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为人的书评 (28)

巴金斯老爷 2012-10-30 14:18:36

理想主义不诉苦

徐晓的《半生为人》,已是听说多时,最近才读,却是看过一篇,就不想再读,再拿起来又看过,又放下。不愿再读,是因为太沉重,总又拿起来,是因为想不通。   徐晓曾在《今天》做过编辑,《半生为人》里有一篇专写她与这份诗刊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诗人悲情的多,以致让徐晓...  (展开)
兰灰 2012-06-09 21:19:18

精神上漂泊的人

读徐晓的半生为人,沉重中又带着历尽风雨之后的坦然与大气,我在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回忆,毕竟这份回忆并不轻松。这是一段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那个噤若寒蝉的时代,一群有梦的年轻人的故事,不能设想,没有他们,没有《今天》,今天中国的文学会成为什么样子,...  (展开)
黑山小妖 2013-05-02 12:06:13

《半生为人》读后

书柜里有本书,名字很悲凉《半生为人》。我已记不得作者取名的寓意,我想也许代表着她半生的遭遇。 这本书的前半段,我是站在季风的书柜前看完的。为了等《乡关何处》的作者野夫开的读者见面会。这本书的后半段,是自省自己每天上下班两小时,什么都不干...  (展开)
阳光知夏 2013-02-17 10:32:55

半生为人。

人,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 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的人生真的会如此不幸与坎坷,然而生于那个年代的人们,苦难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些追求思想独立与灵魂自由的青年们。19岁的徐...  (展开)
九林 2012-09-09 14:54:56

半生为人,半生为鬼

先看了关于和《今天》有关的部分,那个年代,留下的仅仅是一小部分,离真实越来越远,唯有文字能记录点点滴滴。 今天在送女儿上舞蹈课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了,对于那段历史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就像看过的一个朋友所说,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  (展开)
华年 2012-07-15 16:45:28

好吧,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豆瓣上对此书的评论,四五分居多,我都不好意思打三分了。 第一篇作者用来怀念丈夫的文章,应该是写这本书的契机。而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是这部书里面最好的一篇。因为写的是纯粹的自己的生活,她可以借着文字讲自己的思念和怅惘,那些真实的情感也确实能将人打动。 但...  (展开)
歌辞 2014-12-24 08:35:55

今天的挽歌

读过《半生为人》:当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还有点犹豫,要不要在土星考验还没有结束的时期读这种严肃而沉重的书。一口气读下来,倒也没有觉得特别压抑,反倒有一种旷达,众生皆苦,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难题,想逃逃不掉,推也推不掉,只希望不要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陀思妥...  (展开)
时间·悟 2014-01-31 20:15:25

两个世界

两个世界 如果没有地狱,就不存在天堂。 现在我越来越相信注定,很多人的一辈子,命运都是注定的。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契机,他的性格息息相关。无法撼动,亦无法改变。 我能有今天的下场,与我年少的幼稚和轻狂密不可分。如果当初不那么幼稚,不那么冲动与自私,我也就不会...  (展开)
越王斩云 2015-01-01 18:49:30

读《半生为人》

因为之前看到同学在看,刚好亚马逊有kindle版,下载来看。 回忆内容的散文,个人最喜欢的是里面讲述作者自身和丈夫最后病重的那篇,没记错叫《爱一个人能多久》。 其余部分都在回忆作者和各种朋友的过去生活。三分之二处有两篇散文写得有点累赘了。 看得时候并不知道是文革期间...  (展开)
Jeffery 2013-08-06 16:39:37

不仅是苦难,更是悲剧

这一代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悲剧不仅是承受的苦难,物质的贫乏,身体的健康,更大的悲剧是,与世隔绝,看不到书,不知道这是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了解不到同时代的人类的思考,那些丰富卓然的学术和思想成果。即便是他们,在北京,很多人家学渊源,大部分人能够接触到的已经...  (展开)
一天到晚游的fis 2024-01-22 05:38:32

绿灯与泥泞

《半生为人》首先是对史铁生的讲述吸引了我,暗暗忖度这样一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女孩,这群理想主义者的人生的亲历者,会怎么记录他们,看待自己。但我看到的不是纸张,不是传说,而是一颗跳动的心脏,一个细致入微的朋友,一双穿越了时间的眼睛。原因各不相同,但困境总是类似...  (展开)
樱桃小丸子 2019-03-30 19:06:46

半生为人

我钟爱中国60-80年代作家的散文随笔,比钟爱那个时代的小说和纪实文学更多。因为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经历了太多洗礼和磨炼,他们走过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他们品尝过现代人无法想象甚至理解的痛苦、挫折,但他们一直饱含着深情和希望,在生活的不公和困境中前行,不管是同行还是独行...  (展开)
Icarus 2017-10-28 18:41:50

后记

读毕此书,倾佩作者凭一介弱女子,在被文革这样大的浩劫无端摧残、洗礼过,仍然能够保持清醒、冷静,并于多年后写下这篇著作。这本书让我对那个黑暗的年代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以前只是在脑海里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知道有过文革这样一段黑暗的历史,但通过这本书,文革在我脑...  (展开)
婶婶是陛下 2016-11-20 20:54:15

最重要的是活着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本书。永远的五月里说,活着,就一定会有明天有下次,有弥补的机会和方式,死了,给活着的人留下的只有遗憾——切肤的遗憾。对这句话很是赞同啊。活着,就有改变的机会,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一切可能都没有了。 书里写了很多对之前一起创办《今天》好友的...  (展开)
mina 2014-12-15 00:18:15

尚未半生难为人

经常有读者会说,看到某本书是一个机缘巧合,于我这样很少都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来说,读这样一本书实在机缘巧合之至。 半月前在微博上看到关于类似于徐晓有被带去谈话这样晦涩的消息,并在消息后附着高尔泰写的《弱者的胜利—我读半生为人》的书评,于是决定来读这...  (展开)
Melin 2014-08-25 11:50:26

半生为人:那些被碾压的岁月

这一代人或许都将永生陷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口号中,正如北岛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的:“摆脱革命话语的影响,是我们这代人一辈子的事”。 在徐晓回忆里的那些人,赵一凡、郭海、赵凤岐、晓峰、程玉、刘羽以及她自己,都曾经被国家机器碾过。有的人碎了,有的人残了,有的人比较...  (展开)
SUMMER EYE 2014-03-06 22:29:37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天是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天上布满云,想必是他们不愿我们这些狗仔窥视他们的隐私,只好找了一片云遮住地球人的眼睛。 小情侣一对一对在路上走着,高高矮矮胖胖瘦瘦各不相同。09年之前是从来不过七夕的,因为根本没有这个意识,11年之后也不再过七夕,因为根本没有...  (展开)
驰骋之志 2013-12-05 08:06:02

变革亲历者

这本书是旅行回来读的第一本书,读得比较慢,节奏还在调整中。作者应该是50后,而且不但经历过那段历史,还亲身体验了极端感受,此外还参与了变革的过程。书中提到很多变革中的文化思想领域先锋者,不论过程是多么的艰难曲折,都是值得后辈羡慕的。  (展开)
cabinet 2013-06-06 22:05:20

我矫情的期望

前二章真切肺腑,后若干篇回忆因前文太过耗尽感情,显得平淡。 这不是贬义,只是徐晓老师对丈夫和一凡的感情太强烈太深刻。人生中遇到心灵上的知己是幸运,更幸运的是这样的知己和你有了“他人难以替代”的关系——知己爱着自己。这是多么美好浪漫的一件事。我憧憬并强烈地希望...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8条)

订阅半生为人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