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中国人民大学·守望者
副标题: 经济伦理与近代城市
译者: 王琴
出版年: 2023-6
页数: 265
定价: 79
装帧: 精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ISBN: 9787300317069
内容简介 · · · · · ·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因此要了解今日之上海,必须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个张爱玲...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因此要了解今日之上海,必须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个张爱玲曾经生活过也贪嗔痴过的上海。
作者简介 · · · · · ·
叶文心(Wen-hsin,Yeh),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杰出讲座教授。曾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东亚研究所所长、校长办公室国际事务资深顾问,以及美国历史学会会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德国洪堡基金会杰出教授等职。著有《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外省行人》《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等。近日主持“近代中国的海域与海疆”课题研究,开发空间概念的史学应用。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走向唯物
明清中国的儒商
上海的新商人
商战
商业官僚
市场的声音
第二章 市井与庙堂
商学
商业学校
职业教育
新的词汇
“什么是商店?”
国民党的“党化”策略和法律空间
国家认证:汤一鄂的故事
协会与政府
走进经济领域的国家
第三章 都市景观与特权
远观上海
广告与南京路
视觉产业
故事与营销
推销新事物
生产“国”货
景观中的权与势
第四章 时间、空间与纪律
中国银行的重建
培训
生活
家长制
厌倦
新的行动策略
时钟、宿舍和纪律
第五章 大家长与小家庭
读者
《生活》周刊(1925—1933)
拥抱苦难
成功的秘诀
家庭
跨国婚姻:两个故事
爱情和法律
政府
“职业青年”还是“进步青年”?
第六章 小市民的故事
一场悲剧
《读书生活》
危难中国
困境
生存与斗争
第七章 从大家长到资本家
战时上海(1937—1945)
战争时期的上海辉煌
走向战争
回家之路
失业与穷困
求职者
进入永安
为永安工作
在宏大的建筑中
银行业的战争
街头的生命
演绎社会公平
从大家长到资本家
从职员到共产党员
结语 再现繁华
金融家
现实中的过去
历史之用
革命与悲剧英雄
参考书目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知识和道德皆不可偏废所导致的企业理念就是,公司领导层不仅要掌握权力,还要成为职员的道德楷模和知识导师,为每位员工确立标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2页 -
一九三0年代,左翼的言论将个人是为道德和物质关系网的产物,以此为基础展开一系列对社会制度的批评。如此一来,他们不仅强烈抵制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和市场法则,也抨击了理想化核心家庭概念的实际可行性。 随着家长的功能丧失,同时出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威权式社会主义政府,其制度化的功能要养活以及保护中国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政府接管了家庭的任务。家庭纽带不是被舍弃,而是被去个人化。在政府管理下,中国现代性成为一种物质富裕和保守道德的经济计划,而不是知识分子自我反省的批判实践。 中国的现代性是在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承诺不断发展和持续繁荣,同时在对抗一九三0年代的经济萧条和战争一触即发的背景下刺激了对安全和保护的需求。在抗日战争中,这些需求汇聚城一个受欢迎的理想化威权政府,政府能施展权力照顾个人的幸福,美德和权威不在寄托于家庭的家长,也不敢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者。在这一时代的大环境下,家长和公司管理者都不能对其依附者履行道德上的责任。更糟的是,某些人可能还会被迫违背道德原则。但是,人们对于公平社会中美好生活的期许不断膨胀。最后,上海小市民将他们的希望寄托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上海繁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上海繁华"的人也喜欢 · · · · · ·
上海繁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8.2分 60人读过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8.3分 148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谭徐锋策划书籍合集 (时间与玫瑰)
- 2023年人文社科新书 (蒹木)
- 上海史 (王困困们)
- 性别史(Gender History) (煙雲過眼)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3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9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上海繁华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nnonno 2023-12-01 17:06:34 山西
十多年前的书,蜻蜓点水般掠过上海繁华,但还是有一点启发性。
1 有用 收纳空白 2024-03-17 12:43:22 北京
或许因为作为历史局内人的优势,叶文心对左翼“右翼”的理解不会流于表面,对任何一方都不会陷入片面的严厉批判。她的其他作品也都注意把保守与激进平等地进行比较,还原出作为整体的城市空间的正面与背面。因此她笔下的上海有均衡的两面,一面是商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的、职业精英的摩登上海,一面是小市民的、工人和激进知识分子的革命上海。90年代的上海更接近民国初年,却背负着改革的阵痛,社会问题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又何... 或许因为作为历史局内人的优势,叶文心对左翼“右翼”的理解不会流于表面,对任何一方都不会陷入片面的严厉批判。她的其他作品也都注意把保守与激进平等地进行比较,还原出作为整体的城市空间的正面与背面。因此她笔下的上海有均衡的两面,一面是商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的、职业精英的摩登上海,一面是小市民的、工人和激进知识分子的革命上海。90年代的上海更接近民国初年,却背负着改革的阵痛,社会问题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又何尝不能从革命时代找到其渊源? (展开)
1 有用 安特卫普街巷 2024-01-27 20:03:33 浙江
城市史就应该书写社会生活变迁,这是Arthur Meier Schlesinger以来的优秀传统。
8 有用 fateface 2024-02-01 10:42:48 北京
这本书不是很像一般意义上的专著,有人说像散文,我觉得蛮有道理的。这本书虽然以“上海繁华”为题,但是写出了上海中间阶层的日常体验和人格构建,并不总是“繁华”,还穿插着诸多焦虑、苦涩、悲情。英文原本的副标题是:经济观与现代中国的形成,这是非常有洞见的提炼。现代中国的形成首先需要有现代中国人的形成,现代中国人的形成则需要有一系列观念上的根本价值观转型。上海是第一个试验场,中国第一批现代人在这里成长起来。... 这本书不是很像一般意义上的专著,有人说像散文,我觉得蛮有道理的。这本书虽然以“上海繁华”为题,但是写出了上海中间阶层的日常体验和人格构建,并不总是“繁华”,还穿插着诸多焦虑、苦涩、悲情。英文原本的副标题是:经济观与现代中国的形成,这是非常有洞见的提炼。现代中国的形成首先需要有现代中国人的形成,现代中国人的形成则需要有一系列观念上的根本价值观转型。上海是第一个试验场,中国第一批现代人在这里成长起来。至于什么是“现代”,这本书用很多小故事来表现,而不纠结于概念上的辨析。里面的许多小故事,也有今天大城市生活的影子,可见我们现在还在民国上海的延长线上。 (展开)
7 有用 别的猫 2023-08-30 15:57:12 上海
炉火纯青之作。曾经师门争相阅读,养活不少上海史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