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西英格兰大学外貌研究中心的教授尼古拉·拉姆齐和黛安特·哈考特基于多年的研究,发现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外貌产生忧虑,甚至为此痛苦。这些人包括相貌普通的正常人,以及有生理缺陷的人群,他们都因为外貌产生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长期陷在这种困扰中。 《外貌心理学》对外貌心理学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深度总结,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作者阐述了普通人产生的与外表相关的担忧和苦恼,以及那些先天有缺陷或后天因各种原因导致外貌缺陷的人(如唇裂、瘢痕和痤疮等)的痛苦。作者指出,目前研究者在方法论上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需要通过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帮助大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克服因外貌带来的心理障碍。 这本书能够为相关专业人士以及所有重视外貌的人提供深度的理论基础,并给予其启迪。
(英)尼古拉·拉姆齐,西英格兰大学CAR中心(外貌研究中心)主任,外貌与健康心理专业教授。
(英)黛安娜·哈考特,西英兰大学CAR中心(外貌研究中心)高级讲师。
好像一个论文的说明书。。。缺乏可读性啊。。想要了解一个大概的可以直接看每一章的最后总结就够了~
今年的最后一本。 有点像论文,但又没什么很主要的论点,和心理学的关联也不太多,引用的文献也有点年头…
太学术了,太论文了。
外貌引起的不良效果,轻则不适应,健康出现问题,重则焦虑、抑郁。 个人外貌认知,一方面来自自我认知即自我结构,这从童年开始,小时候就接受了“芭比娃娃”等玩偶作为“美”标准,长大成人后受媒体宣传影响,认为模特才是“美”,另一来自他人评价即社会结构,他人被“美”吸引,围绕着没,而对“不美”、“缺憾”无所适从、排斥、厌恶。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他人评价其衡量标准都是社会赋予、媒体渲染。 自我程度较深的人受... 外貌引起的不良效果,轻则不适应,健康出现问题,重则焦虑、抑郁。 个人外貌认知,一方面来自自我认知即自我结构,这从童年开始,小时候就接受了“芭比娃娃”等玩偶作为“美”标准,长大成人后受媒体宣传影响,认为模特才是“美”,另一来自他人评价即社会结构,他人被“美”吸引,围绕着没,而对“不美”、“缺憾”无所适从、排斥、厌恶。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他人评价其衡量标准都是社会赋予、媒体渲染。 自我程度较深的人受外貌影响比自我程度较浅的要少一些。而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会减低对外貌的焦虑。 解决外貌引起的问题,与其通过减肥、整形改变自身符合大众要求导致加剧外貌所谓重要性,不如改变大众观念,让人知道人是不同的,不能让所有人都达到一个标准。 让人勇敢说出,“我不达标,但那又怎样?” (展开)
炒冷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3篇
> 30人在读
> 81人读过
> 238人想读
订阅关于外貌心理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丹尼尔先生 2022-04-18 17:56:04
好像一个论文的说明书。。。缺乏可读性啊。。想要了解一个大概的可以直接看每一章的最后总结就够了~
0 有用 Lady Gigi 2020-12-31 19:06:38
今年的最后一本。 有点像论文,但又没什么很主要的论点,和心理学的关联也不太多,引用的文献也有点年头…
0 有用 momo 2021-12-14 13:50:54
太学术了,太论文了。
0 有用 默 2020-08-27 14:35:26
外貌引起的不良效果,轻则不适应,健康出现问题,重则焦虑、抑郁。 个人外貌认知,一方面来自自我认知即自我结构,这从童年开始,小时候就接受了“芭比娃娃”等玩偶作为“美”标准,长大成人后受媒体宣传影响,认为模特才是“美”,另一来自他人评价即社会结构,他人被“美”吸引,围绕着没,而对“不美”、“缺憾”无所适从、排斥、厌恶。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他人评价其衡量标准都是社会赋予、媒体渲染。 自我程度较深的人受... 外貌引起的不良效果,轻则不适应,健康出现问题,重则焦虑、抑郁。 个人外貌认知,一方面来自自我认知即自我结构,这从童年开始,小时候就接受了“芭比娃娃”等玩偶作为“美”标准,长大成人后受媒体宣传影响,认为模特才是“美”,另一来自他人评价即社会结构,他人被“美”吸引,围绕着没,而对“不美”、“缺憾”无所适从、排斥、厌恶。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他人评价其衡量标准都是社会赋予、媒体渲染。 自我程度较深的人受外貌影响比自我程度较浅的要少一些。而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会减低对外貌的焦虑。 解决外貌引起的问题,与其通过减肥、整形改变自身符合大众要求导致加剧外貌所谓重要性,不如改变大众观念,让人知道人是不同的,不能让所有人都达到一个标准。 让人勇敢说出,“我不达标,但那又怎样?” (展开)
0 有用 long 2020-11-28 23:14:23
炒冷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