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DK的出版岁月》的原文摘录

  • 我相信DK之所以能够员工对公司有如此强烈的忠诚,一大原因应该就在于此。若不是坐拥文学巨壁的杰作宝库,出版社——组稿公司也一样——唯一的资产其实就是员工。我在出版界工作这么多年,这一点在我看是毋庸多言,公开上市之后更是不在话下,只是,一般上市公司夸夸其谈,讲的都是要满足股东的逐利需求。我和理査德・布兰森的看法相同,只要你把员工照顾好,员工就会帮你把产品照顾好,产品自然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销售当然也就不会让股东失望。 但说得再精确一点,DK唯一的资产也不仅只是员工而已。DK从创业之初,秉持的经营哲学便是:我们的作品务必尽可能为我们所有。我们的目标在建立内容库,不仅要供将来出版使用,也希望多年后可以供别的平合使用。出书需要的图版于取得使用权后,也都会封箱存放。后来,DK的出版品大量使用摄影作品,便一样建立起图版库。而且,DK和作者签约即有条款,明订DK有权将内文转用于多种格式,不过,版权依然归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没事老想学猫叫 2赞 2020-02-03 18:02:43
    —— 引自章节:6 手榴弹管理法 43
  • 没人会否认如此重视质量确实值得欣赏。一般人说起D,脑子里迸现的头一个词,就是质量。质量是DK核心价值至高无上的天条,日复一日耳提面命敲进我们脑子里去。另一条是出书务必要有亲和力,对读者好用、好读。若是运用插图来说明主题或是做法,读者会比较容易掌握,那就附上插图,免得读者还要在密密麻麻的长篇大论里面自己摸索。传统出版社的老习惯就是这样,不是不愿意,就是没办法提供照片或是插图。 出书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这也是DK的重要心法。一般人都需要知道些什么?现有的书籍是否都做得到这样的目标呢?我们有办法做出另一本更好的吗?而且,我们做的同时还是值回书价的作品吗?DK每提出一则新的出版题材,构想的过程便是如此。之后,才会再把其他的价值叠上去。除了质量和亲和力、出书还要讲究独特的卖点,和竟争者有所区分。这是出书一开始的最大挑战,也是我们会花那么多时间设计样张给国外市场买家看的一大原因。我们拿出去的样张,一定要能展现独特的卖点,让可能的买家一眼就看得出来:抢眼,诱人,有说服力。 再下来一条原则就是权威感:一定要让读者觉得书里的识皆属可靠。这种信任感,一般不是建立在该领域业已扬名立万的作者身上,就是建立在有公信力的机构身上,经过该前核可出版,等于最大的保证。另一需要考虑的要件,是做出采的内容务必要能通行世界各地的市场。图版若是带有民族或阶层偏见,便以不用为宜——书籍内涵的信息,务求绝对不带任何色彩,以便斯徳哥尔摩( Stockholm)、悉尼( Sydney)或是萨拉热窝( Sarajevo)的读者都不会觉得是异域输入的作品。这是每一位文编、美编都要勤加锻炼的能力,练到成为第二天性。 不过,DK表彰的诸般价值——对我——最突出的一项,还是彼得坚持出书务必兼顾美感和实用。这一点显然就是从他父亲“工艺美术运动”(Arts& Crafts Mo... (查看原文)
    没事老想学猫叫 2赞 2020-02-03 18:02:43
    —— 引自章节:6 手榴弹管理法 43
  • 编辑和作家于开始来往之初,往往很难预知日后的发影有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始终维持在纯粹机能的层——写稿,编稿,发稿。但若走的是反方向,双方的关系势必有了情的牵扯,稿子送到编辑那里时,有的就还会附赠一座旋转木马、一匹匹马背上都驮着一袋袋情感的包袱,塞满了人生的失意和落寞。所以,编辑既然是书的接生婆,就要懂得允执厥中的道理才好,既要有能力贏得作者信任,又要有本事保持个人的生活不会被作者一波波犹疑畏怯的浪潮湮没,或是被作者洋洋得意的自负打垮。编辑这一行啊,干的真的就是接生婆的行当,理论上,起码算是最无我的几门行业之一。但是,编辑这角色,却需要从书籍的概念构想到制作完成期间,随时随能面对千奇百怪的天灾人祸,鼓足勇气走完崎岖的道路才行。遇到要人百般关爱、悉心阿护的作者,最累人;遇到视截稿日如无物的作者,最气人;但若编辑和作者的化学作用正好,迸出的火花淬炼出灿烂的作品,那么,编辑这工作就是千金不换的无价宝物。而且,人的记忆一般都爱攀着阳光不放而乌云深埋身后,尤以逗趣的妙事为然。 (查看原文)
    没事老想学猫叫 2020-02-04 20:03:38
    —— 引自章节:11 银子咻! 92
  • DK后来打下图文工具书引领风骚的高手名号,大部分就在独树一帜的设计——以纯白的背景衬托撷取出来的图像。不过,这样的设计还要到DK于1988年推出目击者(Eyewitness)系列,才算确立为DK的招牌风格,那已经是DK成立14年之后的事了。头十年,我们正好出了100本书。每一本的版面设计虽然都算复杂,却是全用插图来作使用程序的说明,一般都双色印刷,若是用上摄影作品,通常就会按比例放大或是全出血:10本里面只有两本例外,《食材大全》(1980年)和(业余博物学家指南》(1982年)一这两本的去背(Cut-out)片是全书最重要的特征。现在再倒回去看,当时我们竟然没到要好好抓住这样的风格早早多做一点发挥,真是奇怪。 (查看原文)
    没事老想学猫叫 2020-02-04 21:03:46
    —— 引自章节:12 白底革命 99
  • 主控权!主控权!主控权!这是金德斯利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我们构想出来的作品,作品编制的过程,印制的过程,营销贩卖的过程,库存,保留日后进一步在不同格式、不同平台上使用,我们自己一概要有主控权。(但也奇怪,管理顾问他做的性格测验结果,竟然没有控制狂这一特征——你看这方法有多可靠吧。)我们构想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里——这是公司的天字第一号守则,既是打造公司骨干的关键,也是日后扩大公司净值的凭借。 我们这一条守则第一次遇到重大挑战,是我们决定编一本史上最完整的图解园艺大百科。我们当然看到了商机——竞争对手(也就是《读者文摘》)虽然成绩亮眼,但看样子已经开始要过气了,尤其是他们的版面设计。但我们要怎样打败对手呢?把全天下图版经纪公司里的照片全都买下来?看不出来有啥好处。用这样的图版做出来的效果,怎么看可能都和《读者文摘》没多少差别。但重点还是在于走这样的老路,那么后要再将图版派生出去作再利用,就又要从头再付一次版权费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自己建立摄影数据库…… (查看原文)
    没事老想学猫叫 2020-02-05 23:04:05
    —— 引自章节:15 盖好了,大家就会来 126
  • 虽然打了这么大一剂强心针,我们为这一本书做的损益表还是很难看,绝对一连好几年都要亏本。但有一天。我们的会部竟然茅塞顿开,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将我们的摄影数据库本化。DK的图版库于焉诞生,自此而后,DK制作或是拥有的每一张图版,全都归档到DK的图版库里去。没多久图版库就需要专职的团队进行管理。除了英国各地的园林照片源源涌入,成人图书和童书部门的图版也不断送进图版库里来,因为,成人图书和童书那时也都全面采用去背摄影的图版风格,大部的照片还是在DK自己的摄影棚里拍的。 (查看原文)
    没事老想学猫叫 2020-02-05 23:04:05
    —— 引自章节:15 盖好了,大家就会来 126
  • 脑力激荡这样的事,只要有一天火花四射,就值得你花上100天做烦琐的办公桌作业,也能把出版这一行装点得像是人世最美好的地方。 (查看原文)
    没事老想学猫叫 2020-03-08 16:46:51
    —— 引自章节:20 带你去看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