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 V. S. 奈保尔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A HOUSE FOR MR BISWAS
译者: 余珺珉
出版年: 2015-4
页数: 583
定价: 59.50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V.S.奈保尔作品
ISBN: 9787544275569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A HOUSE FOR MR BISWAS
译者: 余珺珉
出版年: 2015-4
页数: 583
定价: 59.50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V.S.奈保尔作品
ISBN: 9787544275569
内容简介 · · · · · ·
毕司沃斯先生童年时,父亲意外淹死,家里被迫卖掉唯一的房子,全家人各奔东西,他只能寄人篱下。他稀里糊涂地成了图尔斯家族的女婿,入赘进门时,随身衣物挂不满一颗钉子。一次又一次白眼和侮辱中,他只有一个梦想:有一栋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
从此他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房子的一生”,最后他终于住进了自己的房子,但是,这栋房子并不完全属于他……
--------------------------
入选兰登书屋、现代图书馆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入选《时代周刊》1923-2005年最佳英文小说
奈保尔写出了一部精彩恢弘的史诗巨著,在洞察力和悲剧力量上,本书堪与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比肩。——《新闻周刊》
一部罕见的杰作,既是奈保尔最为广泛阅读、最受欢迎的小说,同时,又是一部“小说家的小说”,一部模范之作。——著名文学评论家迈克尔•索普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创作者
· · · · · ·
-
V. S. 奈保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
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通先生与骑士伙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自由国度》、《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 · · · · ·
楔 子
第一部
第一章 牧歌
第二章 在去图尔斯家之前
第三章 图尔斯家族
第四章 捕猎村
第五章 绿谷
第六章 分离
第二部
第一章 “惊人场景”
第二章 新制度
第三章 矮山的冒险
第四章 寄身喧嚣
第五章 虚空
第六章 革命
第七章 房子
尾声
· · · · · · (收起)
第一部
第一章 牧歌
第二章 在去图尔斯家之前
第三章 图尔斯家族
第四章 捕猎村
第五章 绿谷
第六章 分离
第二部
第一章 “惊人场景”
第二章 新制度
第三章 矮山的冒险
第四章 寄身喧嚣
第五章 虚空
第六章 革命
第七章 房子
尾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总是会想起他惶恐的未来。这未来不是第二天或者是下个月,甚至不是明年,那些是他所能理解的时间范畴,因而就不会让他恐惧;她恐惧的未来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它是一种空虚,一种怅惘,就像在梦里一样,那未来超越了明天和下星期、明年,那是让他茫然的未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8页 -
毕司沃斯先生和莎玛一起来到玫瑰房间。苏诗拉接待了他们,立刻就退到外面去了。屋子里点着一盏带灯罩的微弱油灯。厚厚的陶砖墙上百叶窗紧闭着,遮挡着阳光,窗框中塞着布,防止风进入。屋里散发着氨水、月桂油、朗姆酒、白兰地、消毒剂,以及各种不同的退烧药的味道。图尔斯太太躺在一个带着红色苹果嵌花的白色帐幔里,几乎让人认不出来,她的头上缠着一条带子,太阳穴上贴着一块块软蜡烛,鼻孔里填塞着一些白色药物。 莎玛坐在一个黑暗角落里的椅子上,让黑暗遮蔽了自己。 床旁边镶着大理石的桌子上放满了各种瓶子、罐子和玻璃器皿。有装着药用按摩油的小蓝罐子,装着药用按摩油的小白罐子;高高的绿瓶子里盛着月桂油,矮小的四方形瓶子里装着滴眼液和滴鼻剂;一个圆形瓶子里装着朗姆酒,扁平的瓶子里装着白兰地,还有一个皇家风格的椭圆形蓝瓶子里装着嗅盐;一瓶斯罗恩擦剂和一小听虎牌香膏:一瓶带着粉红色沉淀物的混合药水,还有一瓶带黄褐色沉淀物的混合药水,就好像是隔夜沉淀的泥水一样。 毕司沃斯先生不想和图尔斯太太说印地语,但是他脱口而出的竟然是印地语。“你怎么样,妈?我昨天晚上不能来看你,因为太晚了,而我也不想打搅你。”他也没有想到要解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捕猎村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新经典文库:V.S.奈保尔作品(共36册),
这套丛书还有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模仿者》《幽暗国度》《通灵的按摩师》《信徒的国度》
等
。
喜欢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9 条 )

最受争议的诺奖得主:二十年来,我不曾再有勇气阅读这本书
《逃离》 穆罕·毕司沃斯 著 三十三岁,当他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时…… 三十三岁,毕司沃斯先生刚刚逃离妻子莎玛,逃离压抑冷漠的图尔斯家族。他对未来充满信心,确信过去只是种种虚假的堆叠,是一连串骗人的坏运气,随着他来到西班牙港开始在《特立尼达卫报》报社的记者生涯...
(展开)

寻求生命的皈依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其人其书
摘自《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姣娥 2001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将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瑞典文学院称“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以表彰他为推动世界文学繁...
(展开)

> 更多书评 3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Vintage (2001)8.4分 39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02)8.2分 375人读过
-
南海出版公司 (2019)8.6分 205人读过
-
每满100减50
-
译林出版社 (2013)8.9分 16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那些美好的封面哟,第二弹 (飞客流依)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36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碎叶吹又绿 2018-07-03 21:58:25
第4本奈保尔,作于1961。依然带有自身影子,特立尼达印度裔旧事,切入点小、主题深刻、内容庞博精彩、情感悲怆恢弘。奈保尔的故事有一种独特的质朴吸引力,书写现实,却又显得荒诞,在不正常之中寻找生存的合理性。就毕斯沃斯先生而言,度过了贫瘠又饱满的一生,雄心勃勃又无力,内心躁动,无可奈何,终其一生,追求归属自己的房子,房子在整个过程中不过是人生意义的表象,随着生命的终结,意义随之消亡。另一条主线是图尔斯... 第4本奈保尔,作于1961。依然带有自身影子,特立尼达印度裔旧事,切入点小、主题深刻、内容庞博精彩、情感悲怆恢弘。奈保尔的故事有一种独特的质朴吸引力,书写现实,却又显得荒诞,在不正常之中寻找生存的合理性。就毕斯沃斯先生而言,度过了贫瘠又饱满的一生,雄心勃勃又无力,内心躁动,无可奈何,终其一生,追求归属自己的房子,房子在整个过程中不过是人生意义的表象,随着生命的终结,意义随之消亡。另一条主线是图尔斯家族:毕斯沃斯先生妻子所属家族,在特立尼达站稳脚跟的印度大家庭,从兴旺走向分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也是印度裔在加勒比海的融入轨道。 (展开)
7 有用 Alain 2019-06-17 08:28:57
就像童年寄人篱下时那串散发着酸涩气味的香蕉上留下的被偷吃过后的惹眼而刺目的缺口,生活背后的残忍真相总是困扰着毕司沃斯先生,直到那个读到《巴黎圣母院》的夜晚,他才短暂地与黑暗打了个照面,后者便是那催逼着他不断地通过修建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寻回作为庇护的家园以便能从中逃离的深渊,那令他惊惧地蜷缩着想要对着空无呼喊的头顶高悬的乌云,“过去是虚假,是一连串骗人的坏运气”,那么毕司沃斯先生所谓的“真正的生活”... 就像童年寄人篱下时那串散发着酸涩气味的香蕉上留下的被偷吃过后的惹眼而刺目的缺口,生活背后的残忍真相总是困扰着毕司沃斯先生,直到那个读到《巴黎圣母院》的夜晚,他才短暂地与黑暗打了个照面,后者便是那催逼着他不断地通过修建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寻回作为庇护的家园以便能从中逃离的深渊,那令他惊惧地蜷缩着想要对着空无呼喊的头顶高悬的乌云,“过去是虚假,是一连串骗人的坏运气”,那么毕司沃斯先生所谓的“真正的生活”及其“特有的甜蜜”究竟在不在前方呢?即便他曾直面加缪所言的“这”,最后仍“只字未提自己的失望、郁闷,以及所有的不愉快”,他用文学的巧言令色将它们改写成关于“旅途,欢迎,食物,还有庇护所”的寓言,面对深渊,他选择了近乎狄俄尼索斯的道路:在表象的世界里狂欢。 (展开)
1 有用 宋城 2023-03-17 01:49:22 福建
奈保尔以父亲的形象塑造了毕斯沃斯,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甚至有些许糟糕,正如他晚年回忆往昔时所说他没有用太多的时间陪伴在儿女身边。幼年的时候活在梵学家所预言的阴影里,一种似真亦幻,叫人胆战心惊的预言在日后仿佛成了挥之不去又随时随地会应验的诅咒。成年之后被贫困和饥饿攫住,没有工作活在后巷冰冷的泥房里被塔拉安排莫名其妙的结了婚,他常常哀叹自己深陷牢笼之中,不能自已的生活好像他仅仅是展现在舞台前的提线木偶... 奈保尔以父亲的形象塑造了毕斯沃斯,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甚至有些许糟糕,正如他晚年回忆往昔时所说他没有用太多的时间陪伴在儿女身边。幼年的时候活在梵学家所预言的阴影里,一种似真亦幻,叫人胆战心惊的预言在日后仿佛成了挥之不去又随时随地会应验的诅咒。成年之后被贫困和饥饿攫住,没有工作活在后巷冰冷的泥房里被塔拉安排莫名其妙的结了婚,他常常哀叹自己深陷牢笼之中,不能自已的生活好像他仅仅是展现在舞台前的提线木偶,他愤愤不平,一腔怨愤,只能逞口舌之快又无所作为。仅仅到壮年之后也许是糟糕的环境得到些许的改善也许是深重的苦难磨平了他的棱角他渐渐的能够收敛住内心的狂躁适时的流露出温和与柔情的一面,保留着身为四个孩子父亲还有的温度和责任。奈保尔塑造了一个并不讨喜,未加粉饰才得以呈现出如此真实如此贴合现实生活的父亲。 (展开)
18 有用 光影如画 2016-06-21 23:56:45
前半部分马尔克斯魔幻主义风格明显,整个小说贯穿卡夫卡式人物关系。前半部分令擅长白描手法的作者无以为继,因为卡夫卡小说力透纸背般描述的精神层面的荒凉与虚无,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后半部分回归家族变迁史,重新回到了作者擅长的写作方式。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带有强烈的马尔克斯式个人命运带动历史变迁缩影的史诗风格,包括结尾画龙点睛的写法均是如此。作者力图突破自己流水线风格的作品,带来了宏大的构思和意图,也有足... 前半部分马尔克斯魔幻主义风格明显,整个小说贯穿卡夫卡式人物关系。前半部分令擅长白描手法的作者无以为继,因为卡夫卡小说力透纸背般描述的精神层面的荒凉与虚无,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后半部分回归家族变迁史,重新回到了作者擅长的写作方式。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带有强烈的马尔克斯式个人命运带动历史变迁缩影的史诗风格,包括结尾画龙点睛的写法均是如此。作者力图突破自己流水线风格的作品,带来了宏大的构思和意图,也有足够的新意,只是在格局和人物精神层面的塑造上略显不足。“匠气”指的就是临摹技巧到达一定高度难有突破,大师的作品往往由小处入手,深及灵魂。 (展开)
0 有用 rivert 2018-03-19 21:24:46
世界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一群愚不可及的穷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狗屁倒灶的破事,我读得特别艰难。40%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