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原作名: The science of living
译者: 闫冠男
出版年: 2015-5
页数: 24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ISBN: 9787115388599
内容简介 · · · · · ·
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但并非总能如愿以偿。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如果丧失了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生目标,自卑情结就会出现,进而催生逃避欲望,使人沉浸在生活的无益面,成为代偿性与虚幻性满足的牺牲品。
《生活的科学》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 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通过对问题儿童身体与精神、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的深入分析,探索个人缺陷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引领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个体心理学家相信,虽然人生苦难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在本书中,阿德勒告诉我们,导致不良后果的往往不是缺陷,而是患者对缺陷的态度。只要我们勇于直面缺陷,就能克服并超越缺陷,获得心智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享受更大更持久的快乐和幸福。
-...
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但并非总能如愿以偿。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如果丧失了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生目标,自卑情结就会出现,进而催生逃避欲望,使人沉浸在生活的无益面,成为代偿性与虚幻性满足的牺牲品。
《生活的科学》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 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通过对问题儿童身体与精神、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的深入分析,探索个人缺陷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引领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个体心理学家相信,虽然人生苦难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在本书中,阿德勒告诉我们,导致不良后果的往往不是缺陷,而是患者对缺陷的态度。只要我们勇于直面缺陷,就能克服并超越缺陷,获得心智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享受更大更持久的快乐和幸福。
-------------------------------------------------------------------------------------
★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最通俗、传播最广的经典之作。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闫冠男博士担当翻译,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好读的译本。
★ 现代人不可多得的生活指南,家长、教师、心理学爱好者必备的心理学励志读物。
为什么总是活得那么痛苦?
为什么自卑感总是挥之不去?
为什么不管怎样努力,还是无法做出改变?
如何寻求生活的意义,找到存在的价值,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幸福?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对自我的不断追问和完善,若想活得美好,首先要打造一个美好的自我。
《生活的科学》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以及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社交、职业和婚恋问题,诸如自卑、忧郁、嫉妒、懦弱、叛逆等各种负面心理,本书都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法。
★ 随书附赠以爱德华·蒙克绘画为主题的精美明信片一枚。
生活的科学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及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古典精神分析的三大代表人物。他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人。阿德勒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神经症的性格》《理解人类本性》《人类面临的挑战》《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目录 · · · · · ·
目标的力量
统觉系统
自卑感与社会兴趣
父母的影响
常识及其缺陷
情感与梦
本章总结
第二章 自卑情结
个体的统一
社会背景
缺陷的两面性
自卑的表现
第三章 优越情结
优越感的表现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的关系
案例1:与自己的姐姐较劲的女孩
案例2:幻想自己是国王的男孩
第四章 生活风格
理解生活风格
改变生活目标
案例1:总想控制别人的抑郁症患者
案例2:无法学会独立的酒鬼
第五章 早期记忆
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
早期记忆的形式
被溺爱儿童和被敌视儿童的早期记忆
第六章 态度与行为
身体活动传达的信号
个体行为背后的含义
勇敢与懦弱
嫉羡与嫉妒
第七章 梦及其解释
梦生活风格及目标
梦的解释
睡眠、非睡眠及催眠术
第八章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学校与社会理想
家庭的影响
问题儿童的治疗
出生顺序对儿童的影响
第九章 社交问题与社会适应
童年早期的问题
学校的问题
人生的三大难题
预防与补救
第十章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的心理机制
病例1:堕落的安妮
病例2:偷窃的孩子
第十一章 恋爱与婚姻
平等原则
为结婚所做的准备
解决婚姻危机的方法
第十二章 性欲及性问题
早期训练
性欲的形成和发展
解决性问题的措施
第十三章 结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很爱炫耀的人只有一个原因——觉得自卑。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无法在生命有益的面向上和他人一较高下。也因为这个理由,他们只能一直停留在无用的面向上。 但如果自卑情结太强烈,他们会觉得自己放佛孤身一人身陷敌营,只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无暇顾及别人,因此无法培养出同属一体的休戚与共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6页 -
儿童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具体的、更加直接的目标。儿童寻找自己生活中的强者,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或奋斗目标。这个人可能是父亲,也可能是母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缺陷也是一种优势 / 001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生活的科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生活的科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阿德勒《生活的科学》提要

你是什么样的人生风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社会适应与自卑问题是一体的两面。正因人皆因自卑而脆弱,才会过着群居的社会生活。也因此,社会兴趣与社会合作便成为人的救赎。 Social adjustment is the obverse face of the problem of inferiority. It is because the individual man is inferior and weak that we find ... (展开)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引导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培养社会兴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丨云海 现代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讲解了生命不同阶段需要面对的童年、教育、职业、社会、婚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引领我们走出迷惘、自卑、忧郁、焦虑,从容应对人生难题。 阿德勒将人生难题归结为社... (展开)> 更多书评 3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6.1分 259人读过
-
Meredith Press (200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8.5分 180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16)7.0分 15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Alfred Adler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 (W巫pochu❄️☃️)
- 心理学 (虔城散人)
- 心理 (北ear)
- 2019想读 (~暖暖~)
- 【2.2】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精神分析、个体心理学、人本主义) (绿茶无泪)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9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生活的科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松窗午 2023-02-18 12:16:10 广东
比较浅显的儿童心理科普(我又不养孩子)
0 有用 スダミルク🥛 2019-07-14 18:34:40
在一些描述和案例中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开始试图理解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但是奇怪的是,之前看的岸见一郎的书里强调的过去与当下无关的这点,在这本里却似乎完全被推翻了?所以,过去的经历还是会影响现在,但是现在的行为是个体决定,与过去无关?
0 有用 扫把大牛 2022-08-04 10:57:15
其实全文在讲的是自卑和优越 所有的人格问题可以从孩童期寻找到根源 但是对于解决来说好像并没有提什么建议 感觉前后还挺重复的。。。 似乎只是讲述了原因分析?这种感觉
0 有用 潘允嫒 2020-10-10 20:36:07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能承受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0 有用 李一一 2025-03-19 13:49:54 天津
我始终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基于特定社会背景和特定人群进行分析。虽然阿德勒研究的是个人心理学,但是得到的结论更多是西方的一套基于个案得出的童年分析理论。 本书前言确实写得很精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启发感,但是全书的内容也基本就是引言那些了,书的内容有些过于浅显。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