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田菱(Wendy Swartz),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著有《阅读陶渊明:历史接受范式的变迁(427~1900)》[Reading Tao Yuanming: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427‒1900),2008];主编《早期中古中国:文献导读》(Early Medieval China:A Sourcebook,2014)与《中古中国的记忆:文本、礼仪和社群》(Memory in Medieval China:Text,Ritual,and Community,2018);译有《嵇康诗》(The Poetry of Xi Kang,2017);论文见于《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美国东方学会学报》《中国文学:随笔、论文和评论》《早期中古中国》等学术刊物。
[美]田菱(Wendy Swartz),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著有《阅读陶渊明:历史接受范式的变迁(427~1900)》[Reading Tao Yuanming: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427‒1900),2008];主编《早期中古中国:文献导读》(Early Medieval China:A Sourcebook,2014)与《中古中国的记忆:文本、礼仪和社群》(Memory in Medieval China:Text,Ritual,and Community,2018);译有《嵇康诗》(The Poetry of Xi Kang,2017);论文见于《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美国东方学会学报》《中国文学:随笔、论文和评论》《早期中古中国》等学术刊物。
Not only is reading a necessary part of a writers education, but it figures here as an immediate precursor to the act of writing: the reader exchanges a book for a brush in the genesis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writer has accumulated knowledge of both the moral virtue and literary craft of past exemplars, and must express his response, which brings about a passage from darkness(xuan 玄 )to manifestation(xuan 宣), or the recesses of the mind to the light of the paper(or silk). (查看原文)
Reading and writing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demanded a cultural competence underwritten by a mastery of certain texts and traditions and a familiarity with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The use and recycling of cultural resources through quotation, allusion, or other forms of rewriting not only demonstrated cultural literacy and reaffirmed the cultural memory of a group but also supplied more cultural capital for future appropriation. (查看原文)
3 有用 宝木笑 2024-06-18 10:43:49 山东
这更像是一次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让我们受益的是西方诗学对照下,六朝诗歌和背后的文化得以更好地被理解。那是一个诗性文化繁盛的时代,文学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如果一定要给本书提出建议,其实更深刻的“互文性”,正在于六朝诗性文化在文学和现实中的高度融合。先秦两汉“诗言志”,而六朝“吟咏性情”,是“情”与“性”的结合,而“性情”正是六朝最吸引我们的精神图腾。在西方诗学看来,这是个类似《瓦尔登湖》的可... 这更像是一次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让我们受益的是西方诗学对照下,六朝诗歌和背后的文化得以更好地被理解。那是一个诗性文化繁盛的时代,文学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如果一定要给本书提出建议,其实更深刻的“互文性”,正在于六朝诗性文化在文学和现实中的高度融合。先秦两汉“诗言志”,而六朝“吟咏性情”,是“情”与“性”的结合,而“性情”正是六朝最吸引我们的精神图腾。在西方诗学看来,这是个类似《瓦尔登湖》的可爱课题,所以陶渊明在英语世界广受欢迎。然而,《何以成诗》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告诉读者真实的六朝文化远超于此。那是活着唱“悼词”,暂住要“种竹”,行路会“恸哭”,择婿看“坦腹”的时代,阮籍咏怀,陆机拟古,潘岳悼亡,左思咏史,陶潜田园,二谢山水,何以成诗?至情至性。 (展开)
4 有用 校书郎公子熙 2023-12-26 20:52:37 河北
本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为例,深入探讨了诗歌创作与哲学典籍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兰亭诗人,这些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都在作品中融入《三玄》、佛、儒等哲学思想。作者在大量的文化典籍中畅游,将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在辨析玄言诗之间存在着改写、注释、引用、用典等手法外,也深刻揭示了这种关系出现的原因:门阀贵族的盛衰魏晋“清谈”风尚的起落影响着玄言诗的发展与衰退。综合来看,本... 本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为例,深入探讨了诗歌创作与哲学典籍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兰亭诗人,这些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都在作品中融入《三玄》、佛、儒等哲学思想。作者在大量的文化典籍中畅游,将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在辨析玄言诗之间存在着改写、注释、引用、用典等手法外,也深刻揭示了这种关系出现的原因:门阀贵族的盛衰魏晋“清谈”风尚的起落影响着玄言诗的发展与衰退。综合来看,本书较为易读,没有太多诘屈聱牙的理论,收录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赋。尤其是中英双语阅读诗句,更增添了一番趣味。 (展开)
0 有用 赤羽 2024-06-24 19:30:46 北京
一共6章,独立却系统。田菱以嵇康的诗歌对引文与典故的运用出发,得出嵇康以一种“拼装”的方式,在写作中全面运用一系列来源广泛且异质多样的资源,从而发展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诗歌语言。接着,作者探讨了孙绰的诗歌与《论语》《周易》等儒家典籍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如何通过对这些典籍的引用和改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之后田菱分析了兰亭诗人的诗歌与《庄子》《老子》等道家典籍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诗歌中体... 一共6章,独立却系统。田菱以嵇康的诗歌对引文与典故的运用出发,得出嵇康以一种“拼装”的方式,在写作中全面运用一系列来源广泛且异质多样的资源,从而发展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诗歌语言。接着,作者探讨了孙绰的诗歌与《论语》《周易》等儒家典籍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如何通过对这些典籍的引用和改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之后田菱分析了兰亭诗人的诗歌与《庄子》《老子》等道家典籍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诗歌中体现道家的思想和观念。最精彩的一篇,也就是第五章中,田菱探讨了陶渊明的隐逸诗歌与《庄子》《论语》等典籍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如何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最后,田菱分析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与《易经》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如何在诗歌中运用《易经》的卦象和爻辞,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理解。 (展开)
0 有用 落阡 2025-02-26 02:21:52 西班牙
陶渊明和谢灵运两篇的观点觉得最独到。
0 有用 朝徹见独 2024-07-30 12:28:18 广东
写作本身是对另一种写作的阅读,正是文本的可解读性和可重述性,构成了一个文本传统的根基。田晓菲《尘几录》更关注手抄本文化影响下读者对陶渊明的塑造,而田菱提到“互文性”则兼顾读者和作者,强调后者对文化资源的挪用。把文学比喻成储藏库,掌握文本从而传承文本,保存记忆。第四章,兰亭之游与谈玄之诗,在群体环境中模仿他人作品这一现象会造成群体内部的表演和竞争。第六章,把谢灵运“玄言尾巴”理解为对《周易》言象意结... 写作本身是对另一种写作的阅读,正是文本的可解读性和可重述性,构成了一个文本传统的根基。田晓菲《尘几录》更关注手抄本文化影响下读者对陶渊明的塑造,而田菱提到“互文性”则兼顾读者和作者,强调后者对文化资源的挪用。把文学比喻成储藏库,掌握文本从而传承文本,保存记忆。第四章,兰亭之游与谈玄之诗,在群体环境中模仿他人作品这一现象会造成群体内部的表演和竞争。第六章,把谢灵运“玄言尾巴”理解为对《周易》言象意结构的某种模仿,并且符合从身体旅行过渡到精神发现这一顺序,是一种“体验”的证明。诗歌中运用《周易》的方法大略可分三种:1.化用语言2.化用卦象(卦本身的形象和卦整体的主题)3.作为诗歌结构的转折(这一点需要作家有强烈的谋篇意识,容易成为个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