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马文·明斯基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原作名: The Society of Mind
译者: 任楠
出版年: 2016-12
页数: 456
定价: 9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551034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原作名: The Society of Mind
译者: 任楠
出版年: 2016-12
页数: 456
定价: 9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551034
内容简介 · · · · · ·
人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什么人类下雨不想被淋湿,却愿意在卫生间沐浴”这种3岁小孩都知道的问题,计算机就会感到费解。人类思维的本质,正是研究人工智能、塑造最高级的“心智社会”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认为“大脑不过是肉做的机器”,大脑中不具备思维的微小单元可以组成各种思维——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最终形成“统一的智慧”。这种智能组合就是“心智社会”。
心智社会的创作者
· · · · · ·
-
马文·明斯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美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前任主席。在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数学、计算语言学、机器人和光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录 · · · · · ·
第1章 引言
1.1 思维智能体
1.2 思维与脑
1.3 心智社会
1.4 积木的世界
1.5 常识
1.6 智能体和智能组
第2章 整体和部分
2.1 组件和联结
2.2 创新者与简化者
2.3 部分与整体
2.4 整体论与部分
2.5 容易和困难的事
2.6 人类是机器吗
第3章 冲突与妥协
3.1 冲突
3.2 无法妥协
3.3 等级
3.4 异层级结构
3.5 破坏
3.6 疼痛和愉悦带来的简化
第4章 自我
4.1 自我
4.2 一个自我还是很多个自我?
4.3 灵魂
4.4 保守的自我
4.5 利用
4.6 自我控制
4.7 长期计划
4.8 理想
第5章 个体性
潘奇与朱迪,致他们的观众
5.1 循环因果
5.2 无法回答的问题
5.3 自我遥控
5.4 个人身份
5.5 潮流与风格
5.6 性格特征
5.7 永久身份
第6章 洞察与内省
6.1 意识
6.2 信号与迹象
6.3 思维实验
6.4 B-脑
6.5 被冻结的反思
6.6 短暂的思维时间
6.7 随意的现在
6.8 不用想的思考
6.9 云雾中的头脑
6.10 没有思维的世界
6.11 洞察
6.12 内部沟通
6.13 自我知识很危险
6.14 困惑
第7章 问题与目标
7.1 智能
7.2 不平常的知识
7.3 猜谜原则
7.4 问题解决
7.5 学习与记忆
7.6 强化与奖励
7.7 本地责任
7.8 差异发动机
7.9 意图
7.10 天才
第8章 记忆理论
8.1 K线:一种记忆理论
8.2 记住
8.3 思维状态与倾向
8.4 局部思维状态
8.5 水平带
8.6 水平
8.7 边缘
8.8 记忆社会
8.9 知识树
8.10 水平与分类
8.11 社会的层次
第9章 总结
9.1 想要和喜欢
9.2 重新划分选区
9.3 从失败中学习
9.4 享受不舒服
第10章 派珀特原则
10.1 皮亚杰的实验
10.2 关于数量的推理
10.3 优先选择
10.4 派珀特原则
10.5 更社会
10.6 关于皮亚杰的实验
10.7 概念的概念
10.8 教育和发展
10.9 学习一种等级制度
第11章 空间的形状
11.1 看见红色
11.2 空间的形状
11.3 邻近
11.4 天生的地形
11.5 感知相似性
11.6 居中的自我
11.7 注定的学习
11.8 半脑
11.9 哑铃理论
第12章 学习意义
12.1 一个积木拱门场景
12.2 学习意义
12.3 统一框架
12.4 结构与功能
12.5 结构的功能
12.6 积累
12.7 积累策略
12.8 不统一的问题
12.9 例外原则
12.10 塔的工作原理
12.11 原因如何起作用
12.12 意义与定义
12.13 桥梁定义
第13章 看见与相信
13.1 重新构想
13.2 边界
13.3 看见与相信
13.4 儿童的绘画框架
13.5 学习脚本
13.6 边界效应
13.7 副本
第14章 重新构想
14.1 运用重新构想
14.2 主体-支撑概念
14.3 方法和目的
14.4 看见正方形
14.5 头脑风暴
14.6 投资原则
14.7 组件与整体论
14.8 消极思维的力量
14.9 相互作用-正方形
第15章 意识与记忆
15.1 记忆思维状态
15.2 自我检查
15.3 记忆
15.4 关于记忆的记忆
15.5 固有幻觉
15.6 多种记忆
15.7 记忆重新排列
15.8 记忆的解剖结构
15.9 干扰与恢复
15.10 失去条理
15.11 递归原则
第16章 情感
16.1 情感
16.2 思维发展
16.3 思维原型专家
16.4 交互排斥
16.5 雪崩效应
16.6 动机
16.7 利用
16.8 刺激与朿激
16.9 婴儿情感
16.10 成人情感
第17章 发展
17.1 自我教育的顺序
17.2 依恋学习
17.3 依恋简化
17.4 功能性自治
17.5 发展阶段
17.6 发展的先决条件
17.7 遗传时间表
17.8 依恋影像
17.9 不同的记忆跨度
17.10 智能创伤
17.11 智能理想
第18章 推理
18.1 机器一定要有逻辑吗
18.2 推理的链条
18.3 链接
18.4 逻辑链条
18.5 强有力的论证
18.6 从多少到大小
18.7 数字是什么
18.8 数学变得更难了
18.9 强韧与恢复
第19章 词汇和理念
19.1 意图的根源
19.2 语言智能组
19.3 词汇与理念
19.4 客体与属性
19.5 多忆体
19.6 识别器
19.7 权衡证据
19.8 泛化
19.9 识别思维
19.10 封闭圆环
第20章 背景与意义不明确
20.1 意义模糊
20.2 处理意义模糊
20.3 视觉上的意义模糊
20.4 锁定与清除
20.5 微忆体
20.6 忆体的螺旋
20.7 联结
20.8 联结线
20.9 分布式记忆
第21章 Trans-框架
21.1 思维的代词
21.2 代原体
21.3 Trans-框架
21.4 智能体之间的沟通
21.5 自动性
21.6 Trans-框架代原体
21.7 用代原体泛化
21.8 注意力
第22章 表达
22.1 代原体和多忆体
22.2 独原体
22.3 去专门化
22.4 学习与教学
22.5 推理
22.6 表达
22.7 原因与从句
22.8 干扰
22.9 代词和指代
22.10 语言表达
22.11 创造性表达
第23章 对比
23.1 差异的世界
23.2 差异与副本
23.3 时间闪烁
23.4 “更”的意义
23.5 外国口音
第24章 框架
24.1 思维的速度
24.2 思维框架
24.3 Trans-框架的工作原理
24.4 默认假设
24.5 非言语推理
24.6 方向忆体
24.7 图片-框架
24.8 图片-框架的工作原理
24.9 识别与记忆
第25章 框架编队
25.1 一次一个框架?
25.2 框架编队
25.3 静止的世界
25.4 连续感
25.5 预期
25.6 框架理念
第26章 语言框架
26.1 理解语言
26.2 理解故事
26.3 句子-框架
26.4 聚会-框架
26.5 故事-框架
26.6 真正的句子与胡话
26.7 名词的框架
26.8 动词的框架
26.9 语言与视觉
26.10 学习语言
26.11 语法
26.12 出言有序
第27章 审查员和玩笑
27.1 恶魔
27.2 抑制器
27.3 审查员
27.4 逻辑中的例外
27.5 笑话
27.6 幽默和审查制度
27.7 笑
27.8 好心情
第28章 思维和世界
弗勒克斯
28.1 心理能量的谬误
28.2 量与市场
28.3 数量和属性
28.4 精神高于物质
28.5 思维和世界
28.6 思维和机器
28.7 个体身份
28.8 重叠的思维
第29章 思维的领域
29.1 思维的领域
29.2 同时运行的多重思维
29.3 并行代原体
29.4 跨领域通信
29.5 统一的弊端
29.6 孤独症儿童
29.7 相似和类比
29.8 比喻
第30章 思维模式
30.1 知道
30.2 知道和相信
30.3 心理模型
30.4 世界模型
30.5 认识自我
30.6 意志的自由
30.7 第三选项的谬误
30.8 智能与智谋
附录
A.遗传与环境
B.思维领域的起源
C.姿势与轨迹
D.脑的联结
E.生存本能
F.进化与目的
G.隔离与相互作用
H.人类思维的发展
后记与致谢
词汇与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1.1 思维智能体
1.2 思维与脑
1.3 心智社会
1.4 积木的世界
1.5 常识
1.6 智能体和智能组
第2章 整体和部分
2.1 组件和联结
2.2 创新者与简化者
2.3 部分与整体
2.4 整体论与部分
2.5 容易和困难的事
2.6 人类是机器吗
第3章 冲突与妥协
3.1 冲突
3.2 无法妥协
3.3 等级
3.4 异层级结构
3.5 破坏
3.6 疼痛和愉悦带来的简化
第4章 自我
4.1 自我
4.2 一个自我还是很多个自我?
4.3 灵魂
4.4 保守的自我
4.5 利用
4.6 自我控制
4.7 长期计划
4.8 理想
第5章 个体性
潘奇与朱迪,致他们的观众
5.1 循环因果
5.2 无法回答的问题
5.3 自我遥控
5.4 个人身份
5.5 潮流与风格
5.6 性格特征
5.7 永久身份
第6章 洞察与内省
6.1 意识
6.2 信号与迹象
6.3 思维实验
6.4 B-脑
6.5 被冻结的反思
6.6 短暂的思维时间
6.7 随意的现在
6.8 不用想的思考
6.9 云雾中的头脑
6.10 没有思维的世界
6.11 洞察
6.12 内部沟通
6.13 自我知识很危险
6.14 困惑
第7章 问题与目标
7.1 智能
7.2 不平常的知识
7.3 猜谜原则
7.4 问题解决
7.5 学习与记忆
7.6 强化与奖励
7.7 本地责任
7.8 差异发动机
7.9 意图
7.10 天才
第8章 记忆理论
8.1 K线:一种记忆理论
8.2 记住
8.3 思维状态与倾向
8.4 局部思维状态
8.5 水平带
8.6 水平
8.7 边缘
8.8 记忆社会
8.9 知识树
8.10 水平与分类
8.11 社会的层次
第9章 总结
9.1 想要和喜欢
9.2 重新划分选区
9.3 从失败中学习
9.4 享受不舒服
第10章 派珀特原则
10.1 皮亚杰的实验
10.2 关于数量的推理
10.3 优先选择
10.4 派珀特原则
10.5 更社会
10.6 关于皮亚杰的实验
10.7 概念的概念
10.8 教育和发展
10.9 学习一种等级制度
第11章 空间的形状
11.1 看见红色
11.2 空间的形状
11.3 邻近
11.4 天生的地形
11.5 感知相似性
11.6 居中的自我
11.7 注定的学习
11.8 半脑
11.9 哑铃理论
第12章 学习意义
12.1 一个积木拱门场景
12.2 学习意义
12.3 统一框架
12.4 结构与功能
12.5 结构的功能
12.6 积累
12.7 积累策略
12.8 不统一的问题
12.9 例外原则
12.10 塔的工作原理
12.11 原因如何起作用
12.12 意义与定义
12.13 桥梁定义
第13章 看见与相信
13.1 重新构想
13.2 边界
13.3 看见与相信
13.4 儿童的绘画框架
13.5 学习脚本
13.6 边界效应
13.7 副本
第14章 重新构想
14.1 运用重新构想
14.2 主体-支撑概念
14.3 方法和目的
14.4 看见正方形
14.5 头脑风暴
14.6 投资原则
14.7 组件与整体论
14.8 消极思维的力量
14.9 相互作用-正方形
第15章 意识与记忆
15.1 记忆思维状态
15.2 自我检查
15.3 记忆
15.4 关于记忆的记忆
15.5 固有幻觉
15.6 多种记忆
15.7 记忆重新排列
15.8 记忆的解剖结构
15.9 干扰与恢复
15.10 失去条理
15.11 递归原则
第16章 情感
16.1 情感
16.2 思维发展
16.3 思维原型专家
16.4 交互排斥
16.5 雪崩效应
16.6 动机
16.7 利用
16.8 刺激与朿激
16.9 婴儿情感
16.10 成人情感
第17章 发展
17.1 自我教育的顺序
17.2 依恋学习
17.3 依恋简化
17.4 功能性自治
17.5 发展阶段
17.6 发展的先决条件
17.7 遗传时间表
17.8 依恋影像
17.9 不同的记忆跨度
17.10 智能创伤
17.11 智能理想
第18章 推理
18.1 机器一定要有逻辑吗
18.2 推理的链条
18.3 链接
18.4 逻辑链条
18.5 强有力的论证
18.6 从多少到大小
18.7 数字是什么
18.8 数学变得更难了
18.9 强韧与恢复
第19章 词汇和理念
19.1 意图的根源
19.2 语言智能组
19.3 词汇与理念
19.4 客体与属性
19.5 多忆体
19.6 识别器
19.7 权衡证据
19.8 泛化
19.9 识别思维
19.10 封闭圆环
第20章 背景与意义不明确
20.1 意义模糊
20.2 处理意义模糊
20.3 视觉上的意义模糊
20.4 锁定与清除
20.5 微忆体
20.6 忆体的螺旋
20.7 联结
20.8 联结线
20.9 分布式记忆
第21章 Trans-框架
21.1 思维的代词
21.2 代原体
21.3 Trans-框架
21.4 智能体之间的沟通
21.5 自动性
21.6 Trans-框架代原体
21.7 用代原体泛化
21.8 注意力
第22章 表达
22.1 代原体和多忆体
22.2 独原体
22.3 去专门化
22.4 学习与教学
22.5 推理
22.6 表达
22.7 原因与从句
22.8 干扰
22.9 代词和指代
22.10 语言表达
22.11 创造性表达
第23章 对比
23.1 差异的世界
23.2 差异与副本
23.3 时间闪烁
23.4 “更”的意义
23.5 外国口音
第24章 框架
24.1 思维的速度
24.2 思维框架
24.3 Trans-框架的工作原理
24.4 默认假设
24.5 非言语推理
24.6 方向忆体
24.7 图片-框架
24.8 图片-框架的工作原理
24.9 识别与记忆
第25章 框架编队
25.1 一次一个框架?
25.2 框架编队
25.3 静止的世界
25.4 连续感
25.5 预期
25.6 框架理念
第26章 语言框架
26.1 理解语言
26.2 理解故事
26.3 句子-框架
26.4 聚会-框架
26.5 故事-框架
26.6 真正的句子与胡话
26.7 名词的框架
26.8 动词的框架
26.9 语言与视觉
26.10 学习语言
26.11 语法
26.12 出言有序
第27章 审查员和玩笑
27.1 恶魔
27.2 抑制器
27.3 审查员
27.4 逻辑中的例外
27.5 笑话
27.6 幽默和审查制度
27.7 笑
27.8 好心情
第28章 思维和世界
弗勒克斯
28.1 心理能量的谬误
28.2 量与市场
28.3 数量和属性
28.4 精神高于物质
28.5 思维和世界
28.6 思维和机器
28.7 个体身份
28.8 重叠的思维
第29章 思维的领域
29.1 思维的领域
29.2 同时运行的多重思维
29.3 并行代原体
29.4 跨领域通信
29.5 统一的弊端
29.6 孤独症儿童
29.7 相似和类比
29.8 比喻
第30章 思维模式
30.1 知道
30.2 知道和相信
30.3 心理模型
30.4 世界模型
30.5 认识自我
30.6 意志的自由
30.7 第三选项的谬误
30.8 智能与智谋
附录
A.遗传与环境
B.思维领域的起源
C.姿势与轨迹
D.脑的联结
E.生存本能
F.进化与目的
G.隔离与相互作用
H.人类思维的发展
后记与致谢
词汇与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Holist: "I'll prove no box can hold a mouse. A box is made by nailing six boards together. But it's obvious that no box can hold a mouse unless it has some 'mouse-tightness'or 'containment.' Now, no single board contains any containment, since the mouse can just walk away from it. And if there is no containment in one board, there can't be any in six boards. So the box can have no mousetightness at all. Theoretically, then, the mouse can escape!" Citizen: "Amazing. Then what does keep a mouse in a box?" Holist: "Oh, simple. Even though it has no real mousetightness, a good box can 'simulate' it so well that the mouse is fooled and can't figure out how to escape."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页 -
不论一项事业从情感上看起来多么中立,世上并没有“纯理性”的事物。人们总是会带着一些个人风格和倾向来处理某个情境。 在每一步中,我们所做的选择都取决于我们变成的样子。我们的科学、艺术和伦理技能并非起源于毫不相干的理想真理、美感或美德,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那些我们努力安抚或取悦的影像,这些影像在早年时期已经建立好了。我们成年后的性情是从婴儿时期的冲动进化而来,不过现在如果我们不把它们变形、伪装,或者像弗洛伊德所说的“升华”,就一定会受到指责。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7.11 智能理想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心智社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心智社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心智社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The Society of Mind
"Marvin Minsky - one of the fath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cofounder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 at MIT - gives a revolutionary answer to the age-old question How does the mind work? Minsky brilliantly portrays the mind as a socieyt of tiny componen...
(展开)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马文·明斯基的知识工程理论已经完败给机器学习算... | 来自momo | 2 回应 | 2022-04-23 22:53:01 |
快速读完,没看懂 | 来自亮哥 | 2018-11-21 19:16:5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imon & Schuster (1988)9.3分 62人读过
-
Simon & Schuster (198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华章心理——思维与脑 (华章分社)
- 华章管理新书—企业管理 (华章经管)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心智社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22 有用 Moon 2017-02-26 20:25:45
虽然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明斯基这套由上至下依照人大脑运作模式来建构机器思维的范式已经被证明失败了;但对于理解人大脑运作模式种种机制来说,这本书相当有看头。相比市面上那些研究思维模式的书,这本书对于人脑思维方式剖析要深入和有体系许多,专业性强,非常有启发,当属经典之作。上个时代的人工智能方面的书,对于当下理解人工智能帮助不大,却对于理解大脑运作有极大帮助,完全可作为脑科学书来读。一个个智能体以某种机制... 虽然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明斯基这套由上至下依照人大脑运作模式来建构机器思维的范式已经被证明失败了;但对于理解人大脑运作模式种种机制来说,这本书相当有看头。相比市面上那些研究思维模式的书,这本书对于人脑思维方式剖析要深入和有体系许多,专业性强,非常有启发,当属经典之作。上个时代的人工智能方面的书,对于当下理解人工智能帮助不大,却对于理解大脑运作有极大帮助,完全可作为脑科学书来读。一个个智能体以某种机制联结,形成一系列框架,最终缔造出我们社会体系。这样的概念科幻故事仅停留在幻想层面,而明斯基则尝试用合理的逻辑去建构出那么一套体系来,的确惊人。我们不仅要会运用各种思维技巧解决问题,更要有反思自己如何运用思维的能力,而这本书正是要帮助我们建构二阶思考能力,即对自己思维模式的思考。 (展开)
4 有用 S 2017-07-05 11:54:55
85年初版,自上而下,将思维解构为众多智能体的尝试,可据此索引,并学习如何思考思维之类复杂问题。没能提供更好组织众多概念的方式是败笔,有悖作者所及派波特原则,即管理知识的方式与获得新知都重要。
10 有用 rainbug 2017-10-07 00:05:08
太牛叉了,一本书就是一个几乎完整的非实证主义心智理解模型。
1 有用 撄宁 2017-11-14 17:06:16
讲得不精彩。
0 有用 尽 2024-01-15 15:25:40 广东
我觉得可以不看的一本书,不知道是译本不好还是原文如此,作者基本没阐述清楚思维是怎么回事,大量含糊不清的形容+描述,并不是有力的认证,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根本不清楚思维到底是如何运行的,这样的情况下,还想着人工智能的事,就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