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马克思·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这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作者简介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8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颠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今人编有《舍勒全集》,美国芝加哥大学设有舍勒研究所,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
没太读懂,有需要再读
早期心理学
补标
平等是把大多数人拉向低限,价值不过是主观想象,将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以至于很多美好的字眼背后,动机都是我们的怨恨。
现代性问题可以简括为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前者是根源。人心秩序即“性情气质”(Ethos),相当于伦理意识,舍勒将它描述为一种体验结构,是一个实质的价值偏爱系统,是世界的价值等级秩序的基石。在舍勒看来,现代性伦理源于“怨恨”伦理,现代人的工商德性的心性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心性气质,生命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高低秩序发生了结构性颠转。在现代人身上,“羞感”锐减“怨恨”倍增。《论害羞与羞感》... 现代性问题可以简括为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前者是根源。人心秩序即“性情气质”(Ethos),相当于伦理意识,舍勒将它描述为一种体验结构,是一个实质的价值偏爱系统,是世界的价值等级秩序的基石。在舍勒看来,现代性伦理源于“怨恨”伦理,现代人的工商德性的心性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心性气质,生命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高低秩序发生了结构性颠转。在现代人身上,“羞感”锐减“怨恨”倍增。《论害羞与羞感》与《道德建构中的怨恨》共同构成了情感现象学的两个基本着眼点:“性情气质”的公理法则的现象学探究和历史中具体的“性情气质”的批判考察。此外,在舍勒看来,康德伦理学主张的良知决断的个人自主和责任自负,更应该为“伦理相对主义”负责,形式正义的实证法律制度反倒是康德伦理学的延伸。 (展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5篇
> 9人在读
> 14人读过
> 64人想读
订阅关于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宇宙 2023-09-24 10:25:17 广东
没太读懂,有需要再读
0 有用 Vernalio 2023-08-28 10:27:16 吉林
早期心理学
0 有用 若泽·恩里克斯 2024-11-08 01:01:14 上海
补标
0 有用 冷月花魂 2020-07-12 15:31:34
平等是把大多数人拉向低限,价值不过是主观想象,将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以至于很多美好的字眼背后,动机都是我们的怨恨。
0 有用 艾多斯 2020-07-11 10:35:46
现代性问题可以简括为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前者是根源。人心秩序即“性情气质”(Ethos),相当于伦理意识,舍勒将它描述为一种体验结构,是一个实质的价值偏爱系统,是世界的价值等级秩序的基石。在舍勒看来,现代性伦理源于“怨恨”伦理,现代人的工商德性的心性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心性气质,生命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高低秩序发生了结构性颠转。在现代人身上,“羞感”锐减“怨恨”倍增。《论害羞与羞感》... 现代性问题可以简括为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前者是根源。人心秩序即“性情气质”(Ethos),相当于伦理意识,舍勒将它描述为一种体验结构,是一个实质的价值偏爱系统,是世界的价值等级秩序的基石。在舍勒看来,现代性伦理源于“怨恨”伦理,现代人的工商德性的心性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心性气质,生命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高低秩序发生了结构性颠转。在现代人身上,“羞感”锐减“怨恨”倍增。《论害羞与羞感》与《道德建构中的怨恨》共同构成了情感现象学的两个基本着眼点:“性情气质”的公理法则的现象学探究和历史中具体的“性情气质”的批判考察。此外,在舍勒看来,康德伦理学主张的良知决断的个人自主和责任自负,更应该为“伦理相对主义”负责,形式正义的实证法律制度反倒是康德伦理学的延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