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熙宁二年到熙宁八年(1069—1075),是两宋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喧嚣时代。一方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行新法;另一方面,围绕每一项新法的酝酿出台,新法派和反对派都势不两立,吵得不可开交。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熙宁变法,就像一个超大型的思想实验场,使许多重大政治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但为什么没能通向成功的变革?本书从政治思想层面入手,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王安石“强辩”考的创作者
· · · · · ·
-
周思成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周思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和军事史,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能阅读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已出版作品《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等,另有译著多部。
目录 · · · · · ·
序言 01
第一章 是孟子,还是少正卯?001
一、唐介之死 001
二、“如出一口” 007
三、自缘身在最高层 014
四、少正卯的骂名 024
五、荆公之辩术(上) 029
六、荆公之辩术(下) 039
七、尧桀是非,终成一梦 049
第二章 庙号称“神”者 057
一、卡夫卡式皇权?057
二、说难 063
三、寡人好辩 074
四、棋逢敌手 081
第三章 政治角力场 089
一、君臣一日 089
二、“议” 093
三、“对” 097
四、墨汁,还是唾沫?102
第四章 辩手如林 110
一、“熙宁点将录” 110
二、吕惠卿 113
三、“惇七” 120
四、曾布和其他人 131
第五章 旧人寥落 137
一、“细腰”政治学 137
二、君子无辩,小人有辩 141
三、前赴乏后继 145
四、“佞史”“谤书”中的“真相” 156
五、一个小结 163
第六章 天何言哉 167
一、卖果实与华山崩 167
二、政治神学危机 170
三、荆公说天变 177
四、失败的重建 181
第七章 “民本”陷阱 190
一、民意的干预 190
二、圣人和愚民 194
三、王安石:民意表达的悖论 201
四、愚民的狂欢 206
第八章 国善国恶 216
一、“高利贷”与田园诗 216
二、毁了道义经济?221
三、富人的用处 227
四、官家之惠vs豪强之暴 235
结语 246
“话语” 246
“思想” 247
“政治” 249
“人” 252
主要参考文献 255
后 记 272
· · · · · · (收起)
第一章 是孟子,还是少正卯?001
一、唐介之死 001
二、“如出一口” 007
三、自缘身在最高层 014
四、少正卯的骂名 024
五、荆公之辩术(上) 029
六、荆公之辩术(下) 039
七、尧桀是非,终成一梦 049
第二章 庙号称“神”者 057
一、卡夫卡式皇权?057
二、说难 063
三、寡人好辩 074
四、棋逢敌手 081
第三章 政治角力场 089
一、君臣一日 089
二、“议” 093
三、“对” 097
四、墨汁,还是唾沫?102
第四章 辩手如林 110
一、“熙宁点将录” 110
二、吕惠卿 113
三、“惇七” 120
四、曾布和其他人 131
第五章 旧人寥落 137
一、“细腰”政治学 137
二、君子无辩,小人有辩 141
三、前赴乏后继 145
四、“佞史”“谤书”中的“真相” 156
五、一个小结 163
第六章 天何言哉 167
一、卖果实与华山崩 167
二、政治神学危机 170
三、荆公说天变 177
四、失败的重建 181
第七章 “民本”陷阱 190
一、民意的干预 190
二、圣人和愚民 194
三、王安石:民意表达的悖论 201
四、愚民的狂欢 206
第八章 国善国恶 216
一、“高利贷”与田园诗 216
二、毁了道义经济?221
三、富人的用处 227
四、官家之惠vs豪强之暴 235
结语 246
“话语” 246
“思想” 247
“政治” 249
“人” 252
主要参考文献 255
后 记 27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然,除了王安石的辩论性格和才能,皇帝的个性和施政作风,宋代政治决策中颇受研究者重视的“对”和“议”,皆为政治辩论的展开提供了机会和场域,后文都会一一触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也是以“言语”或者说“辩”为核心的一个熙丰政治侧影。 最后,新世纪学者倾向于从政治而非社会经济角度来解读“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所谓政治,涵盖了人物、事件、制度等。本书更关注政治思想。当然,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具有多层次性。·准确地说,本书关注的是作为政治思想底色的政治观念,探索行动者习染的政治思想结构(某种意义上可称“常识”)如何影响了制度、政策及其他政治活动,也就是思想与政治、社会的互动。® 据说,在新儒学的刺激下,宋代是先秦诸子以后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⑧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许多重大命题,如天命、人性、王权、君臣、正统、华夷、礼法,等等,历数千载之演进,至宋代已发展得十分成熟。④在现实政治中,这些思想元素以或潜或显、或强或弱的方式影响着宋人的倾向和选择。不过,在熙宁时代的政治辩论中,这些形而上的“大观 念”,本身还不算是主角。政治辩论带有明显的情境性、工具主义和机会主义,如何从这类“表话语”中解析出“里话语”,即书生政治家对理想或现实的政治本质、政治关系以及统治技术的一般认知、预设、思维结构,是一项困难而有趣的挑战。梁任公指出,研究政治思想史有三种路径:专题(如天下、国家、民本),年代(通贯、先秦、唐宋),宗派(如儒家-法家,道学-功利)。0这里是截取一个特殊的政治年代为横切面,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并尝试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北宋晚期看似思想活跃,交流频繁,却没有通向成功的政治变革? 以上就是本书的蓝图,至于究竟实现了几分,就留待读者来批评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01 -
宋代的中央监察制度(御史台和谏官)十分独特:在君主官僚政体的中枢权力结构中,皇帝、宰执和台谏,隐隐成三足鼎立之势。尽管台谏几度沦为权臣或党派的“鹰犬”,学者仍然觉得,这个格局已经有了一点分权制衡的苗头,在许多场合有效地遏制了行政权力溢出正常的边界。·这恐怕是“人治文化”的大框架下,权力运行的政治理性能够成长到的极限。宋仁宗赵祯(1010一1063)又是一位史上不多见的开明君主,“恭俭仁恕,出于天性”®,简直是士大夫政治梦寐以求的理想君主。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唐介之死 001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王安石“强辩”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王安石“强辩”考"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宋代之政治制度 8.7
-
-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8.7
-
- 君主、道学与宋王朝 8.8
-
- 宋史测度 8.9
-
- 走出五代 8.5
-
- 北宋三司财务行政体制研究 9.5
-
- 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 7.7
-
- 从天书时代到古文运动 8.6
-
- 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8.8
-
-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7.9
王安石“强辩”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变法就变法,你骂人干嘛?
史学新锐进军通俗历史写作领域,从“强辩”——这一王安石身上众口一词的“差评”为视角切入,考察熙宁变法大讨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勾勒出了更为生动易懂的熙宁政治生态(较之原始史料)。全书文风老练,字里行间充斥着举重若轻的从容,大量的文献资料恰到好处的铺...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书中所说“折二钱”会使百姓手中的小钱强行贬值一... | 来自阿白 | 2025-02-24 12:58:45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丑就该多读书(Ⅳ) (湖山雨谷)
- dai (xuke)
- 国家:制度、历史与文化 (🦉的瓦涅密)
- 辽宋金元史 (爱卢梭)
- 读书破万卷 (正颐Vick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74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王安石“强辩”考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4-07-01 12:29:41 山东
也许是佛经告诫荆公,“世智辩聪”——世俗的博学、聪慧、口才,其实是修证佛法的一重障碍,属于“八难”。反正,正如他寄给女婿蔡下的诗中说的,他如今“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鸟鸣山更幽”固然佳,最好还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从“乌台诗案”后的贬官地黄州(今湖北黄冈),被神宗放到了汝州(今河南汝南)。他如鱼脱钩,乘船沿江走亲访友,途经江宁,有意拜见王安石,竟见王安石“野服乘... 也许是佛经告诫荆公,“世智辩聪”——世俗的博学、聪慧、口才,其实是修证佛法的一重障碍,属于“八难”。反正,正如他寄给女婿蔡下的诗中说的,他如今“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鸟鸣山更幽”固然佳,最好还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从“乌台诗案”后的贬官地黄州(今湖北黄冈),被神宗放到了汝州(今河南汝南)。他如鱼脱钩,乘船沿江走亲访友,途经江宁,有意拜见王安石,竟见王安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苏轼干脆也着便服下船:“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据说,他们诵诗说佛,又免不了聊起了政治。王安石正色对苏轼说:“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苏轼听了,哈哈一笑:您的要求太高了,“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苏轼戏谑完,记录者只说:“介甫笑而不言” (展开)
6 有用 Shmendrick 2024-06-18 23:07:27 山东
很有趣的书。回头看历史,宋代的皇帝应是最接近儒家士大夫“得君行道”理想的了。可惜现实中,众士大夫穷尽一生心血,都想着“多分点儿蛋糕”。
4 有用 枕秋潮 2024-07-03 19:55:57 北京
平实易读,但私以为对思想史的分析较为疏阔。周的问题意识很好:北宋的zz风气堪称士大夫之理想,为何最终结局依旧无可挽回地江河日下?——可将这一问题的答案归于彼时儒学话语的内部缺陷,似失之浅薄。难以服人。 小政府一论有趣:政府有意让渡部分权力予富人,以期低成本地维护乡村内部秩序稳定,对我颇有启发。可与罗志田师清季十年的转折一书对读。但实话讲全著无甚新说,略失望。
3 有用 jerrylin 2024-06-30 22:44:44 北京
对本人触动很大。愿意顺着作者引文所涉书籍去看去学习。
6 有用 迟权 2024-08-09 14:01:12 北京
属于第一章我还觉得有趣,越往后越觉得掉书袋,莫名其妙引入过多理论和概念,但是也没见得和史料有十分紧密的结合。整体结构而言,东西乱打,实在不清楚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