字描写了卧佛寺平面布局的唐代特征、法海寺与居庸关过街门塔的特殊形制、杏子口三个不知名小佛龛的沧桑意境,并围绕...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可以说,是古都北京以及华夏大地数不尽的古建筑所蕴含的深厚的「建筑意」最终让梁、林二人长久地热爱着中国古建筑和古都北京——梁思成先生曾经把20世纪50年代初的古都北京称作「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笔者由衷地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梁、林二位先辈《平郊建筑杂录》的续编,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体味北京古建筑在诗情画意之外带给人们的独特的「建筑意」;同时希望这上、中、下两册的《北京古建筑地图》能够让热爱北京古建筑、中国古建筑的人们更加真切地体会深爱北京的建筑学者的肺腑之音。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2 19:06:32
    —— 引自章节:京郊古建筑概览
  • 本区介绍的是城四区即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在二环路之外的区域中的古建筑。 成形于明代的凸字形内外城城墙,在建国后成为二环路的维形,城墙内区域即为本书上册所写之北京旧城。解放后,北京的行政区划范围经过五次调整,至1961年,大致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其中地处北京二环路以内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四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俗称「城四区」,其行政区所包括的面积,在二环所囊括的北京旧城基础上,还有所扩充,扩充之地多属于明清时期的城门关厢地区边缘,以及金中都部分区域。 本区所包含的古建筑,有东城区的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地坛,东外清真寺;西城区的白云观,月坛,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马尾沟教堂,清农事试验场旧址,乐善园建筑遗存,陆谟克堂;西城区百万庄路8号墓园石刻,平绥西直门车站旧址;宣武区的天宁寺塔,金中都太液池遗址;崇文区的安乐禅林。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6 15:57:32
    —— 引自章节:【1】城四区(二环路以外)
  • 陆漠克堂 Lamarck Hall 区级/购票参观/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使用 地址: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1号 电话:010-68314411 <B27、45、105、107、111、206、209、319、334、347、360、362、534、601、632、634、714、808、814、特4、运通104、运通105、运通106、运通205> 动物园 <M4> 动物园 年代:民国 陆谟克堂位于北京动物园内,为纪念法国著名的遗传学家陆谟克(即拉马克,Lamarck Jean Baptiste,1744—1829,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法国生物学家)而命名。 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动物园时为农事试验场,李书华等筹建北平研究院时看中这里,把农事试验场更名为「天然博物馆」,北平研究院把下属的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和生理研究所设置在此。 1933年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用庚子赔款建造了陆谟克堂,以缓解北平研究院用房紧张。这是中国最早的研究植物的科研楼,也曾是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抗倭战争爆发后,北平研究院被迫南迁,一直到1945年才得以复原。1949年后中国科学院将全国各地的植物学研究单位,包括中华科学社、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农林植物调查研究所等,归并到陆谟克堂,建立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为中国植物学会办公地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陈列馆筹备处。旅居国外的植物学家和外国植物学家曾多次到陆谟克堂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进行学术交流。1983年陆谟克堂被列为区保,现挂牌为中国植物标本馆科普楼筹备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陆谟克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为法式三层楼,中西合璧,外墙砖石为灰红两色。楼南面正中刻有「陆谟克堂」四字(现已不存),一至二层布局基本相同,为实验室、研究室及图书馆;三层为标本室。 (查看原文)
    陌生的面孔 2023-11-17 16:36:12
    —— 引自章节:【1】城四区(二环路以外)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