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汎森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原作名: 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译者: 王晓冰
出版年: 2017-6
页数: 385
定价: CNY72.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当代学术
ISBN: 9787108059567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原作名: 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译者: 王晓冰
出版年: 2017-6
页数: 385
定价: CNY72.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当代学术
ISBN: 9787108059567
内容简介 · · · · · ·
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一个失范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将一代知识分子陷入了种种的两难。傅斯年便是身处其中的个体。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 丰富的人物之一。作者利用台湾史语所珍贵的“傅斯年档案”和《傅斯年全集》等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看傅斯年的人生道路,更是借由傅斯年一窥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心态的起伏变化,以求将傅斯年的个案带到中国现代思想史中两个更广泛的主题上来,即五四青年的文化反传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中国建立一个学术社会进程中的成功与挫折。
增订本新增附录一篇,讨论19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论争。
傅斯年的创作者
· · · · · ·
-
王汎森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汎森(1958— ),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2003—2009) ,特聘研究员。台湾云林人。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 199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同时升任史语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任教于台大历史系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思想史、学术史及史学史研究。
目录 · · · · · ·
中译本序
鸣谢
缩略语
导论1895年后的思潮与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知识界的地位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
家乡:濒于崩溃边缘的旧社会
傅斯年的成长历程
北大岁月
傅斯年和《新潮》
作为五四游行示威主将的傅斯年
年轻的叛逆者
作为文化批判者的傅斯年
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传统学术的再评估
创造一个“社会”
“一团矛盾”
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塑
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
傅斯年与史语所
史语所的眼界和目标
史语所的T作
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
中国古史的学说
中国古史起源多元论
重建中国古代史
傅斯年学说的影响
第四章反内省的道德哲学
反内省传统的出现
古代道德哲学的去伦理化
终结内省的道德传统
第五章五四精神的负担
历史与政治
《东北史纲》
文化认同的需求
爱国主义与反传统
政治选择
第六章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
政府不端行为的批判者
对民族往昔的两难心理
平抑昆明学生运动
惩治汉奸
“清流”
动荡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台湾和台大
寻找道德之源
“归骨于田横之岛”
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
附录一攻击顾颉刚的小说片段
附录二傅斯年与陈布雷笔谈记录
参考书目
附论六篇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胡适与傅斯年
伯希和与傅斯年
傅斯年与陈寅恪
——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
——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
——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全集》总目录
· · · · · · (收起)
鸣谢
缩略语
导论1895年后的思潮与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知识界的地位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
家乡:濒于崩溃边缘的旧社会
傅斯年的成长历程
北大岁月
傅斯年和《新潮》
作为五四游行示威主将的傅斯年
年轻的叛逆者
作为文化批判者的傅斯年
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传统学术的再评估
创造一个“社会”
“一团矛盾”
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塑
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
傅斯年与史语所
史语所的眼界和目标
史语所的T作
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
中国古史的学说
中国古史起源多元论
重建中国古代史
傅斯年学说的影响
第四章反内省的道德哲学
反内省传统的出现
古代道德哲学的去伦理化
终结内省的道德传统
第五章五四精神的负担
历史与政治
《东北史纲》
文化认同的需求
爱国主义与反传统
政治选择
第六章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
政府不端行为的批判者
对民族往昔的两难心理
平抑昆明学生运动
惩治汉奸
“清流”
动荡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台湾和台大
寻找道德之源
“归骨于田横之岛”
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
附录一攻击顾颉刚的小说片段
附录二傅斯年与陈布雷笔谈记录
参考书目
附论六篇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胡适与傅斯年
伯希和与傅斯年
傅斯年与陈寅恪
——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
——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
——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全集》总目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学术(共35册),
这套丛书还有
《竹内好的悖论》《乡族与国家》《清代政治论稿》《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法律与文学》
等
。
喜欢读"傅斯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傅斯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 执拗的低音 9.0
- 历史•声音•学问 9.2
-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8.6
- 余英時回憶錄 9.0
- 裂变中的传承(修订本) 8.4
- 近代中国史学述论 8.9
-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 8.9
- 章开沅口述自传 8.9
- 未盡的才情 8.6
-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 9.0
傅斯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 条 )
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
到华盛顿开会要坐上五个小时的飞机,路程既长又无聊,我总是要带点儿东西读读,可是自己专业的读物实在无味,便挑了王汎森的《傅斯年》(Fu Ssu nia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在路上看,书不离手地一直看到飞机降落在杜勒斯国际机场。掩卷之余,发觉自己对...
(展开)
傅斯年:被割裂的五四青年
张耐冬/文 随着“民国热”在大陆日盛,有一批曾被历史书写隐去的人物日渐成为话题的中心。当然,“民国热”只是一种折射现实的思潮,本身不具有深入研究时代与人物的目的,此风浸染之下,被热议的人物为人所知往往是通过掌故或轶事之类的片断记载。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
(展开)
【轉】王汎森:《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序論
這是廿幾年前寫的一本書稿,正式由英國康橋大學出版也是十年前的事。 廿幾年前,我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余英時先生的研究生。我在申請學校時的研究計劃一個是戰國到秦的思想轉折,一個是明末的思想。余先生當時甫自耶魯轉來,見面之後便說,他認爲我應該用傅斯年爲題寫博士論文...
(展开)
> 更多书评 4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9分 879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13)9.4分 113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9.1分 29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三联学术 2011—2018】 (三联学术)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7°暖书单(一) (37°暖)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傅斯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随物の赋形 2019-04-15 21:23:01
传记、个案研究的范本。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传统思想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困境,值新旧思想碰撞、道出于多、权势转移之际,思想的连续性或传统的非传统特征,都一一反应作用于全局,傅斯年即是切入这一时代的绝佳个例。
5 有用 时间与玫瑰 2020-03-22 14:30:21
中文版做过一点系统的审校工作,写得的确深入,如果是作者用中文写,或许会更淋漓尽致
3 有用 衡恒室主人 2019-11-17 15:56:57
二十世纪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世纪,任何一个个体都需要经过两个世纪以上的意识交叉,文明消受,苦难历练。一些重大事件还未来得及光芒的全然释放,另一个重大事件又随之应运而来,让后来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51 有用 北窓 2017-08-14 11:42:59
作为从小读周作人长大的人,始终不能原谅这位傅以渐的后代。
24 有用 四部居士 2019-05-16 22:32:22
虽然是博论 但王此后的研究路数得以充分体现 以人物为主又不局限于个人 试图从个人观看所在的社会断面 著者能够和人物处在同一高度 既不仰视又不俯视 刻画了五四一代学人在传统和现代 学术和政治之间的矛盾和摇摆 让今人对他们即便不认同却也敬重 而此两对矛盾迄今尚未能得以良好的解决 时至今日距五四正百年 但五四所遗留的问题和带来的反思是永恒的 著者文字简明扼要 没有通常译文的艰涩之处 又含有深度不... 虽然是博论 但王此后的研究路数得以充分体现 以人物为主又不局限于个人 试图从个人观看所在的社会断面 著者能够和人物处在同一高度 既不仰视又不俯视 刻画了五四一代学人在传统和现代 学术和政治之间的矛盾和摇摆 让今人对他们即便不认同却也敬重 而此两对矛盾迄今尚未能得以良好的解决 时至今日距五四正百年 但五四所遗留的问题和带来的反思是永恒的 著者文字简明扼要 没有通常译文的艰涩之处 又含有深度不失之浅显 不足之处 若是只读一本王氏著作 印象还不错 但几本之后会发现思路和方法基本一致 缺少变化 著者思想能及傅斯年 但对章太炎便比较隔膜 学力也明显不足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