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的原文摘录

  •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 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踟蹰、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被人打才会知道痛!被人骂才会知辱!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面前的障碍。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持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觉得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不懂得畏惧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因为即使你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度日,但当你年老回望往事时,仍然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那个困难的时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选择战胜它,还是躲避它。 人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 (查看原文)
    桑叶 16赞 2012-10-29 19:46:12
    —— 引自第1页
  •   【最后的答案】   胡濙终于回来了。   十六年前,他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   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自他接受这个任务起,自己的命运就只剩下了两种结局,要么找到朱允炆,要么继续寻找,直到自己死去,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没有同伴,没有朋友,不能倾诉也无法倾诉,胡濙就这样苦苦寻找了十几年,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连母亲去世他也无法回家探望,因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没有回家的权力。   朱棣也并不是刻薄的人,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永乐十四年(1414),他终于召胡濙回来,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历时十年,胡濙没有能够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这个人真的还存在吗?或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他了吧。   三年后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   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过去了,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约定还在继续,也必须继续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在一个神秘的夜里。   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内睡觉(帝已就寐),忽然内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进见... (查看原文)
    Ooooooak 2赞 2013-04-25 13:37:29
    —— 引自章节:最后的秘密
  • 一个人从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权位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他不但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自己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斗,大臣、太监、老婆、老婆的亲戚、兄弟姐妹,甚至还有父母。他成为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点手段,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 (查看原文)
    陈愉枝 2赞 2014-02-03 15:00:59
    —— 引自第12页
  •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人正是于谦。      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亡。            当情况一片混乱,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无论局势如何复杂困难,前景如何黑暗,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始终坚持着他的努力和抗争。            所以,在我看来,北京保卫战绝不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些势力之间的一场战争,以及那由成王败寇规则书写的胜负关系,在这些公式化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            这场战争真正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于谦用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查看原文)
    弈心馆桃花书生 1赞 2012-03-17 23:06:31
    —— 引自第235页
  • 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查看原文)
    若初 1赞 2012-12-31 16:58:49
    —— 引自第24页
  • 长期的航海生活几乎燃尽了郑和所有的精力,在归航途中,他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 (查看原文)
    陈愉枝 1赞 2014-02-03 13:56:58
    —— 引自第52页
  • 盛世修书,实非虚言。 (查看原文)
    陈愉枝 1赞 2014-02-03 15:06:35
    —— 引自第20页
  •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可能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因为大部分人只是平凡的抄写员、编撰人。他们的人生似乎和伟大这两字扯不上任何关系,但他们所做的却是一件伟大的事,历史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但这部伟大著作的每一页、每一行都流淌着他们的心血。 (查看原文)
    陈愉枝 1赞 2014-02-03 15:06:35
    —— 引自第20页
  • 历史的真相始终是被笼罩在迷雾中的,无数人为了各种目的去修饰和歪曲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查看原文)
    星辰 1赞 2015-07-28 22:14:29
    —— 引自第11页
  • 朱棣造反是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将们造反是为了开国功臣的身份和荣誉地位。道衍造反就是为了造反。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被金钱权位牵制过,他有着更高的目标。道衍是一颗子弹,四十年的坎坷经历就是火药,他的权谋手段就是弹头,而朱棣对他而言只是引线,这颗子弹射向谁其实并不重要,能被发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愿望。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
  • 削藩这件建文帝时期第一大事居然是由藩王朱棣最终办成的,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
  •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允炆下落不明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尸体,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们,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 其次,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这两个人寻访的路线也不同,分别是本土和海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胡濙,另一个叫郑和。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
  •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 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历史上干皇帝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好人干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铁证。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
  • 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在明朝的防御体系中,负责北方防御的主要就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可是在靖难之战中,朱权被他绑票,他也跑到了南京作了皇帝,北方边界少了他们两个人,基本上就属于不设防地段了,怎么怪得了别人呢?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朱棣虽然是在南京出生,是南京户口,但他21 岁就去了北平,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虽然并没有转户口(当年进北平不难),但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北方化了。 据史料记载,朱棣偏好北方饮食,而且十分喜欢朝鲜泡菜,当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派出朝鲜厨师(火者)侍奉朱棣,而他也欣然接受,想来喜好北方口味的朱棣对南方菜不会太感兴趣。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 年)正式下令: 迁都!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朱棣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水平的领导,也是一个敢于抉择的领导,他知道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耗力,但他准确地判断出,影响明帝国的长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将来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明朝将难逃南宋的厄运。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 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查看原文)
    文尔 1赞 2020-08-18 13:47:20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8 19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