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 L. 海耳布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副标题: 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马克斯·普朗克
原作名: The Dilemmas of An Upright Man: Max Planck as Spokesman for German Science
译者: 刘兵
出版年: 1998-11
页数: 241
定价: 14.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科学大师传记丛书
ISBN: 9787806273357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副标题: 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马克斯·普朗克
原作名: The Dilemmas of An Upright Man: Max Planck as Spokesman for German Science
译者: 刘兵
出版年: 1998-11
页数: 241
定价: 14.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科学大师传记丛书
ISBN: 978780627335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南方周末暑期书单推荐 (寻找哥本哈根)
- 科学大师传记丛书 (corpsefire)
- 借书 (potter)
- 科学传奇:真实故事的力量 (向北向北)
- 个人提升 (海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正直者的困境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川萍 2025-07-09 21:05:46 上海
物理科学范式的“量子转向”;马赫主义、实证主义与量子力学在哲学上的激烈冲突;道德良知与科学研究的纠缠;政治干预对科学家的分化;动荡时代(极端环境)下科学负担的沉重责任。所有的独特或普适的张力和两难,普朗克都经历了并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海耳布朗还原了这些事实,至于价值判断,至于他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合乎人情常理,应当留给读者来定夺:毕竟,普朗克的一生就是他那个时代几乎全部有关于科学的矛盾的凝结。
1 有用 成语 2018-10-07 14:48:16
连续介质论vs玻尔兹曼分立原子论、光量子论 马赫经验主义vs独立普适的科学存在 量子力学几率诠释与不确定性vs因果律确定论与不依赖测量者的物理 普朗克为之奋斗的是科学上的进步 更是革新世人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在他身上 科学与哲学、宗教和生活密不可分 且一以贯之 造就了他关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看法和行为 由此也不难理解他作为德国科学的发言人 在第三帝国毁灭了他构建的美好世界图景时面临的困境 难能可贵的... 连续介质论vs玻尔兹曼分立原子论、光量子论 马赫经验主义vs独立普适的科学存在 量子力学几率诠释与不确定性vs因果律确定论与不依赖测量者的物理 普朗克为之奋斗的是科学上的进步 更是革新世人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在他身上 科学与哲学、宗教和生活密不可分 且一以贯之 造就了他关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看法和行为 由此也不难理解他作为德国科学的发言人 在第三帝国毁灭了他构建的美好世界图景时面临的困境 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表现是正直的 乐观的 相信通过个人持续奋斗 世界是会好的 综其一生 称得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展开)
0 有用 Ray 2018-02-26 17:09:05
伟大的物理学家从来不是纯粹的物理学家。
2 有用 Noodles 2021-05-11 16:08:08
他拥有英俊的外表、良好的教养、出色的音乐才能、一流的科学成就、健康的体魄、高洁的品行、对祖国和家庭的热爱与忠诚……这本传记为我们呈现了这个几近完美的男人的一生。 无论是作为物理学家,还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科学领袖,也就是一位科学管理者,他的工作都是一流的。作为一位良师益友,他恬静、温和、富有智慧,使身边的人如沐春风。为科学勤勉工作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吾辈楷模!
0 有用 dy1030 2024-04-24 10:16:43 上海
普朗克是物理学家,不过本书更多的是讲述普朗克成名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德国)国内外的科学界、科学家、社会界、政治界、财阀界之间的各种周旋。他心地善良、有良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也关心关怀后辈。他取得了无法磨灭的科学成就,但可惜他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和一个巨变中的国家。他做了他认为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纵观他的一生,他可有过可以被指摘的地方?没有!除了一战时期,他联名参与签署的93名德国科... 普朗克是物理学家,不过本书更多的是讲述普朗克成名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德国)国内外的科学界、科学家、社会界、政治界、财阀界之间的各种周旋。他心地善良、有良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也关心关怀后辈。他取得了无法磨灭的科学成就,但可惜他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和一个巨变中的国家。他做了他认为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纵观他的一生,他可有过可以被指摘的地方?没有!除了一战时期,他联名参与签署的93名德国科学家的倡议书。但是没几年,他就感到后悔,并终身警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