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世事变迁来诠释中国文人画的风格史,以一个个精彩的个案,对”风格“与”世变“之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
风格与世变的创作者
· · · · · ·
-
石守谦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石守谦,艺术史研究者,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现在是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12年当选为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目录 · · · · · ·
简体字版序 001
自 序 003
第一篇 文化史范畴中的画史之变 001
第二篇 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展 017
一 前言 017
二 唐代文献里的“白画” 021
· · · · · · (更多)
自 序 003
第一篇 文化史范畴中的画史之变 001
第二篇 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展 017
一 前言 017
二 唐代文献里的“白画” 021
· · · · · · (更多)
简体字版序 001
自 序 003
第一篇 文化史范畴中的画史之变 001
第二篇 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展 017
一 前言 017
二 唐代文献里的“白画” 021
三 盛唐白画实例的分析 027
四 传统笔描与西来的凹凸法 030
五 隋唐的大成与传统笔描之再生 044
六 余论:本土艺术传统与外来刺激 051
第三篇 “幹惟画肉不画骨”别解
——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 056
一 前言 056
二 有关诸说的检讨 057
三 《丹青引》与“感神通灵”观 071
四 后世的误解与“感神通灵”观的没落 079
五 文人与中唐以后的画坛情势 083
第四篇 南宋的两种规鉴画 093
一 “伦理的人物画”之检讨 093
二 以君主为对象的规鉴画 095
三 早期的“画像规鉴图” 097
四 马麟的《圣贤图》 107
五 早期的“故实规鉴画” 123
六 《却坐图》与《折槛图》 131
七 余论 138
第五篇 有关唐棣及元代李郭风格发展之若干问题 140
一 前言 140
二 唐棣 (1287—1355) 生卒年新订 144
三 唐棣与赵孟 关系之检讨 148
四 李郭画风中的政治意识 157
五 北籍权宦对李郭风格之支持 166
六 元代文化环境之变与李郭山水画风之衰落 177
七 余论 192
第六篇 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 195
一 有关浙派兴衰的问题 195
二 明初宫廷绘画的取向 199
三 浙派的兴起与金陵的贵族 208
四 吴伟生平与金陵 220
五 吴伟画风与金陵 223
六 金陵浙派势力之衰退 234
七 金陵文化环境之改变与纯文人艺术品味 244
第七篇 《雨余春树》与明代中期苏州之送别图 249
一 前言 249
二 文徵明的《雨余春树》 251
三 送别图的模式与流变 257
四 一个文化史的解释 271
五 余论:《雨余春树》的意义 279
第八篇 嘉靖新政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 282
一 前言 282
二 文徵明受荐入京 287
三 嘉靖新政实况与《燕山春色》 295
四 左顺门事件与其后之文徵明 307
五 返家后之文徵明与《松壑飞泉》 314
六 余论 322
第九篇 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
——论 16 世纪山水画中的文派风格 325
一 前言 325
二 清逸深秀的山水风格 330
三 避居生活的山水画 339
四 苏州的失意文士 352
五 南京的失意文士 356
六 江南对“避居山水”的需求 361
七 “避居山水”风格的失落 368
第十篇 石涛、王原祁合作《兰竹图》的问题 372
一 前言 372
二《兰竹图》上所谓的“合作” 372
三 石涛与王原祁关系之检讨 382
四 合作画之变型及其文化意义 388
五 小结 394
· · · · · · (收起)
自 序 003
第一篇 文化史范畴中的画史之变 001
第二篇 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展 017
一 前言 017
二 唐代文献里的“白画” 021
三 盛唐白画实例的分析 027
四 传统笔描与西来的凹凸法 030
五 隋唐的大成与传统笔描之再生 044
六 余论:本土艺术传统与外来刺激 051
第三篇 “幹惟画肉不画骨”别解
——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 056
一 前言 056
二 有关诸说的检讨 057
三 《丹青引》与“感神通灵”观 071
四 后世的误解与“感神通灵”观的没落 079
五 文人与中唐以后的画坛情势 083
第四篇 南宋的两种规鉴画 093
一 “伦理的人物画”之检讨 093
二 以君主为对象的规鉴画 095
三 早期的“画像规鉴图” 097
四 马麟的《圣贤图》 107
五 早期的“故实规鉴画” 123
六 《却坐图》与《折槛图》 131
七 余论 138
第五篇 有关唐棣及元代李郭风格发展之若干问题 140
一 前言 140
二 唐棣 (1287—1355) 生卒年新订 144
三 唐棣与赵孟 关系之检讨 148
四 李郭画风中的政治意识 157
五 北籍权宦对李郭风格之支持 166
六 元代文化环境之变与李郭山水画风之衰落 177
七 余论 192
第六篇 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 195
一 有关浙派兴衰的问题 195
二 明初宫廷绘画的取向 199
三 浙派的兴起与金陵的贵族 208
四 吴伟生平与金陵 220
五 吴伟画风与金陵 223
六 金陵浙派势力之衰退 234
七 金陵文化环境之改变与纯文人艺术品味 244
第七篇 《雨余春树》与明代中期苏州之送别图 249
一 前言 249
二 文徵明的《雨余春树》 251
三 送别图的模式与流变 257
四 一个文化史的解释 271
五 余论:《雨余春树》的意义 279
第八篇 嘉靖新政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 282
一 前言 282
二 文徵明受荐入京 287
三 嘉靖新政实况与《燕山春色》 295
四 左顺门事件与其后之文徵明 307
五 返家后之文徵明与《松壑飞泉》 314
六 余论 322
第九篇 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
——论 16 世纪山水画中的文派风格 325
一 前言 325
二 清逸深秀的山水风格 330
三 避居生活的山水画 339
四 苏州的失意文士 352
五 南京的失意文士 356
六 江南对“避居山水”的需求 361
七 “避居山水”风格的失落 368
第十篇 石涛、王原祁合作《兰竹图》的问题 372
一 前言 372
二《兰竹图》上所谓的“合作” 372
三 石涛与王原祁关系之检讨 382
四 合作画之变型及其文化意义 388
五 小结 39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卢辅圣提出的“球体说”,为绘画之发展求出了一个由“以意写形”至“以形写形”,再至“以形写神”,以至“以神写意”,终回至“以意写形”的球状轮回规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页 -
“感神通灵”观之所以直至盛唐还留存在艺评之中,也便是因为“气韵”的标准尚未能全在形式上省察,还得依赖作品后生的效果来追认的缘故。等到张彦远将一切表现的根本归结到“用笔”之后,品评工作终于得到一个共通的立足点,而得自形式上判断,不用再任人由后生的印象来追认。绘画艺术的终极目标既在求道与成道,“用笔”这个理论基点的提出,正保证了整个创作活动合理性认识之得以掌握,而也只有经此肯定,绘画的严肃使命才得以达成。由张彦远的“用笔”论所代表的晚唐文人绘画观后来即成为中国画评理论的基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北京大学艺术史丛书(共27册),
这套丛书还有
《读图观史》《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山西寺观壁画新证》《虎头金粟影》《内外之间》
等
。
喜欢读"风格与世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风格与世变"的人也喜欢 · · · · · ·
风格与世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几个编辑中的小错误?
P6脚注④,《冯平山图画馆金禧纪念论文集》。应为冯平山图书馆。 P7脚注①,《橋本コレクショソ・中国近现代绘画》。应为コレクション,即英文collection的片假名。 P11脚注②,小川裕充〈唐宋山水畫史におけるイマジネ——シヨソ〉上、中、下。应为イマジネーション,即英...
(展开)

一份回顾,以及在复杂文化环境中找主要的脉动
大学时候读的书,想起来豆瓣也是在毕业后才用的,那么大学的书便统统没有做什么读书笔记。 其实是有写的,个别的书,但是没有同步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记得那时每年图书馆会统计,每一年,借的书有100本书左右。图书馆也会同步借书的英雄榜,连续几年,第一名都是300多本。我那时...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8分 759人读过
-
允晨文化 (1996)8.8分 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中国艺术史 (林别)
- 2018待购新书 (看闲书)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5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风格与世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景zhy 2022-03-06 21:08:03
读不懂但大受震撼,出版社定价这么贵图还为黑白有点过分了
0 有用 柏舟 2019-09-05 15:03:00
对唐画 对文征明画风转变 分析有一家之见 可一读
0 有用 凹凸 2022-10-17 14:24:58 广东
编辑一个全选繁转简把人家日文的汉字也给简化了…看得我犯尴尬癌😅北大出版社真的不干人事儿,白瞎了这么好的书。
0 有用 只爱爬山的林克 2023-12-31 12:03:14 北京
论文质量太高了!这才能称之为论文吧!从一个小问题切入,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后竟扩展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叹为观止。还能让我这个门外汉读得津津有味。我想学术思维大概也是一种天赋。
1 有用 风行水上 2020-08-16 23:28:20
我想读这本书 2013-08-21 标注“想读”了很久,一直以为石教授的书体大思精,不是很好读的。可是认真读了前言和论述文征明领衔的“吴门画派“三章(PS:这也是我很喜欢的),发现很对胃口。 每一章都是一篇独立的论文,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中国绘画通史,令人叹服。石教授的方法,是将“风格形式分析“放置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不仅有对画作的细致解读,更有对当时经济社会,人情物事的叙述和还原,其中不乏猜想假... 我想读这本书 2013-08-21 标注“想读”了很久,一直以为石教授的书体大思精,不是很好读的。可是认真读了前言和论述文征明领衔的“吴门画派“三章(PS:这也是我很喜欢的),发现很对胃口。 每一章都是一篇独立的论文,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中国绘画通史,令人叹服。石教授的方法,是将“风格形式分析“放置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不仅有对画作的细致解读,更有对当时经济社会,人情物事的叙述和还原,其中不乏猜想假设,但是合情合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