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万国来朝(再版),ISBN:9787213046322,作者:当年明月 著
作者简介 · · · · · ·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目录 · · · · · ·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
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第五章 纵横天下
第六章 天子守国门!
第七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第八章 帝王的财产
第九章 生死相搏
第十章 最后的秘密
第十一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第十三章 祸根
第十四章 土木堡
第十五章 力挽狂澜
第十六章 决断!
第十七章 信念
第十八章 北京保卫战
第十九章 朱祁镇的奋斗
第二十章 回家
第二十一章 囚徒朱祁镇
第二十二章 夺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 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踟蹰、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被人打才会知道痛!被人骂才会知辱!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面前的障碍。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持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觉得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不懂得畏惧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因为即使你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度日,但当你年老回望往事时,仍然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那个困难的时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选择战胜它,还是躲避它。 人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最后的答案】 胡濙终于回来了。 十六年前,他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 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自他接受这个任务起,自己的命运就只剩下了两种结局,要么找到朱允炆,要么继续寻找,直到自己死去,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没有同伴,没有朋友,不能倾诉也无法倾诉,胡濙就这样苦苦寻找了十几年,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连母亲去世他也无法回家探望,因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没有回家的权力。 朱棣也并不是刻薄的人,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永乐十四年(1414),他终于召胡濙回来,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历时十年,胡濙没有能够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这个人真的还存在吗?或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他了吧。 三年后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 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过去了,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约定还在继续,也必须继续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在一个神秘的夜里。 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内睡觉(帝已就寐),忽然内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进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最后的秘密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4 条 )





-
陈愉枝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一个人从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权位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他不但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自己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斗,大臣、太监、老婆、老婆的亲戚、兄弟姐妹,甚至还有父母。他成为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点手段,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2014-02-03 15:00 2人喜欢
-
陈愉枝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永乐元年,朱棣将修书这件工作交给了解缙。他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这是多么豪装的愿望!修书过程中,从采集书籍,到支付抄书人工资、食宿,整个浩大的工程都需要资金。 盛世修书,实非虚言。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终于完成。此书收录上自先秦,...2014-02-03 15:06 1人喜欢
永乐元年,朱棣将修书这件工作交给了解缙。他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这是多么豪装的愿望!修书过程中,从采集书籍,到支付抄书人工资、食宿,整个浩大的工程都需要资金。
盛世修书,实非虚言。 引自 帝王的荣耀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终于完成。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写而成。就是这部大典,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古代书籍,今天的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了。主张修书的朱棣固然伟大,而抄写这部大典的无数勤勤恳恳的知识分子也同样值得尊敬。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可能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因为大部分人只是平凡的抄写员、编撰人。他们的人生似乎和伟大这两字扯不上任何关系,但他们所做的却是一件伟大的事,历史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但这部伟大著作的每一页、每一行都流淌着他们的心血。 引自 帝王的荣耀 回应 2014-02-03 15:06 -
陈愉枝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郑和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作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圣城麦加朝圣。为着这个伟大的梦想,郑和从小就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然而命运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洪武十四年,蓝玉奉朱元璋之命,远征云南,郑和成为了一名儿童战俘,按惯例被阉割。当时的他,名叫马三保,年仅十一岁。这种痛苦,足够使他的梦想破碎。“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遇到朱棣,应该是郑和一生最大的幸运。朱棣...2014-02-03 13:56 1人喜欢
郑和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作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圣城麦加朝圣。为着这个伟大的梦想,郑和从小就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然而命运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洪武十四年,蓝玉奉朱元璋之命,远征云南,郑和成为了一名儿童战俘,按惯例被阉割。当时的他,名叫马三保,年仅十一岁。这种痛苦,足够使他的梦想破碎。“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遇到朱棣,应该是郑和一生最大的幸运。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并于永乐二年,赐姓为郑,赋予他极大地荣耀。永乐三年六月、永乐五年九月、永乐七年九月、永乐十一年冬、永乐十五年冬、永乐十九年春、宣德五年,共七次下西洋。最令人嗟叹的,要数第七次吧。前六次下南洋,郑和都没能到麦加朝圣,同时,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看到这里,真心觉得感慨。当郑和一次次下西洋的同时,朝堂上风起云涌,各种争斗、尔虞我诈,似乎都与郑和无关。在最后一次航海过程中,郑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朝圣。
长期的航海生活几乎燃尽了郑和所有的精力,在归航途中,他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 引自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回应 2014-02-03 13:56
-
陈愉枝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姚广孝(道衍)是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的主要负责人,然而当朱棣荣登宝位后,他却谢绝了所有赏赐。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开始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干,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和尚庙里,白天换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休闲服(僧服)。 姚广孝这样做的原因,当年明月认为有两个,一个是考虑到功高震主,另一个,则是姚广孝造反的目的仅仅是造反,而不...2014-02-03 14:53
姚广孝(道衍)是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的主要负责人,然而当朱棣荣登宝位后,他却谢绝了所有赏赐。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开始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干,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和尚庙里,白天换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休闲服(僧服)。 引自 帝王的烦恼 姚广孝这样做的原因,当年明月认为有两个,一个是考虑到功高震主,另一个,则是姚广孝造反的目的仅仅是造反,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任何东西。
姚广孝,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争论极大的人,一个深入简出、被神秘笼罩的人,他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足矣。 引自 帝王的烦恼 回应 2014-02-03 14:53 -
陈愉枝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一个人从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权位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他不但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自己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斗,大臣、太监、老婆、老婆的亲戚、兄弟姐妹,甚至还有父母。他成为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点手段,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2014-02-03 15:00 2人喜欢
-
陈愉枝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永乐元年,朱棣将修书这件工作交给了解缙。他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这是多么豪装的愿望!修书过程中,从采集书籍,到支付抄书人工资、食宿,整个浩大的工程都需要资金。 盛世修书,实非虚言。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终于完成。此书收录上自先秦,...2014-02-03 15:06 1人喜欢
永乐元年,朱棣将修书这件工作交给了解缙。他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这是多么豪装的愿望!修书过程中,从采集书籍,到支付抄书人工资、食宿,整个浩大的工程都需要资金。
盛世修书,实非虚言。 引自 帝王的荣耀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终于完成。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写而成。就是这部大典,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古代书籍,今天的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了。主张修书的朱棣固然伟大,而抄写这部大典的无数勤勤恳恳的知识分子也同样值得尊敬。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可能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因为大部分人只是平凡的抄写员、编撰人。他们的人生似乎和伟大这两字扯不上任何关系,但他们所做的却是一件伟大的事,历史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但这部伟大著作的每一页、每一行都流淌着他们的心血。 引自 帝王的荣耀 回应 2014-02-03 15:06
-
Net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2020-11-18 21:02
-
Net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突然,朝堂上的喧嚣平静了下来,下面的大臣都用一种极为可怕的眼神看着他,原来弹劾的人已经说完了,等着他的裁决,基本意见就一条: “杀其同党,灭其全族!” 这可是大事啊,怎么能做得了主呢?朱祁钰胆战心惊地再三考虑,还是不敢作出决断,便下了一道命令: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一道谕令,也是炸药包,是增加爆炸威力的炸药包。 再议?何时再议?再议又如何?再议之后再议? ...2020-11-18 20:44
突然,朝堂上的喧嚣平静了下来,下面的大臣都用一种极为可怕的眼神看着他,原来弹劾的人已经说完了,等着他的裁决,基本意见就一条: “杀其同党,灭其全族!” 这可是大事啊,怎么能做得了主呢?朱祁钰胆战心惊地再三考虑,还是不敢作出决断,便下了一道命令: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一道谕令,也是炸药包,是增加爆炸威力的炸药包。 再议?何时再议?再议又如何?再议之后再议? 你糊弄谁呢?! 引自 第十六章 决断! 这些平日温文尔雅、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们一改往日之文雅举止,无论打过架与否,无论是翰林还是堂官,也无论年龄大小、官位高低,纷纷赤膊上阵。 引自 第十六章 决断! 回应 2020-11-18 20:44 -
Net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 皇帝被俘 京城空虚 人心惶惶 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2020-11-18 18:29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 皇帝被俘 京城空虚 人心惶惶 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如果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引自 第十五章 力挽狂澜 回应 2020-11-18 18:2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
每满99再减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8.9分 67889人读过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9.1分 177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金陵扛把子 2020-05-17
朱棣、郑和
0 有用 知微 2020-02-25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表达通俗,见解独到,爱不释手。
1 有用 Paradox 2014-02-03
kindle版。枕边书
1 有用 树 2015-06-10
看史的好处是,没有琐碎、没有日常,只有这么多年来千千万万的人走过的命运。仿佛自己生活也真切了些。
0 有用 东林君 2019-02-06
哪有什么宫廷斗争,说到底,都是来来回回的谄媚讨好一个人,所有人都是皇帝手下的木偶。这个玩腻了就换下一个,对斗争某一方来说还是胜利、成就,对皇帝来说,不过是立了废废了立。于是也就成了中国历史:烧了建,建了烧。
0 有用 Yonoi 2021-04-02
于谦是神人吗
0 有用 失眠人 2021-03-30
爽就完事了!
0 有用 顾诗 2021-02-26
第一遍:2021年2月26日。
0 有用 遗忘。 2021-02-23
看得感慨颇深。
0 有用 经璇 2021-02-19
两个皇帝阴差阳错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