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现在的文学鉴赏/研究已经不叫人去明白什么叫好小说或者写的好了。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三遍,还是觉得bug级的好——鉴赏功力,以及用语言传递细微感受的能力都是最一流。对这两个人的小说视如家珍的人,如我,大概会一边觉得斯坦纳所说一语中的,正是心中模糊所感,一边被他三两引文所阐述而自己忽略未能领悟的小说内在逻辑刺激得哇哇叫。我的文学引路人是这两个“世界上相距最远而又同样伟大的小说家”,真好。
忽然发现译者可能是没有读过《战争与和平》的。因为玛利娅公爵小姐被翻成了“玛丽王妃”。要知道俄国的princess应当翻成公爵夫人或者公爵小姐,公主是grand duchess。主万译的《洛丽塔》就犯了类似错误。
文学批评的应该出自对文学作品的回报之情。大概仅仅这开篇一句话,就足以奠定斯坦纳老派批评大师的作风了吧。当我们在谈论“史诗性”或者“悲剧精神”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些大词早已在语焉不详的滥用中失去形状,而斯坦纳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分析,将精确的定义从团块中捏出了形状。这是笨功夫,也是真功夫。最后部分对宗教大法官的解读非常新颖。当然,对文学作品的回报之情有可能产生盲目的爱惜,得承认,斯坦纳有时候不免太偏心了。
四个章节严守文论体裁:第一部分着眼于背景,泛谈西方文学史;第二、第三部分以《安娜》和《白痴》为主要载体,详谈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第四部分从整体齐头并进分析两位大家。作者相当博学,旁征博引的信息量令人叹为观止,对戏剧、小说、诗歌、哲学、宗教诸方面都得心应手;黑《包法力夫人》扣半星,翻译扣半星。
文学评论的典范,没有仅仅局限于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讨论,而是从西欧、俄罗斯、美国文学层层切入,包括福楼拜左拉巴尔扎克福克纳等诸多作家都给予了评论。作者从文本出发,多次将托尔斯泰和荷马进行比较,两者都具有史诗性质,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与莎士比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因素不断地出现在其作品之中,解读全面深刻,看完以后想立刻把两位大师的作品重读一遍。“书籍只有被理解时才算被发现。”“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文学批评的任务既不是品头论足,也不是肢解分割,而是牵线搭桥。文学批评者应对艺术抱着热爱之情,经常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技艺与作者之间存在着差距,只有这样,文学评论者才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中介作用。”
整本书译者没加一个注,留下大量人名需要解惑.所有引文都自己翻译,不参考已有的经典译文,结果错误比比皆是,最糟糕的是译者(们)可能只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因此涉及各部小说的情节和内容时频频出错,有些错实在荒谬至极!如果不是对斯坦纳很感兴趣,可以不用去碰这本书.应把译者加入黑名单.
在系统地重读了托与陀后,再来重读斯坦纳的批评,有了更多、更细微的领悟。在与欧洲文学迥然不同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之下,斯坦纳聚焦于两位大师的小说艺术与宗教哲学,“通过对比的方式,界定他们分别体现的天才的性质”。托翁对荷马史诗传统的接续与更新,陀翁在莎士比亚之后通过极具张力的戏剧瞬间和极端揭示,构建他的“悲剧式幻想”特征,在托与陀史诗与戏剧、理性与理想主义的各自构成与彼此对抗之外,斯坦纳精准地抓住了将宗教救赎作为共同信仰、却呈现迥异面目的托与陀形象:托尔斯泰用宗教对抗人生的虚无,却终生质疑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否定的形式,成为上帝最杰出的信徒。正如斯坦纳所说,文学批评一向被视为带有派生性质的“次级”活动,而斯坦纳的批评却绝对可以从文本的附庸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有其价值的艺术样式。
原书五星,翻译三星不能再多了,好在粗线条看一下收获也很大。
本来理论的东西就比较艰深晦涩,原作者文思浩荡但研究的线索结构不甚清晰。翻译尤其烂,一些深层次阐释性的语句之间完全读不懂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法理解。我很怀疑译者翻译之前有没有事先了解过托翁和陀氏的作品,整本书浩浩荡荡我只看懂了三分之一,估计也是自己太LOW吧呵呵。
以文本、史料和评述为基础,分析了托和陀小说各自的艺术特征:史诗性和戏剧性(对象或行为的整体性),进而论证了两位同具宗教热情的作家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托是世俗的、异教徒式的信仰,崇尚理性的力量,相信人可以行上帝之道,渴望在尘世建立天国;陀是精神化的、超验的、意识不绝的,在真理与基督之间永远选择基督,不弃绝灵魂因自由意志遭受的折磨,并将其视为神启的通道。斯坦纳最后用宗教大法官的寓言,清晰地展现了两者对生活真实的不同把握,这种把握不仅有历史的预言性,也是我们每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因为上帝的问题最终是我们如何成为人的问题。作者论证条分缕析又入木三分,洞见及对洞见的连接不断,偶尔情不自禁的独断和翻译的滞涩可以接受。
斯坦纳是透彻、中肯而且不枯涩的。托翁醉心理性和事实,渴求真理;陀氏蔑视理性,追求神秘主义。把他们放在一起,评析各自的文本特点,比较他们的差异,实际上是对俄罗斯两条分岔的文学道路的回顾和探索。兼及史诗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其他作家以及批评理论的发展。庞博的论述凸显作家人格与创作的对应。正如萨特论述福克纳所言:“小说技巧总是让读者领悟小说家的哲学理念。”
托翁的戏剧倒真是没有接触过,还蛮新颖的。但是这书的注解也太少了,引用也不标出来,就最后搞了一个很敷衍的索引。。。最后也就是 斯坦纳是不是也太相信翻译们了,俄语不会真的大丈夫?
-_-作者旁征博引,辨析精详。没有单独讨论托与陀作品的个性与共性,而是以整个西方文学史为框架,探讨二人作品与同类型作品的差异。最后才两两比较得出结论。第1章介绍了西方小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两位作品在类型、选题、叙事风格和写作技巧上与其它作品的异同。2-3章分别对两位单个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得出二人小说各自的艺术特征:史诗性与戏剧性。第4章利用宗教大法官的寓言,展现了二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把握。进一步论证了两位在宗教理念上的分歧:托的世俗与陀的精神化。托崇尚理性的力量,相信人可以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在尘世建立天国。陀则相反,他在真理与基督之间永远选择基督。他不认为每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除非能挺过自由意志对灵魂的折磨,完成人性到神性的转变。书很好强推。建议先读书里提到的作品不然会少很多乐趣。
内容四星,翻译负五星。没读过老陀,也没读过托尔斯泰,就够胆来翻译,这也算了。连罗斯柴尔德也不认识,这是文盲得多彻底
读伊格尔顿让你觉得你在阅读一颗聪明程度并不亚于他所批评对象的大脑。读乔治斯坦纳…这不能叫文学批评这是一本粉丝带你逐句逐章读托陀。一开始他黑包法利夫人黑得如此低级我很生气,后来发现夸托尔斯泰的部分写得比黑福楼拜的还空洞。ps粉丝吹文要写好看,请参考巴恩斯写福楼拜以及大师姊写杨超越。
斯坦纳用了很大篇幅论证二者对古希腊文学的传承,他认为《战》作为18世纪以来唯一称得上史诗的作品很多细节可与荷马史诗作比,而陀氏的谋杀(复仇)已可视为某类戏剧化的主题,又是对《俄瑞斯忒亚》等悲剧的致敬,这就有点牵强了,以彼之道安娜大概是穷人版的C妈了(笑)。然而三章以后阅读体验直转其下,此绝非翻译之锅,实乃浅薄的阅历无法更上作者信手拈来的炫技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恶补了好多书
这是一本谈论两位大家的大家作品,值得与众分享。顺便提下,翻译翻得非常不错。
最后一章托翁与陀翁的比较很显水准,至于前面的什么史诗传统与戏剧传统则十分外行,偶有字里行间的亮点,但生搬硬套的擅自揣测也不少,贬低福楼拜抬高托尔斯泰很没意义。很纠结的书,结尾好是否可以代表整本书好,这真的很难讲,三星到四星之间,毕竟博学不等于准确把握文本。
全书花费大量篇幅论证托氏承继荷马的史诗性创作与陀氏的戏剧性创作特点。第一章以极其宽广的视野对比俄、美与欧洲文学,展示前者如何在继承后者的情况下以自身特色后来居上,堪称大手笔。在分别探讨托、陀的二、三章,分析两人尤其是陀氏与西欧文学传统关系的部分值得注意与细究,这一部分的影响方面列举了哥特、弑父-虐童、地下人、双重人格等传统。第四章阐述前面分析的形式与技巧背后的“信念和神话”,探讨形式如何影响了信念的塑造,探讨两者间如何不可分割、互相影响,并以对后者的细致分析来论证第一章已出现的全书的重要论点:托、陀的作品凭借其与欧洲小说久已佚失的宗教性传统的关系所展现的严肃性与深刻的形而上学品质而成为顶尖之作。《包法利夫人》屡次成为靶心。对战与和、安娜、群魔的细读及全书最后两人对比的大段总结是最为精彩之处。
>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123 有用 琴酒 2014-01-22 13:21:16
现在的文学鉴赏/研究已经不叫人去明白什么叫好小说或者写的好了。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三遍,还是觉得bug级的好——鉴赏功力,以及用语言传递细微感受的能力都是最一流。对这两个人的小说视如家珍的人,如我,大概会一边觉得斯坦纳所说一语中的,正是心中模糊所感,一边被他三两引文所阐述而自己忽略未能领悟的小说内在逻辑刺激得哇哇叫。我的文学引路人是这两个“世界上相距最远而又同样伟大的小说家”,真好。
71 有用 romeobleu 2013-08-12 13:55:18
忽然发现译者可能是没有读过《战争与和平》的。因为玛利娅公爵小姐被翻成了“玛丽王妃”。要知道俄国的princess应当翻成公爵夫人或者公爵小姐,公主是grand duchess。主万译的《洛丽塔》就犯了类似错误。
67 有用 安提戈涅 2013-09-10 15:11:26
文学批评的应该出自对文学作品的回报之情。大概仅仅这开篇一句话,就足以奠定斯坦纳老派批评大师的作风了吧。当我们在谈论“史诗性”或者“悲剧精神”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些大词早已在语焉不详的滥用中失去形状,而斯坦纳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分析,将精确的定义从团块中捏出了形状。这是笨功夫,也是真功夫。最后部分对宗教大法官的解读非常新颖。当然,对文学作品的回报之情有可能产生盲目的爱惜,得承认,斯坦纳有时候不免太偏心了。
42 有用 欢乐分裂 2014-07-10 16:57:26
四个章节严守文论体裁:第一部分着眼于背景,泛谈西方文学史;第二、第三部分以《安娜》和《白痴》为主要载体,详谈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第四部分从整体齐头并进分析两位大家。作者相当博学,旁征博引的信息量令人叹为观止,对戏剧、小说、诗歌、哲学、宗教诸方面都得心应手;黑《包法力夫人》扣半星,翻译扣半星。
29 有用 虫虫 2019-05-20 17:10:47
文学评论的典范,没有仅仅局限于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讨论,而是从西欧、俄罗斯、美国文学层层切入,包括福楼拜左拉巴尔扎克福克纳等诸多作家都给予了评论。作者从文本出发,多次将托尔斯泰和荷马进行比较,两者都具有史诗性质,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与莎士比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因素不断地出现在其作品之中,解读全面深刻,看完以后想立刻把两位大师的作品重读一遍。“书籍只有被理解时才算被发现。”“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文学批评的任务既不是品头论足,也不是肢解分割,而是牵线搭桥。文学批评者应对艺术抱着热爱之情,经常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技艺与作者之间存在着差距,只有这样,文学评论者才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中介作用。”
14 有用 吉祥如意 2012-08-24 12:18:32
整本书译者没加一个注,留下大量人名需要解惑.所有引文都自己翻译,不参考已有的经典译文,结果错误比比皆是,最糟糕的是译者(们)可能只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因此涉及各部小说的情节和内容时频频出错,有些错实在荒谬至极!如果不是对斯坦纳很感兴趣,可以不用去碰这本书.应把译者加入黑名单.
13 有用 成知默 2013-12-20 16:40:50
在系统地重读了托与陀后,再来重读斯坦纳的批评,有了更多、更细微的领悟。在与欧洲文学迥然不同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之下,斯坦纳聚焦于两位大师的小说艺术与宗教哲学,“通过对比的方式,界定他们分别体现的天才的性质”。托翁对荷马史诗传统的接续与更新,陀翁在莎士比亚之后通过极具张力的戏剧瞬间和极端揭示,构建他的“悲剧式幻想”特征,在托与陀史诗与戏剧、理性与理想主义的各自构成与彼此对抗之外,斯坦纳精准地抓住了将宗教救赎作为共同信仰、却呈现迥异面目的托与陀形象:托尔斯泰用宗教对抗人生的虚无,却终生质疑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否定的形式,成为上帝最杰出的信徒。正如斯坦纳所说,文学批评一向被视为带有派生性质的“次级”活动,而斯坦纳的批评却绝对可以从文本的附庸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有其价值的艺术样式。
5 有用 Adiyat 2019-12-28 17:10:38
原书五星,翻译三星不能再多了,好在粗线条看一下收获也很大。
5 有用 息为 2014-06-15 11:21:27
本来理论的东西就比较艰深晦涩,原作者文思浩荡但研究的线索结构不甚清晰。翻译尤其烂,一些深层次阐释性的语句之间完全读不懂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法理解。我很怀疑译者翻译之前有没有事先了解过托翁和陀氏的作品,整本书浩浩荡荡我只看懂了三分之一,估计也是自己太LOW吧呵呵。
4 有用 censored dump 2017-03-11 16:26:15
以文本、史料和评述为基础,分析了托和陀小说各自的艺术特征:史诗性和戏剧性(对象或行为的整体性),进而论证了两位同具宗教热情的作家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托是世俗的、异教徒式的信仰,崇尚理性的力量,相信人可以行上帝之道,渴望在尘世建立天国;陀是精神化的、超验的、意识不绝的,在真理与基督之间永远选择基督,不弃绝灵魂因自由意志遭受的折磨,并将其视为神启的通道。斯坦纳最后用宗教大法官的寓言,清晰地展现了两者对生活真实的不同把握,这种把握不仅有历史的预言性,也是我们每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因为上帝的问题最终是我们如何成为人的问题。作者论证条分缕析又入木三分,洞见及对洞见的连接不断,偶尔情不自禁的独断和翻译的滞涩可以接受。
2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18-03-16 18:35:45
斯坦纳是透彻、中肯而且不枯涩的。托翁醉心理性和事实,渴求真理;陀氏蔑视理性,追求神秘主义。把他们放在一起,评析各自的文本特点,比较他们的差异,实际上是对俄罗斯两条分岔的文学道路的回顾和探索。兼及史诗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其他作家以及批评理论的发展。庞博的论述凸显作家人格与创作的对应。正如萨特论述福克纳所言:“小说技巧总是让读者领悟小说家的哲学理念。”
1 有用 Ms.A扑柔 2013-04-04 00:11:39
托翁的戏剧倒真是没有接触过,还蛮新颖的。但是这书的注解也太少了,引用也不标出来,就最后搞了一个很敷衍的索引。。。最后也就是 斯坦纳是不是也太相信翻译们了,俄语不会真的大丈夫?
2 有用 🧡勞小姐🧡 2020-10-22 11:51:30
-_-作者旁征博引,辨析精详。没有单独讨论托与陀作品的个性与共性,而是以整个西方文学史为框架,探讨二人作品与同类型作品的差异。最后才两两比较得出结论。第1章介绍了西方小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两位作品在类型、选题、叙事风格和写作技巧上与其它作品的异同。2-3章分别对两位单个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得出二人小说各自的艺术特征:史诗性与戏剧性。第4章利用宗教大法官的寓言,展现了二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把握。进一步论证了两位在宗教理念上的分歧:托的世俗与陀的精神化。托崇尚理性的力量,相信人可以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在尘世建立天国。陀则相反,他在真理与基督之间永远选择基督。他不认为每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除非能挺过自由意志对灵魂的折磨,完成人性到神性的转变。书很好强推。建议先读书里提到的作品不然会少很多乐趣。
2 有用 denken 2024-06-30 20:30:18 湖北
内容四星,翻译负五星。没读过老陀,也没读过托尔斯泰,就够胆来翻译,这也算了。连罗斯柴尔德也不认识,这是文盲得多彻底
1 有用 安东妮 2018-12-25 21:45:24
读伊格尔顿让你觉得你在阅读一颗聪明程度并不亚于他所批评对象的大脑。读乔治斯坦纳…这不能叫文学批评这是一本粉丝带你逐句逐章读托陀。一开始他黑包法利夫人黑得如此低级我很生气,后来发现夸托尔斯泰的部分写得比黑福楼拜的还空洞。ps粉丝吹文要写好看,请参考巴恩斯写福楼拜以及大师姊写杨超越。
2 有用 🌸五月雨永远🌸 2015-09-14 22:35:40
斯坦纳用了很大篇幅论证二者对古希腊文学的传承,他认为《战》作为18世纪以来唯一称得上史诗的作品很多细节可与荷马史诗作比,而陀氏的谋杀(复仇)已可视为某类戏剧化的主题,又是对《俄瑞斯忒亚》等悲剧的致敬,这就有点牵强了,以彼之道安娜大概是穷人版的C妈了(笑)。然而三章以后阅读体验直转其下,此绝非翻译之锅,实乃浅薄的阅历无法更上作者信手拈来的炫技了......
1 有用 不羁的帅哥🇺🇦 2013-08-12 22:57:43
看这本书的时候恶补了好多书
1 有用 何适之 2013-08-16 12:00:13
这是一本谈论两位大家的大家作品,值得与众分享。顺便提下,翻译翻得非常不错。
1 有用 油炸托克思 2014-05-06 13:38:52
最后一章托翁与陀翁的比较很显水准,至于前面的什么史诗传统与戏剧传统则十分外行,偶有字里行间的亮点,但生搬硬套的擅自揣测也不少,贬低福楼拜抬高托尔斯泰很没意义。很纠结的书,结尾好是否可以代表整本书好,这真的很难讲,三星到四星之间,毕竟博学不等于准确把握文本。
1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13-03-14 16:23:22
全书花费大量篇幅论证托氏承继荷马的史诗性创作与陀氏的戏剧性创作特点。第一章以极其宽广的视野对比俄、美与欧洲文学,展示前者如何在继承后者的情况下以自身特色后来居上,堪称大手笔。在分别探讨托、陀的二、三章,分析两人尤其是陀氏与西欧文学传统关系的部分值得注意与细究,这一部分的影响方面列举了哥特、弑父-虐童、地下人、双重人格等传统。第四章阐述前面分析的形式与技巧背后的“信念和神话”,探讨形式如何影响了信念的塑造,探讨两者间如何不可分割、互相影响,并以对后者的细致分析来论证第一章已出现的全书的重要论点:托、陀的作品凭借其与欧洲小说久已佚失的宗教性传统的关系所展现的严肃性与深刻的形而上学品质而成为顶尖之作。《包法利夫人》屡次成为靶心。对战与和、安娜、群魔的细读及全书最后两人对比的大段总结是最为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