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尼采在本书中批判了当时德国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外延的倾向,大学和文科中学大规模扩招,模糊了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使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种是缩小教育内涵的倾向,削弱人文教育,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和国家利益的工具。在尼采看来,真正的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悟性、艺术直觉和古典人文修养,为天才的诞生和文化的创造培育适宜的土壤。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弗里德里希·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勒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1864年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次年放弃神学,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古典语文学,深受导师里奇尔赏识。在此期间,喜欢上叔本华哲学,结识瓦格纳,二者对其思想皆产生巨大影响,日后又成为他主要的批判对象。1869年,大学刚毕业,即受聘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但其志向在哲学。1872年初,出版《悲剧的诞生》 ,奠定了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巴塞尔时期还出版了《不合时宜的考察》 、 《人性的,太人性的》 。1879年,因健康恶化提前退休,此后辗转于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南部,在飘泊中写了大部分著作,包括《朝霞》 、《快乐的科学》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善恶的彼岸》 、 《道德的谱系》 、 《偶像的黄...
弗里德里希·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勒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1864年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次年放弃神学,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古典语文学,深受导师里奇尔赏识。在此期间,喜欢上叔本华哲学,结识瓦格纳,二者对其思想皆产生巨大影响,日后又成为他主要的批判对象。1869年,大学刚毕业,即受聘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但其志向在哲学。1872年初,出版《悲剧的诞生》 ,奠定了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巴塞尔时期还出版了《不合时宜的考察》 、 《人性的,太人性的》 。1879年,因健康恶化提前退休,此后辗转于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南部,在飘泊中写了大部分著作,包括《朝霞》 、《快乐的科学》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善恶的彼岸》 、 《道德的谱系》 、 《偶像的黄昏》 、 《反基督徒》 、 《看哪这人》等。1889年初,精神失常,直至去世。
目录 · · · · · ·
译者导言:教育何为?
一、关于《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二、教育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三、两种倾向在新闻界合流
四、天才是教育的目标
五、真正的教育之内涵
六、教育的可悲现状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导言
前言
第一讲 现代教育的两种倾向
第二讲 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
第三讲 教育的使命是使天才得到养育和支持
第四讲 教育机构与生计机构的对立
第五讲 衡量大学教育的三个尺度
重要语词译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这些被昂贵地装备起来的青年中,无人能够抗拒那个使人疲惫、糊涂、神经紧张、永无喘息之机的强迫性教育;走上被任用和雇用的实际岗位之后,即使在他似乎是一个自由人的时刻,他仍然被层出不穷的烦恼和怀疑所困扰,为那个了不起的自由幻想而受罚。 他感到无能引导自己,帮助自己,于是绝望地沉浸到日常生活和劳作地世界里面;平庸的事物包围着他,他的四肢松懈地下垂。他突然又振作起来了,感到能够支撑他向上的力量尚未衰退。自豪而崇高的决心在他的心中形成和生长。 这么早就沉湎在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里,这一点使他惊恐;现在他抓向一个支撑物,以求不被扯到这条路上去。可是徒劳!这个支撑物不见了;他抓了一空,抓到手的是一根折断的芦苇。 在悲凉而无可慰藉的心情中,他看见自己的计划成为泡影,他的状况令人厌恶,毫无价值,只是繁重的事物和忧伤的疲惫交替。他累了,懒了,害怕工作,惧怕一切伟大的事物,憎恨自己。 他分析自己的才能,相信空洞或杂乱无章的梦中看见过它们。于是,他又从所梦见的自我认识之高处冲入讽刺的怀疑论。他解除了他的斗争的重要性,感到自己已经准备好去追求任何实际的乃至低级的利益。 现在他在匆忙不歇的行动中寻找他的安慰,要在其中把自己在自己面前隐藏起来。 他茫然失措,没有人引导他走向那种改变人生形态的教育,受尽怀疑、振奋、生计、希望、沮丧的捉弄,表明头顶上他能够据以驾驶他的航船的所有星辰皆已熄灭。 这便是那个著名的独立性、那个大学自由的图景,它映照在那些最好的、确实渴望真正教育的心灵里。与之相对比,那些无所用心的粗糙天性不在考虑之列,他们享受着野蛮意义上的自由。经由他们低级的爱好,他们成熟的专业限制,他们业已证明,这些因素对于他们恰恰是合适的,对此就毋庸多言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讲摘录 -
天才的真正来源并不在教育之中,他仿佛只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来源,一个形而上的故乡,可是,他来到了现象之中,他从一个民族中间浮出了水面,他仿佛把这个民族全部固有力量如同色彩变幻的倒影布满在水面上,他用个体作譬的方式,在一个永恒作品中,使一个民族的最高使命得以被认知,并以此也把他的民族与永恒相联接,使之摆脱了瞬间的无常领域。 两种支配着我们教育机构现状的潮流,它们表面上相反,但都具腐蚀作用,从它们的结果看终于合流:第一种是尽量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冲动,第二种是缩小和削弱教育本身内涵的冲动。基于各种理由,应该把教育送往最广泛的阶层——这是第一种倾向的主张。相反,第二种倾向则要求教育放弃其最崇高最高贵的使命,屈尊为其他某种生活形态服务,例如为国家服务。 利益——更确切地说,收入,尽量多赚钱——成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按照这一倾向,教育似乎被定义成了一种眼力,一个人凭借它可以“出人头地”,可以识别一切容易赚到钱的捷径,可以掌握人际交往和国民间交往的一切手段。按照这一倾向,教育的真正任务似乎是要造就尽可能“courante”(通用)的人,与人民在一个硬币上称作“courante”(通用)的东西属于相同性质。这种courante的人越多,一个民族似乎就越幸福,因此,现代教育机构的意图只能是按照每一个人天性能够变成“courante”的程度来对其加以促进,如此来培养每一个人,使他依据其知识量拥有尽可能大的幸福量和收入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8.8
-
- 界限哲学 6.7
-
- 现象学和科学基础 9.3
-
- 什么是政治哲学 9.0
-
- 瓦格纳事件 尼采反瓦格纳 8.8
-
- 存在论 8.6
-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8.8
-
- The Politics 9.8
-
-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 7.9
-
-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9.1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何为教育?教育何为?

尼采与天才共和国——由《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浅析尼采教育思想

不为教育,为什么?不敢说。

创造的、折腾的和享受的
> 更多书评 3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8.5分 647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4)8.8分 196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9)9.2分 102人读过
-
中国盲文出版社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人文丛-周国平 (白露@思勉)
- 高等教育学 (小飞侠)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汉译经典(译林) (FlashStar ¹⁶)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7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条那 2014-12-23 16:25:21
外延变宽,内涵缩小。
0 有用 王家祥悉达多 2013-01-12 10:59:21
尼采在1872年做的教育预言,正在印证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体系上:第一种是尽量的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冲动,第二种是缩小和削弱教育内涵的冲动。导致的结果是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教育程度越来越浅薄。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和国家利益的工具。而教育的趋势和新闻不谋而合:受众的广大和内容的浅薄。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天才,因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庸众。
1 有用 隐璞 2016-07-02 15:47:22
尼采超前的批判了德国教育机构的现状:扩大教育的倾向使教育沦为谋生的工具;缩小教育的倾向即使教育沦为国家利益的工具和学术分工的工厂。职业培训取代教育使人沦为赚很多钱的生物。尼采提倡教育本应使教育者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如今贵国教育的问题全都在几百年前被尼采预料到了。
5 有用 哎哟 2018-02-19 18:49:33
尼采所倡导的精英教育很难付诸实践,也许他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没有续写第六章,生前也没有出版此书。年轻会血脉喷张,时间会让他平和,学会与现实和解。正如他自己所说。天才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先要谋生。
1 有用 xīn 2016-03-05 21:32:16
仿佛一出没有完成的戏剧,好想知道哲学家的老友会发表怎样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