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光启书局
原作名: Croire aux fauves
译者: 袁筱一
出版年: 2024-4
页数: 188
定价: 65
装帧: 精装
丛书: 差异与共生
ISBN: 9787545220032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法国新锐人类学家娜斯塔西娅·马丁的成名作,出版后即在法国引起轰动,连获索梅尔奖、生命之光奖、皮埃尔·马克·奥兰奖等多项殊荣,被翻译成德、西、葡、俄、意、荷等各国文字,通行近三十个版本,还被改编成不同版本的舞台剧在美国、巴西、法国等地上演,撼动全球读者与观众 。
☆著名翻译家袁筱一倾情翻译并撰写译后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重走》作者杨潇、文化人类学者袁长庚等诚挚推荐。
☆一场人与熊的相互启蒙,一次艰苦卓绝的内向探索。我们仿佛与作者共同经历了这段重创后的重建之路,感受到我们所处的日常世界中看不见的暴力与野蛮,也发现原来还有其他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内容简介:
年轻的法国人类学者娜斯塔西娅·马丁长期和北极圈内的原住民共同生活。2015年秋天,她在翻越堪察加火山的途中遭遇了一头熊,被咬去了半边颌骨。她奇迹般幸存了下来,而她生命中的危机才真...
编辑推荐:
☆法国新锐人类学家娜斯塔西娅·马丁的成名作,出版后即在法国引起轰动,连获索梅尔奖、生命之光奖、皮埃尔·马克·奥兰奖等多项殊荣,被翻译成德、西、葡、俄、意、荷等各国文字,通行近三十个版本,还被改编成不同版本的舞台剧在美国、巴西、法国等地上演,撼动全球读者与观众 。
☆著名翻译家袁筱一倾情翻译并撰写译后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重走》作者杨潇、文化人类学者袁长庚等诚挚推荐。
☆一场人与熊的相互启蒙,一次艰苦卓绝的内向探索。我们仿佛与作者共同经历了这段重创后的重建之路,感受到我们所处的日常世界中看不见的暴力与野蛮,也发现原来还有其他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内容简介:
年轻的法国人类学者娜斯塔西娅·马丁长期和北极圈内的原住民共同生活。2015年秋天,她在翻越堪察加火山的途中遭遇了一头熊,被咬去了半边颌骨。她奇迹般幸存了下来,而她生命中的危机才真正开始:辗转俄法多家医院,被绑在床上,切开气管,脸上植入金属板,反复经历手术、插管、感染,遭受秘密警察的盘问和猎奇者的围观……这一切几乎将她摧毁。
破碎中的娜斯塔西娅回想起,堪察加的埃文人中有一个词叫“米耶德卡”(“半人半熊”),在这场相遇之前,她也曾被当地人称为“玛杜卡”(“女-熊”)。为了重新理解这一事件,她在零下40摄氏度的气候中穿越800公里的森林,重返埃文人的部落,和他们共同生活。在这段日子里她重建自我,也探索与世界相处的其他方式,直到再次出发……
评价推荐:
我们仿佛与娜斯塔西娅共同经历了创痛、恐惧、绝望,直到走出漫长黑暗的隧道,豁然开朗。也让我们发现看似“正常”的社会生活里的“异常”、“文明”世界里的“野蛮”。
——张新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这是一部从死亡边缘重生的回忆录,也是一次对自我与他者、对文明与自然的再认识。
——杨潇 作家、记者
法国人类学家娜斯塔西娅在勘察加半岛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被熊袭击。独闯异乡的智识之旅因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力量的碰撞而变成惨烈的意外事故。遇袭事件之后,人类学家沉重的肉身被迫在人类世界的医疗景观内部漂流。与角落里会窜出恐怖强力的自然相比,文明内部幽暗的脆弱和荒诞似乎更让人难过,也正是在疗愈的过程当中,娜斯塔西娅确认了野兽的启示:对于游走在边缘地带的人类学者而言,肉身上的创痛提醒她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另外一种逻辑。本书不是拟人化地把野兽纳入人类社会的伦理系统,而是以身体和生命的脆弱性为代价,对世界的开放性保持存在论意义上的忠诚。
——袁长庚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马丁始终令自己的文字处于试图言说不可言说者,而又不落入任何既定象征体系的“不舒适地带”。正是在这种“不舒适地带”中,读者会像灵光乍现一般感受到任何民族志中都很难感受到的对于原住民的深刻理解与共情,感受到我们所处的看似正常的世界的异常之处、不合情理之处、野蛮之处。
——谢晶 复旦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恐怖、痛苦、忍耐和自我蜕变的令人着迷、震撼心灵的书,其感知的强度和风格的独创性可与 J. A. 贝克的经典作品《游隼》相媲美。在这里,娜斯塔西娅·马丁将我们带到了人类最遥远的极限。
——New York Review Books
马丁的叙事,具有个人散文的骨架和散文诗的升华感……在仍然被掩盖和分离的事物中猎取美。其结果是令人激动和着迷的,因为她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每个人认知的极限: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他人”?…… 如果一只熊能突然撕下你的部分头颅,你到底有多珍贵或神圣?
——The New Yorker
这是一本令人震惊的蜕变之书,是人类学和文学的混合体,它既记录了一次内部旅行,又邀请读者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
——L’Humanité
美妙得可怕……对万物有灵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界限——的一次迷人的、雄心勃勃的探索。这本书既展现了坍塌,也代表了重建。
——The Guardian
马丁执着地回想着她的暴力遭遇,努力从中寻找意义。本书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存故事,让人联想到阿尔托和米肖,在深渊的边缘徘徊。
——Le Monde des Livres
这部作品横跨脏体和大脑两个层面。既是一部关于遭遇野兽并改变人生的动人回忆录,也是关于边界和边缘性、关于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吸收他者的一部分,以及人类学作为理解这一切的方法的局限性的探索……令人兴奋,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
——4 Columns
从熊口归来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娜斯塔西娅·马丁(Nastassja Martin,1986-)
人类学家,毕业于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研究北极地区信奉泛灵论的游牧民族,先后在阿拉斯加与堪察加半岛进行田野考察。曾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路易斯·卡斯特(Louis Castex)奖。本书出版后,轰动法国,连获索梅尔奖(Prix François Sommer)、生命之光奖(Prix du livre du réel)、皮埃尔·马克·奥兰奖(Prix Pierre Mac Orlan)、约瑟夫·凯塞尔奖(Joseph Kessel)等诸多奖项。
译者简介:
袁筱一,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翻译过法国文学三十余部,包括《西西弗神话》《温柔之歌》《流浪的星星》《生活在别处》《外面的世界》《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曾获得第十届傅雷翻译出...
作者简介:
娜斯塔西娅·马丁(Nastassja Martin,1986-)
人类学家,毕业于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研究北极地区信奉泛灵论的游牧民族,先后在阿拉斯加与堪察加半岛进行田野考察。曾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路易斯·卡斯特(Louis Castex)奖。本书出版后,轰动法国,连获索梅尔奖(Prix François Sommer)、生命之光奖(Prix du livre du réel)、皮埃尔·马克·奥兰奖(Prix Pierre Mac Orlan)、约瑟夫·凯塞尔奖(Joseph Kessel)等诸多奖项。
译者简介:
袁筱一,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翻译过法国文学三十余部,包括《西西弗神话》《温柔之歌》《流浪的星星》《生活在别处》《外面的世界》《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曾获得第十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目录 · · · · · ·
冬
春
夏
译后记:“和别人一起活着,和他们一起摇摆”/袁筱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接下来的时间,瓦西里娜画画。她画树、河、狐狸、特瓦杨的房子、鱼。她勾勒出不在场的人的轮廓, 为他们上色,乐此不疲。我喜欢画画,因为这样就可以逃离这里,她对我解释说。爸爸说不能老是做梦。你怎么想?我思考了一会儿。我想我们不应该回避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尚未完成的东西,应该直面它。可我不知道该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于是我说:瓦西里娜,如果长大意味着看见自己的梦想一个个死去,那么长大就成了死亡。当成年人试图让我们相信,格子已经在那了,就等着去填满它们即可,最好不要去搭理他们。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春 -
我想要和她解释,多年以后,我都是在收集多重存在可能居于同一具身体里的故事,为的就是颠覆这种关于一元的、统一的和单位度的身份的观念。我也想要告诉她,当她看对的这个人恰恰是去了勉强算是反映出所谓同一形状的那些东西,当这个人正努力想要通过她现在脸上出现的那些“另类”的因素重组自身的时候,她发表这样的断言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冬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从熊口归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从熊口归来"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熊口归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 更多书评 3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Verticales Gallimard (2019)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21)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晓晋书籍设计 (Xiaojin)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自然野趣 (森森)
-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74本入围书单 (新京报书评周刊)
- ㄨ人类学ㄨ (皮特4)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21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从熊口归来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Sound_Fury 2024-09-21 00:55:05 美国
作为文学作品比作为人类学作品更立得住,应该超过多数生态/人类学题材的小说。
2 有用 木纹 2024-06-20 16:25:08 北京
在与堪察加的熊遭遇之后,Nastassja Martin开始如此真诚地记录、写作与反思。她承接Descola对于万物有灵的召唤,在修补残损的面庞的过程中,关照大陆两端与国家内部的矛盾,在过去与未来的梦境中与熊相互生成,从光明的现代世界重返阴暗的自我舔舐的巢穴,重建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在这种诚恳的记录中,关于本体论的理论主张显得如此苍白,而经验将重新张开其可能。
3 有用 Flora 2024-10-21 23:24:39 新加坡
经历本身噱头过大,内核难以填满
4 有用 华之敖不理解 2024-08-04 17:46:52 北京
无与伦比的作品。 超越了文体边界,内与外、人与兽、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神话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作者在这场战斗中重新识别了暴力,重组了自身,颠覆了一元二元甚至试图赋予一切以意义来达成现代性的统一的标准化范式,回到了创世之初。 借由咏叹调般的回环,她游走在梦呓与絮语之间,人和熊之间,万物有灵与俗世日常之间;在黑色之簿上,她敏锐地抓住每丝思绪,在上面奔跑跳跃翻转,最后再勾脚反手把它绕成一个花,在这... 无与伦比的作品。 超越了文体边界,内与外、人与兽、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神话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作者在这场战斗中重新识别了暴力,重组了自身,颠覆了一元二元甚至试图赋予一切以意义来达成现代性的统一的标准化范式,回到了创世之初。 借由咏叹调般的回环,她游走在梦呓与絮语之间,人和熊之间,万物有灵与俗世日常之间;在黑色之簿上,她敏锐地抓住每丝思绪,在上面奔跑跳跃翻转,最后再勾脚反手把它绕成一个花,在这副与熊同梦、和熊共舞的躯体中,在内外均已坍塌的废墟中,和别人一起活着,和Ta们一起摇摆。 原书名是Croire aux fauves,相信野兽,中文剥离了万物有灵的部分,强调了故事的飞扬,正与作者的人类学家身份相衬:我走近,我抓住,我翻译。那些来自他人的东西,经过我的身体,去向我不知道的什么地方。 (展开)
2 有用 may5ye 2024-09-26 12:36:32 北京
太像梦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