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不少现代知识人,论及当代农民生活,常指责其物欲横流、政治保守、自我中心、信仰坍塌、只在乎当下……这固有其深刻之处,但只讲这一面,是偏见。事实上,当代农民同时兼具两副完全相反的面孔:为利而“拼命”,但亦不愿被“人欲即天理”的现代经济学“巫术”吞没;试图糅合利益算计与温情脉脉,而常陷入尴尬或犬儒;虚无与超越相悖,却能共生。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及信仰隐含了诸多悖论,但悖论也为人们以犬儒或包容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好好过下去,提供了基本理由。对他们,国治、天下平,才有家齐和身修,最后方得心正。此可谓,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希望的时候,希望才真正赐予了我们!
全书抓住的,无不是深深扎根田野“要命”的问题,同时又直入中国文化的内在机理。这体现了许多中国人类学家突破固有民族志描述模式,进行大理论思考的野心,和迈向人类学田野研究高境界的努力,对后学者应有重...
不少现代知识人,论及当代农民生活,常指责其物欲横流、政治保守、自我中心、信仰坍塌、只在乎当下……这固有其深刻之处,但只讲这一面,是偏见。事实上,当代农民同时兼具两副完全相反的面孔:为利而“拼命”,但亦不愿被“人欲即天理”的现代经济学“巫术”吞没;试图糅合利益算计与温情脉脉,而常陷入尴尬或犬儒;虚无与超越相悖,却能共生。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及信仰隐含了诸多悖论,但悖论也为人们以犬儒或包容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好好过下去,提供了基本理由。对他们,国治、天下平,才有家齐和身修,最后方得心正。此可谓,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希望的时候,希望才真正赐予了我们!
全书抓住的,无不是深深扎根田野“要命”的问题,同时又直入中国文化的内在机理。这体现了许多中国人类学家突破固有民族志描述模式,进行大理论思考的野心,和迈向人类学田野研究高境界的努力,对后学者应有重要示范意义。作者九年磨成此书,痴信“究天人之际”的文字能让汉语读者心有戚戚焉,受过中等以上教育者皆可通阅。
双面人的创作者
· · · · · ·
-
谭同学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谭同学
湖南郴州永兴人,教授,人类学系副主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著作有《楚镇的站所》《桥村有道》及论文《再论作为方法的华南》《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Paths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Rural Greying、Betw een For mal Bureaucracy and Moral Networks等。 主要围绕乡村社会从事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政治与法律人类学研究。
目录 · · · · · ·
亲属关系图
前 言
第一部分 文本
第一章 理学古村
一 旧村
二 新居
三 镇官
四 村干
五 族老
六 群众
第二章 集权干部
一 出头
二 回村
三 当权
四 困顿
五 残年
六 盖棺
第三章 农民老板
一 参政
二 脱贫
三 致富
四 享乐
五 安家
六 真我
第四章 知识分子
一 当家
二 黑参
三 温饱
四 宗亲
五 村务
六 身心
第五章 威权官员
一 村企
二 城建
三 掘地
四 政商
五 站队
六 官运
第六章 普通农民
一 自由
二 挣扎
三 公平
四 三教
五 一神
六 性命
第七章 年轻后生
一 投资
二 打工
三 晃悠
四 守土
五 育人
六 命脉
第二部分 阅读
第八章 农工经济
一 小农
二 半农
三 半工
四 发展
五 消费
六 市场
第九章 善恶政治
一 乡政
二 村政
三 自治
四 官治
五 派系
六 做主
第十章 社会分合
一 乡土
二 家庭
三 自我
四 亲属
五 分层
六 结合
第十一章 信仰有无
一 人伦
二 祖先
三 神明
四 基督
五 命义
六 超越
第三部分 反思
第十二章 生活哲学
一 人生
二 圣人
三 罪人
四 俗人
五 病人
六 农人
第十三章 天人之际
一 物理
二 治理
三 群理
四 心理
五 道理
六 命理
第十四章 古今之变
一 双面
二 圣俗
三 受困
四 治国
五 齐家
六 立命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半农半工”的小农在“消费注意经济”的刺激下,不能不说也有突破道德和制度限制的地方。如“拼命”地榨取土地资源,过度使用违禁农药等,无一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满足“消费”的需要。但悖论在于,当小农纷纷提高生产效率时,实际上的效果却是“同根相煎”。在大市场条件下,收益并不自然与效率成正比。这个过程实际上变成了“拼命”地对“命根子”进行破坏。而且,对这样的格局,单家独户的小农并没有足够力量做出改变,只好趋向于“一条路走到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0页 -
在农村经济中,“消费注意经济”替代“消遣经济”,欲望不断膨胀的“需要”替代自然“欲望”,不仅为小农的人生埋下了各种悖论心态的“祸根”,也深深渗透到了基层组织的行为逻辑当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双面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双面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桥村有道 8.3
-
- 无相支配 8.4
-
- 金钱的傲慢与社会的偏见 7.7
-
- 小村故事 8.5
-
- 主体、想象与表达 7.5
-
- 民俗学概念与方法 7.3
-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9.4
-
-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8.8
双面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我们活着失了脉,醒着丢了魂

《双面人》书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深刻剖析
> 更多书评 9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乡土中国与基层社会 (金声)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高评分kindle电子书 (人闲桂花落)
-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①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9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双面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黄克思 2019-10-24 02:25:00
第一部分太好了。作者说喜欢《史记》,是真的。
6 有用 NADPH 2018-04-20 10:58:19
列传式的民族志有新意,调查也很有意思,但是第三部分"生活哲学""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一些分析有些牵强,作者意欲经济、政治、宗教全方面分析方面,材料自然会显得单薄(所以用了大量的文献综述来弥补)。本书"悖论"一词多次出现,这也许就是双面人的本意。悖论的产生自然是因为乡村的转型。既然可以转型,自然农民在悖论中作出了选择,即使"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态度也是"不想!谁还会想... 列传式的民族志有新意,调查也很有意思,但是第三部分"生活哲学""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一些分析有些牵强,作者意欲经济、政治、宗教全方面分析方面,材料自然会显得单薄(所以用了大量的文献综述来弥补)。本书"悖论"一词多次出现,这也许就是双面人的本意。悖论的产生自然是因为乡村的转型。既然可以转型,自然农民在悖论中作出了选择,即使"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态度也是"不想!谁还会想回到那个时代呢?!"在公平和自由之间作出了抉择,然而毕竟只是一种无可奈何。到了新一代的农民,已经"被抉择",所以自然变得颓废犬儒。 (展开)
0 有用 张小脆 2021-12-13 13:10:11
从文本,到阅读,到反思。文本和阅读部分随处可见熟悉的人生轨迹,像极村里的谁谁谁。重要的是反思部分,可以反复深读。从经济,政治,社会,信仰这几大方面展开调研,基于这几方面的两面性,农民的心态上也有两面性。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带来心理影响可无法预估。促使农民在转型中,方方面面都处于矛盾中。消费经济的冲击是猛烈的,并不是缓慢的。让依赖土地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半工半农,让传统的农民直接跃进现代化,... 从文本,到阅读,到反思。文本和阅读部分随处可见熟悉的人生轨迹,像极村里的谁谁谁。重要的是反思部分,可以反复深读。从经济,政治,社会,信仰这几大方面展开调研,基于这几方面的两面性,农民的心态上也有两面性。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带来心理影响可无法预估。促使农民在转型中,方方面面都处于矛盾中。消费经济的冲击是猛烈的,并不是缓慢的。让依赖土地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半工半农,让传统的农民直接跃进现代化,这过程衔接过程中直接忽略农民心理预期,最终只能祈求上天保佑,信命等犬儒心态说服自己。其实对于农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失去对土地话语权,在边缘上徘徊,看不到希望。未来在何方?生活在何处?改革之路还在持续,如何妥善处理农民在转型中的心态问题才是国家稳定的关键。 (展开)
9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7-02-13 12:01:53
立足于地处华南的程村的众多村民的人生史分析,为读者展现了建国后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跨度里,程村村民在人生观、情欲观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历程。作者的分析,既基于与国内外相关主题的各类研究成果进行对话,又在章节结构上,吸取了《史记》等中国传统典籍的智慧和做法。无论是文献的阅读量,研究分析的深度与广度,还是其向太史公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情怀,都让人感佩不已。
1 有用 若你遇见她 2019-09-06 22:46:44
前两天刚听完谭老师的课,相当相当精彩!一口气读完书感觉更是厉害,田野笔记的详实有趣,理论分析的也很全面,反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思考,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希望的时候,希望才真正赐予了我们。所聚焦的最核心问题“乡村生活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和冲突”,保持经验说理的开放性,坚信应有一部分研究,既要有专业化水平的思考,又要有普通人可理解的表述。为利而“拼命”,但亦不愿被“人欲即天理”的现代经济学“... 前两天刚听完谭老师的课,相当相当精彩!一口气读完书感觉更是厉害,田野笔记的详实有趣,理论分析的也很全面,反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思考,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希望的时候,希望才真正赐予了我们。所聚焦的最核心问题“乡村生活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和冲突”,保持经验说理的开放性,坚信应有一部分研究,既要有专业化水平的思考,又要有普通人可理解的表述。为利而“拼命”,但亦不愿被“人欲即天理”的现代经济学“武术”所吞没;试图糅合利益算计与温情脉脉,而常常陷入尴尬或犬儒;虚无与超越相悖,却能共生。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及信仰隐含了诸多悖论,但悖论也为人们以犬儒或包容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好好过下去,提供了基本理由,保命底线与四五斗、半工和半农、不够食不能弃、吃肉和骂娘、增长和消费、集权与民主,截然相反的共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