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原作名: Making the Familiar Unfamiliar
译者: 王立秋
出版年: 2023-8-6
页数: 260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守望者·人间世
ISBN: 9787305269387
内容简介 · · · · · ·
“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
◎ 荣获 2023年度单向街·文学奖、新周刊2023年度刀锋图书、新京报2023年度好书 · 社科经济类 、界面新闻2023年度推荐、凤凰网读书2023年度好书(68本)、中华读书报2023年度学术·新知类好书、多抓鱼2023年度好书、十点读书2023年度选书、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3年度好书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鲍曼在世最后访谈。
◎ 当代极具影响力社会学家 × 知名犀利记者,智力交锋,献给我们一代人的思想小书。
◎ 一份写给当代人的睿智生存指南:关于今天人的境 况,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
【编辑推荐 】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级播客”,“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鲍曼生前最后的对谈__ 思想碰撞,棋逢对手,从不同侧面描写人类的生...
“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
◎ 荣获 2023年度单向街·文学奖、新周刊2023年度刀锋图书、新京报2023年度好书 · 社科经济类 、界面新闻2023年度推荐、凤凰网读书2023年度好书(68本)、中华读书报2023年度学术·新知类好书、多抓鱼2023年度好书、十点读书2023年度选书、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3年度好书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鲍曼在世最后访谈。
◎ 当代极具影响力社会学家 × 知名犀利记者,智力交锋,献给我们一代人的思想小书。
◎ 一份写给当代人的睿智生存指南:关于今天人的境 况,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
【编辑推荐 】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级播客”,“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鲍曼生前最后的对谈__ 思想碰撞,棋逢对手,从不同侧面描写人类的生存境况:新中产的不稳定感、互联网同温层……
※ 畅聊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爱情、家庭、身份、权力、当下与未来……记录1933—2016年重要事件,“二战”“经济危机”“数字时代”“新穷人”……以冷静的局外人与炽热的参与者双重视角,洞察这一流动、变化的世界。
※ 一本小书,关于鲍曼毕生工作的珍贵谈话 __ 从军队少校到大学教授,从实践者到思想者,鲍曼从未停止思考。他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更好地认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实和真相。
※ 辛辣的幽默感,史诗般的世界观,化阴郁为光明的罕见天赋 __一直活泼敏锐,始终心怀希望,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是鲍曼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力量。“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 卡夫卡、弗洛伊德、莱姆、昆德拉、艾柯 在对谈中纷纷现身冒泡
—————————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宗教、政治。从经济危机到新型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并就这些话题,深入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
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21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
【媒体及学者推荐】
鲍曼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建立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 ——社会学家吉登斯
如果鲍曼能活得足够久,继续他与瑞士记者的对话,让熟悉变得陌生,那这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播客的开篇。 —— Shepherd Express
将熟悉变为陌生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
出生于波兰,当代西方杰出的思想家。
曾任华沙大学社会系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后现代性预言者”。
一生出版 50多本著作。代表作品有《流动的现代性》《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现代性与大屠杀》《社会学之思》等。
—
彼得·哈夫纳(1953— )
记者、作家。长年在美国、波兰和德国工作。
他在苏黎世大学攻读哲学和历史学位。之后,成为一名自由记者,为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的媒体工作。1994年获埃贡·欧文·基施奖。1994年获苏黎世新闻奖。
————
【译者简介】
王立秋,云南弥勒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译有《渎神》《潜能》《为什么是阿甘本?》《散文的理念》《导读萨义德》等。
目录 · · · · · ·
说明/vii
·
1 爱与性别
选择伴侣:为什么我们正在失去爱的能力 / 1
2 经验与回忆
命运:被历史塑造的我们怎样塑造历史 / 15
3 犹太性与纠结
适应:犹太人会被什么吸引 / 45
4 智识与投入
社会学:为什么它不应该把客观的和个人的经验分开 / 71
5 权力与认同
现代性:论被迫非己,或变成别人 / 93
6 社会与责任
团结:为什么每个人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 121
7 信念与原教旨主义
世界末日:为什么相信(一个不存在的)神是重要的 / 155
8 乌托邦与历史
时间旅行:今天的“彼岸”在哪里 / 175
9 当下与未来
无用之人:谁是现代社会的女巫 / 189
10 幸福与道德
良好生活:脱掉太紧的鞋意味着什么 / 215
·
注释 / 233
部分参考文献 / 237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将熟悉变为陌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将熟悉变为陌生"的人也喜欢 · · · · · ·
将熟悉变为陌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9 条 )
论坛 · · · · · ·
编辑老师注意219页的错误 | 来自木子 | 3 回应 | 2024-06-14 21:27:22 |
伪造的权利 | 来自先天下之猫而喵 | 1 回应 | 2024-05-08 21:07:16 |
翻译商讨之处 | 来自木子 | 2 回应 | 2024-03-15 16:09:45 |
为什么鲍曼说只有离开波兰才能被称为波兰社会学家? | 来自南乔 | 3 回应 | 2023-11-20 23:20:1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Polity (2020)暂无评分 3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阅读即是生活 (Azeril)
- 通识与当下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374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将熟悉变为陌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小波福娃 2023-10-18 01:43:41 上海
晚点补评,但太好玩了我读时嘎嘎乱笑,和鲍曼对谈要不停抵抗他跟你聊美食的跑题企图,感觉我大概率会控制不住,采访失败,但从此多了一个饭搭子(不是)
177 有用 远子 2023-09-14 10:43:30 重庆
鲍曼比我想象中的要悲观得多。他谈话的风格很平实,却不乏洞见。比如他认为互联网技术与大屠杀事件存在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致力于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将避免人与人之间一切可能的接触视为进步;对消费主义的描述也很有见地:“抑郁是消费社会特有的心理障碍。”在对宗教的反思中,他认为“神代表了人的不足”,所以信神其实肯定了人的局限性。不过当他频繁提及卡夫卡、弗洛伊德、萨特、乔治·奥威尔、米兰·昆德拉、艾柯... 鲍曼比我想象中的要悲观得多。他谈话的风格很平实,却不乏洞见。比如他认为互联网技术与大屠杀事件存在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致力于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将避免人与人之间一切可能的接触视为进步;对消费主义的描述也很有见地:“抑郁是消费社会特有的心理障碍。”在对宗教的反思中,他认为“神代表了人的不足”,所以信神其实肯定了人的局限性。不过当他频繁提及卡夫卡、弗洛伊德、萨特、乔治·奥威尔、米兰·昆德拉、艾柯、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库切、萨拉马戈、维勒贝克等作家时,我就不免对他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套用本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那些阅读同样的世界名著的人创造了一个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回声室。“与和你说相同的话的人交谈,这不是对话。” (展开)
14 有用 blueshadow 2023-08-25 09:21:02 北京
阅读过程,感受到思想的流动性。就像鲍曼在点评自己喜欢的卡夫卡和弗洛伊德时说的:思想一旦被人们普遍接受,它也就死了。 一旦门被打开了,一种光线又成了习惯。 我们需要新的门,新的光线。因此流动性不仅是现代理论,还应该是一种视野和真正的智慧。
7 有用 少女漫步世界 2023-08-14 18:07:46 陕西
这个月读到最舒心的一本小册子。富内斯因博闻强记而遭受的折磨也正是我们每个个体当下正在经历的痛苦。无需想象便可参与的混乱感,无需创造便可捻来的可能性,唯独摘不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条答案。理智下的悲观、希冀下的乐观,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246 有用 mumudancing 2023-08-04 15:00:13 江苏
看这么实在的聊天,不比听杂七杂八的播客有趣得多吗?从爱聊到消费主义,从科技聊到自由,现代各种困境都来理一遍,有句话聊得太好了,斯图亚特·霍尔说:“我因理智而是悲观主义者,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