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日本镜中行》是一次长达15年的研究的结果。艾伦·麦克法兰进入“镜中日本”之前,恰如漫游镜中世界的爱丽丝一样,也曾满怀西方人的预设,不料它们一一遭到了日本文化和习俗的挑战,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定见,屡次深入日本,重新估量这片奇异的国土。
在这部富于洞见、惊奇连连、幽默风趣的著作中,麦克法兰解索了日本的各种谜题,包括天皇、宗教、礼仪、教育、种族、战争、艺术、家庭、民族性格,乃至饮食、性、犯罪,等等,不仅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本,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
麦克法兰步履轻快地穿梭于古今之间,以学者的透视性目光洞察了日本的本质:一支又一支外来水系源源汇入一条奔腾长河,而它的底蕴永远是“变化的同一”一个自有其完美逻辑的整体。
日本镜中行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艾伦•麦克法兰 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院士、欧洲学术院院士。著述凡18种,包括《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玻璃的世界》、《给莉莉的信》(以上三种均有中译本)、《都铎和斯图亚特时代英格兰的巫术》、《重构历史共同体》、《17世纪牧师拉尔夫•乔斯林的家庭生活》、《资本主义文化》和《现代世界的形成》等。
目录 · · · · · ·
序:结伴而行
1 走进镜中日本
2 文化震撼
3 财富
4 日本人
5 权力
6 思想观念
7 信仰
8 走出镜中日本
日本主要历史时代
本书频繁征引的几位早期访日西方人
网站、参考书目及推荐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1 走进镜中日本
2 文化震撼
3 财富
4 日本人
5 权力
6 思想观念
7 信仰
8 走出镜中日本
日本主要历史时代
本书频繁征引的几位早期访日西方人
网站、参考书目及推荐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到了江户末期,日本人已经变得如此世俗,当他们发现西方人可能真的信仰基督教时,不免又惊讶又尴尬。以他们的眼光看来,做一个基督教徒,不外乎愚行和迷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聪明而又文明的西方人要把基督教立为自己的宗教——其中必有什么奥秘,而他们的推测是西方领导人大概是把基督教设计出来,充当控制老百姓的一种工具把,领导人自己只不过是假装相信而已。 未来领袖们出访归来,开始起草《明治宪法》,三思之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日本也需要一个功能相当于宗教的东西,以保国家的稳定,否则日本将会四分五裂。他们决定,神道教的“家族忠诚”最符合目的,不过应当通过天皇崇拜来强化天皇的角色,以此作为基督教功能的替代品。结果,如一位学者朋友为我们意译的那样,《明治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日本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教育敕语》变成了基督教主祷文的等价物,全体学生必须熟记在心。每一所小学都建起了一座小礼拜堂,用来供奉天皇肖像和宣读《教育敕语》。大家必须对天皇肖像鞠躬,弯腰不够深者会被视为亵渎。 日本知识分子从此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们根本不相信什么天皇家族——谁都知道他是虚弱的、脆弱的、几无凝聚力的,他们也不相信天皇家族的起源神话,但是他们不得不假装相信。大概他们觉得,尽管天皇神话很傻,却未必傻得过基督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8页
喜欢读"日本镜中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日本镜中行"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本镜中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周鸣之:日式文化“怪”在何处?
原载《广州日报》2010年7月3日博阅版 gzdaily.dayoo.com/html/2010-07/03/content_1014794.htm 英国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试图拆解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日本 □ 周鸣之 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在日本电影大师 小津安二郎离世二十年后来到东京,寻访小津影像中那个谦恭、温情、略...
(展开)

杨健:在动物脊背上安营扎寨的文明
《日本镜中行》 (英)麦克法兰 著 管可秾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4月版 来源:《晶报》2010年5月1日 jb.sznews.com/html/2010-05/01/content_1060648.htm 麦克法兰主要研究欧州 和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在英格兰生活了四十年之久,在尼泊尔住过十八个月,五度访问在那...
(展开)
> 更多书评 28篇
论坛 · · · · · ·
没那么难懂 | 来自无知是福 | 2021-07-25 09:08:02 | |
不一样的视野 | 来自cecilia | 2010-06-22 10:54:35 | |
15年,沉淀后的思索 | 来自芊芊 | 2010-06-01 11:07:24 | |
走进魔镜,并非迷失东京 | 来自芊芊 | 2010-06-01 11:05:58 | |
当当网在线读书频道推荐 | 来自芊芊 | 2010-05-18 10:40:33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rofile Books (2009)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Profile Books (2007)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南方周末》阅读书单2010 (glassheart)
- 識日 (美丽新世界)
- 重点研究之日本文化 (月亮)
- 日本文化 (云鬼)
- 日本文学 (海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日本镜中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糖柯莉安 2010-04-28 03:10:12
如果说菊与刀是以阴暗不留情剖析出名,这本花费了十五年的著作就是专业人类学家充满了爱和敬意的业余水平作。建议与茂吕美耶日本图文介绍系列一同读,观照辉映,相得益彰。
0 有用 sogdiana 2012-08-29 09:23:46
在罗兰·巴特眼里,日本始终是一面光亮耀眼却无法进入的镜子,是一种符号,它提供的只是一种写作的而非现实的情境。
2 有用 阿梦 2013-03-11 16:52:31
如果说一个国家看另一个国家好像照镜子,那中国看日本看到的更多的是两国的相同点,而欧美看日本看到的更多的是两国的不同点。有些国人自以为了解日本人,好似日本昔时效仿过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就一辈子是学我们的小弟弟。至于欧亚文化巨大的鸿沟产生的理解误区、盲区,影响了欧美对日本全面与精神层面的理解,但是去情绪化、数据化的对比、求同、求异,未尝不是一种客观的观察与分析。读来读去,渐渐跑偏研究日本这一... 如果说一个国家看另一个国家好像照镜子,那中国看日本看到的更多的是两国的相同点,而欧美看日本看到的更多的是两国的不同点。有些国人自以为了解日本人,好似日本昔时效仿过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就一辈子是学我们的小弟弟。至于欧亚文化巨大的鸿沟产生的理解误区、盲区,影响了欧美对日本全面与精神层面的理解,但是去情绪化、数据化的对比、求同、求异,未尝不是一种客观的观察与分析。读来读去,渐渐跑偏研究日本这一重心,改去琢磨欧美是以何种角度解读日本的了。 (展开)
0 有用 四月五月君 2011-07-17 15:00:23
完全被自己忽略的神书
0 有用 Dr.Faustus 2011-04-15 08:28:01
比《菊与刀》更有深度的解读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