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儒学的明体与达用 ……………………………… 1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孔子: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 2
一、孔子确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 ………………………… 2
二、孔子儒学在古代史上的显微跌宕 ………………………… 6
三、孔子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 12
四、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儒学的复苏 ………………………… 16
五、孔子儒学的创新与展望 ………………………………… 20
孟子:光大道统的亚圣 ………………………………… 25
一、孟子的历史地位 ………………………………………… 25
二、孟子对儒学的创新性贡献 ……………………………… 28
仁恕通和刚毅之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 39
一、中西文化相异性比较 …………………………………… 40
二、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六字论 ……………………………… 41
新仁学:儒学的当代理论转型 ………………………… 45
一、仁学历史发展梗概 ……………………………………… 46
二、当代新儒家对仁学的思考 ……………………………… 47
三、新仁学构想 ……………………………………………… 50
四、新仁学与当代新人文主义的兴起 ……………………… 73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 9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 ……………………… 93
三、孔子仁爱精神的当代价值 ……………………………… 95
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特色
——牟钟鉴先生访问记…………………………… 105
一、我走近儒学之路 ………………………………………… 106
二、宗法性传教宗教是中国最大的宗教 …………………… 125
儒学与儒教问题争论的思考…………………………… 139
一、儒学与儒教的由来与当下 ……………………………… 139
二、儒学复兴是全社会的事业 ……………………………… 149
三、儒释道三教的道德教化功能 …………………………… 152
中西文化主要特征之比较……………………………… 156
一、中华是人本主义,西方是神本主义 …………………… 157
二、中华是道在万物,西方是理念绝对 …………………… 161
三、中华是德性文化,西方是智性文化 …………………… 163
四、中华是家国本位,西方是个人本位 …………………… 167
五、中华是多元通和,西方是二元对立 …………………… 171
六、中华是天下一家,西方是国家至上 …………………… 176
七、中华是天人一体,西方是人胜于天 …………………… 181
八、中华是中庸改良,西方是激进兴替 …………………… 186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 193
一、儒学面临的新挑战空前严峻 …………………………… 193
二、西方文化对儒学冲击的两重性 ………………………… 196
三、西方话语下的儒学研究 ………………………………… 199
四、儒学复兴有了转机 ……………………………………… 204
五、儒学可以为当代人类提供中国智慧 …………………… 209
六、儒学将在明体达用中复兴 ……………………………… 212
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 215
一、返本开新 ………………………………………………… 215
二、综合创新 ………………………………………………… 217
三、推陈出新 ………………………………………………… 218
中国文化的应对之道
重铸君子人格,造就道德群英………………………… 224
一、提倡君子人格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 224
二、君子与小人是中华特有的道德评价模式 ……………… 228
三、新时代新君子论 ………………………………………… 230
四、君子能器 ………………………………………………… 242
儒道互补与人生 ………………………………………… 244
一、儒家道家共为中华思想的底色 ………………………… 246
二、儒道互补是中华思想演化的基本脉络 ………………… 254
三、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 258
四、儒道互补的文化功能 …………………………………… 262
五、儒道互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 265
社会德教是儒学的最佳定位…………………………… 270
一、儒家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道德引领 ……… 270
二、儒家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272
三、儒家道德的普世性及教化方式 ………………………… 274
四、儒家文化的生生不息 …………………………………… 278
五、重建儒家道德的五项工作 ……………………………… 280
儒学与社会和谐 ………………………………………… 285
一、和谐社会的构想根植于儒家贵和哲学 ………………… 286
二、贵和哲学对贵斗哲学的超越 …………………………… 290
三、发扬儒学智慧,建设社会和谐 ………………………… 295
儒家协调智慧与新型国际关系………………………… 306
一、学习儒家协调智慧,超越文明冲突论 ………………… 306
二、儒家协调智慧的内涵 …………………………………… 308
三、儒家协调智慧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 312
四、儒家协调智慧的历史与今天 …………………………… 318
后记:我的学术之路 ………………………………… 322
引言 …………………………………………………………… 322
一、尊师重道,承接前辈学者的学术统绪 ………………… 328
二、旧邦新命,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 …………………… 330
三、比较中西,提炼中国模式和经验 ……………………… 332
四、涵泳古典,入其内而后有觉解 ………………………… 335
五、综合创新,开拓个性化的学术之路 …………………… 337
六、知行合一,在学术研究中提升人生境界 ……………… 339
结语 …………………………………………………………… 341
· · · · · · (
收起)
0 有用 唐歌白 2022-11-30 22:01:28 甘肃
大家评分过低原因显而易见。但我们还是应该抱着开阔的思维方式,去探寻儒学重回核心文化话语的方式,作者的这种尝试是可敬的,并且提出了儒学苏去宗教化等论点,对自己多有益处。
0 有用 酗酒了泰凯斯 2018-09-05 14:21:50
挺标准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主要还是讲究顺从。从本书举例的十字军东征来看,始终儒释道没有真正的权力,而是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应该更以国家为根本,而儒释道诸如此类,过去是农耕文明,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经验总结,根本上没有从人类本身去研究。而我综上所述,也只是在受西方潮流和中国儒家影响后,精神混乱的表达。
1 有用 归洋 2018-06-04 09:38:24
对新仁学构想的一个普及化简述
0 有用 Aris 2020-02-06 22:41:30
这本书我觉得起的标题有点大了,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很重要一部分这一点我认同,但是不能直接简单的把新儒学跟中国文化画上等号吧?看书名以为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洞察概括,其实只是讲的是儒学的起源和创新构想,提出“新仁学”的概念,感觉一般般。
0 有用 文孟先生 2024-05-05 09:11:27 湖北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