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中国女性的两大形象
一、“强大的女性”和“弱小的女性”
二、中国的父权制
三、中国女性的20世纪
第一编
第一章 中国式父权制背景下民国时期“母性的权力”
一、问题之所在
二、对童养媳的虐待——萧红的《呼兰河传》
三、婆婆导致的强制离婚
四、母亲的“自我”
五、常态化的“母亲的权力”
第二章 从民国时期的旧式包办婚姻看“母亲的权力”
一、旧式包办婚姻产生的悲剧
二、“杀母”故事——谢冰莹的《女兵自传》、***的《青春的梦》
三、孝的践行和对立的回避——冯沅君的《隔*》《隔*之后》
四、母亲、儿子、妻子的关系——郁达夫的《茑萝集》
五、死于慈母之“毒药”
第三章 民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母亲神话”的解构
——女性作家所描绘的母亲形象
一、民国时期的寡妇的权力
二、中国“母亲神话”的解构
三、母女关系——黄庐隐的《庐隐自传》
四、失败的“母亲的造反”——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
五、父权制的破坏者——张爱玲的《金锁记》
六、对“母亲的权力”的挑战——徐坤的《女娲》
七、贫困和寡妇——方方的《落日》
第二编
第四章 民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寡妇的地位
——以守节和再婚为中心
一、守节和强制再婚的历史
二、民国时期守节的束缚
三、审判寡妇的男性理论——沈从文的《巧秀和冬生》
四、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
五、婚姻法和寡妇的再婚自由
六、社会主义中国的守节束缚——戴厚英的《锁链,是柔软的》
七、改革开放背景下,寡妇的再婚难
八、阻止母亲再婚的孩子——张弦的《未亡人》
九、强制再婚及寡妇的生存环境
十、宗族的干涉——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
十一、活跃的宗族活动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蓄妾制
一、蓄妾的历史
二、正妻和妾的身份差
三、妾的身价
四、妾的变形“典妻”——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
五、正房妻子和妾的地位逆转——凌叔华的《一件喜事》、杨刚的《黄霉村的故事》
六、对民国时期的蓄妾制的批判——谢冰莹的《离婚》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1 有用 50°C 2022-03-31 22:12:22
说20世纪确实太大了,作者说到的是一些特定女性的生活侧面,但是这一部分的描述还算清晰,很多次让我非常气愤,想把书撕了,想开口大骂! 另外,中国写关于女性和女性主义的书实在太少了,这一本还是日本人写的。
1 有用 谭谭谭123 2024-01-12 21:54:19 重庆
这本书对中国女性的研究,个人觉得鞭辟入里,在国内感觉研究这方面的书籍还是很少,我读的关于女性主义研究的书籍主要还是Jan.写的。过去了那么久,其实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女性还是深受男/权的压迫。离女性真正自我解放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0 有用 孔府小鱼 2021-02-26 09:06:29
以20世纪为题确实太大了,作者主要是搞中国文学研究的,通过文学来做社会学问题,确实通俗易懂,但缺少历史数据和时代背景的资料,无法深入分析,对父权制的研究提出了现象,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不够详细。
0 有用 把噗 2022-02-20 22:15:31
#女性如何压迫女性#传宗接代乃万恶根源#
0 有用 拳击面包超人 2023-12-29 17:27:22 北京
正视一个事实:此地所谓“父权制”作为一个笼统随意的概念是成问题的,至少是缺少分析的——代际支配(尤其是来自于和针对于女性的代际支配)的特殊性会被无限抹平。家长制在此地不仅有一番特殊样貌,还和男权制扭曲地糅合进化。既然普适父权制批判可能是乏力而无谓的(见p3模型),所以在地研究的责任之一便是择洗、遴选和呈现这些特殊之处,重新想象那些被规整过的“父权制”批判行动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