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译者: 王炳钧 / 杨劲
出版年: 1999-9
页数: 400
定价: 24.00
装帧: 平装
丛书: 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
ISBN: 9787530627488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译者: 王炳钧 / 杨劲
出版年: 1999-9
页数: 400
定价: 24.00
装帧: 平装
丛书: 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
ISBN: 978753062748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本雅明 (水底火焰)
- 景行文论豆列 (mcpanthe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经验与贫乏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平生 2011-07-03 22:50:28
8
12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7-04-28 02:34:17
第一反思阶段:就反思而言,以思考物为关联体的单纯思维是其素材。它对思考物而言,是形式,是对什么的思维。在施莱格尔那里,它被称为“意义”;第二反思阶段是完全意义上的真正反思,即在对第一思维的思维之中。在“理性”中,转变后的第一思维的确在更高阶段复归:它成了“作为它的内涵的形式的形式”,换言之,第二阶段的思维自己自行地作为第一思维的自我认识而产生于后者之中。“意义看到自身而成为精神”。从第二阶段的角度... 第一反思阶段:就反思而言,以思考物为关联体的单纯思维是其素材。它对思考物而言,是形式,是对什么的思维。在施莱格尔那里,它被称为“意义”;第二反思阶段是完全意义上的真正反思,即在对第一思维的思维之中。在“理性”中,转变后的第一思维的确在更高阶段复归:它成了“作为它的内涵的形式的形式”,换言之,第二阶段的思维自己自行地作为第一思维的自我认识而产生于后者之中。“意义看到自身而成为精神”。从第二阶段的角度看,单纯的思维是素材,思维的思维是其形式;第三阶段费希特与早期浪漫派思维的重大区别才完全表现出来,费希特采取智力直观,而浪漫派则以分解本来的反思形式而走向绝对物。这样费希特回到了康德而浪漫派更像是笛卡尔,深入到的绝对物概念乃是反思媒介,而反思的中心点是艺术而不是自我,这是绝对自我系统特性——艺术批评 (展开)
2 有用 飼虎 2013-07-06 16:17:43
只读了《经验与贫乏》以及《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产品》两篇经典的,其他的实在知识背景无能//感觉这两篇都值得细读,可挖掘以供分析参考的点有很多。
1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4-11-05 22:33:58
晦涩?&言之无物?
0 有用 Keith 2013-08-27 00:59:29
对卡夫卡的分析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