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经验与贫乏的创作者
·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亲合力>》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名著,尚留下大量书信。作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
王炳钧,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90年获汉堡大学博士学位。著有《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54年以来在德国的接受史》(法兰克福,1991年); 《弗兰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权力结构问题》。
杨劲,德国洪堡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
目录 · · · · · ·
评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两首诗《诗人之勇气》·《羞涩》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绪论
一 课题的限定
二 材料来源
第一部分 反思
一 费希特的“反思’和“假定’概念
直接认识——假定的限定——反思的限定
二 早期浪漫主义者对反思的理解
反思的三个阶段—一智力直观——反思的媒介——艺术
三 系统与概念
绝对系统——神秘术语——玩笑—— 艺术之术语
四 早期浪漫派的自然认识理论
自我认识——客体认识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艺术批评
一 早期浪漫派的艺术认识理论
作为反思媒介的艺术——批评——作品的独立性
二 艺术作品
形式——内在批评——素材及形式的反讽
三 艺术理念
形式和作品的整体性——渐进的总汇诗——超验
文学——小说——散文——冷静——批评
早期浪漫派的艺术理论与歌德
理念与理想——缪斯式的——无条件的作品
——古希腊罗马——风格——批评
引文目录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
评歌德的《亲合力》
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
文学史与文学学
经验与贫乏
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
评弗兰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国长城时》
弗兰茨·卡夫卡——纪念卡夫卡逝世十周年
致格尔斯霍姆·朔勒姆的信
· · · · · · (收起)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绪论
一 课题的限定
二 材料来源
第一部分 反思
一 费希特的“反思’和“假定’概念
直接认识——假定的限定——反思的限定
二 早期浪漫主义者对反思的理解
反思的三个阶段—一智力直观——反思的媒介——艺术
三 系统与概念
绝对系统——神秘术语——玩笑—— 艺术之术语
四 早期浪漫派的自然认识理论
自我认识——客体认识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艺术批评
一 早期浪漫派的艺术认识理论
作为反思媒介的艺术——批评——作品的独立性
二 艺术作品
形式——内在批评——素材及形式的反讽
三 艺术理念
形式和作品的整体性——渐进的总汇诗——超验
文学——小说——散文——冷静——批评
早期浪漫派的艺术理论与歌德
理念与理想——缪斯式的——无条件的作品
——古希腊罗马——风格——批评
引文目录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
评歌德的《亲合力》
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
文学史与文学学
经验与贫乏
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
评弗兰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国长城时》
弗兰茨·卡夫卡——纪念卡夫卡逝世十周年
致格尔斯霍姆·朔勒姆的信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关键在于弄清形式与问题,这可能是对的,而更关键的是,要弄清作品。对作品的整个生命及影响范围,应与作品、尤其是与创作史平等相待,也就是说,要注重作品的命运、当代人对作品的接受、作品的翻译情况及作品的荣誉。这样,作品便能够在心灵深处构成一个微观宇宙,乃至围观永恒。因为,不是要把文学作品与它们的时代联系起来看,而是要与它们的产生,即它们被认识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的时代——联系起来看。这样,文学才能成为历史的机体。使文学成为历史的机体,而不是史学的素材库,乃是文学史的任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0页 -
在经历过1914~1918年的这一代人身上,经验贬值了,这事世界史上一次最重大的经历。这可能不足为奇。当时不也能够断定他们沉默着从战场归来,直接经验并没有丰富,反倒贫乏了?之后的十年中,充斥于战争书籍中的经验与口头传播的经验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还没有任何经验被如此彻底揭穿:战略经验呗阵地战揭穿了,经济经验呗通货膨胀揭穿了,身体经验被饥饿揭穿了,伦理经验被当权者揭穿了。曾坐着马车去上学的那一代人面对着自由天空下的风景:除了天上的云彩,一切都变了,在这一风景的中央,在毁灭和爆炸的洪流力场中,是微不足道的衰弱人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经验与贫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星丛中的新天使——本雅明的历史哲学
在《城徽》中,卡夫卡翻转了《圣经》对修建巴比伦塔的记叙:《圣经》中,人们修建巴比伦塔带着通往天国的紧迫与坚定;而在卡夫卡笔下,人们对巴比伦塔的修建则永远处在无限的延宕之中,“仿佛眼前还有几百年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延宕同时又与一种坚定的进步理念相联...
(展开)


肯定的反思,否定的意志:费希特和早期浪漫派理论的区辨
早期浪漫派的理论是费希特理论的知情者所进行的二创。在费希特那里,自我在非我中的奥德赛,这一无限的设定活动是为了最终达到一个不再有无限性的反思活动,也就是说,设定显示自身总是想象力的活动,因而想象者的想象就是终极的,也就是终结性的想象了。本雅明对此的总结非常...
(展开)

德国观念论与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本雅明博论的背景
【2025.3.10 重更。删除了之前全部内容,之前的均为对整篇文章的读书笔记式梳理,总体意义不大。且在未了解观念论的背景下看,略显困难。此次的重更,旨在说明浪漫派的内在批评的哲学背景,即德国观念论对浪漫派的艺术批判概念的影响。】 (1)德国观念论的发展与康德哲学密切...
(展开)

【转】王晓升:经验的贫乏与家园的失落——本雅明的经验概念分析
本文发表于《江海学刊》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晓升,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本雅明区分了两种感性形式的东西,一种是无意识留下的经验(体验),一种是有意识地保留在记忆中的经验。前者需要某种偶然的机会才能被人们回忆起来。真正的历史就是保留...
(展开)

【转】姚云帆:一种“内在批评”——论本雅明早期艺术批评学说的要旨
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20年第4期 摘 要 本雅明的《论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是其早期艺术批评学说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康德反思判断学说的改造,本雅明将德国浪漫派的“反思”概念作为其艺术批评概念的认识论基础;通过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自然认识论的阐释和改造,他将“观...
(展开)

“历史唯物主义造就的收藏家” 《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全文整理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反对将经济事实的胜利归于纯思想的胜利 恩格斯:“首先是宪法、法权体系、意识形态观念在各自特殊领域有独立的历史这种表象,蒙蔽了大多数人。...甚至重农主义者和亚当斯密之克服重商主义者,也被看作纯思想的胜利,不是被看作改变了的经济事实在...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8.5分 380人读过
-
Suhrkamp Verlag (2008)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8.7分 35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Ways of Reading (西南季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经验与贫乏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