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浅薄
作为一种传媒,网络的发展之路以胶片感光般的速度重演了现代传媒的完整历史,数百年的时间跨度被压缩到几十年。互联网复制的第一台信息处理机就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机。由于文字转换成软件代码相当简单,而且也便于网络共享——这个过程不需要大容量的存储空间,不需要高速度的传输带宽,也不需要高性能的显示屏幕,因而早期网站上全都是文字。我们用来描述网上内容的术语——网页——强调的就是它与印刷文本之间的联系。
==========
随着存储器和网络带宽的造价不断下降,把图像纳入网页就有了可能。起初,图片就像经常与它们相伴而生的文章一样,都是黑白的,而且分辨率很低,图片非常模糊。这些图片看上去就像100年前报纸上印出来的第一张照片一样。但是,互联网的性能迅速提高,很快就能处理彩色图片了,而且图片的大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提高。很快,简单的动画开始在线播放,这些动画模仿的是19世纪末十分流行的漫画书上的动作。
==========
接下来,网络开始接管传统的语音处理设备——收音机、留声机及录音机——的工作。最早在网上听到的声音是口语发言,随后很快有了音乐片段,后来就是完整的歌曲甚至交响乐,这些声音通过网络传播,而且声音保真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上的音频流处理能力持续提高,这得益于软件算法的不断发展。譬如用来生成MP3文件的算法,就把人耳难以听到的声音从音乐及其他录制下来的声音当中剔除了。这些算法允许音频文件大幅压缩,而其音质仅有些微损失。电话信号也开始通过光纤网络传播,而把传统电话线路抛在一边。
==========
随着互联网对电影和电视技术的吸纳,视频信号最终也上线了。因为视频节目的传输和播放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求很高,所以最早的网上视频都是在浏览器内部的小窗口中播放的。那时的播放画面经常断断续续,甚至直接掉线,而且声音和画面往往是不同步的。不过,在这个方面,改进速度同样十分惊人。仅仅几年的工夫,制作精良的三维游戏就开始在网上流行了,而苹果公司等商家也开始通过网络,把高清影视节目发送到用户家中的电脑屏幕上。由于摄像头变成了计算机的固定设备,成了网络会话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像Skype这样的网络电话服务提供商开始把视频传输也包括进来,就连“可视电话”也变成了现实。
==========
一旦信息实现了数字化,媒体之间的边界就消失了。我们以通用工具取代了专用工具。由于数字化产品生产和发布的经济性总是优于以前的技术,跟有形商品生产制造及库存、运输的成本相比,通过互联网创造并传送电子产品的成本微乎其微,因而这种转变来势迅猛,它遵循的正是资本主义的必然逻辑。
==========
麦克卢汉在《理解传媒》一书中写道:“新媒体从来就不是旧媒体的附加物,它也不会让旧媒体在那里高枕无忧。在新媒体为自己找到新的表现形式和应有位置之前,它从来不会放松对旧媒体的压制。”他的这一评论在今天听起来特别真切。随着传统媒体经历网络发布的重大转变,就连电子传媒也包括在内,它们正在改头换面,重新定位。当互联网吸纳一种媒体的时候,它会按照自己的样式重新创造这种媒体。互联网不光要消解这种媒体的外在形式,它还会在原有的媒体内容当中加入超链接,从而把这些内容分解成可以查找的若干信息块,并以早已纳入互联网的内容包裹新进媒体的内容。传媒内容在形式上发生的这些变化也会改变我们使用、体验甚至理解这些内容的方式。
==========
超链接也改变了我们的传媒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链接就是文本当中提示、引用及注释的变种,而这些内容一直都是文档中的普遍要素。但是,二者在阅读过程中造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链接不仅仅指向相关内容或补充内容,而且推动我们浏览这些内容。超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相关文本之间跳来跳去,而不是持续专注于某一文本。超链接作为导航工具的价值与它导致精力分散的弊端缠夹在一起,难解难分。
==========
随着数量空前的信息出现在网上,上述特点正是吸引大部分人广泛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无须起床下地,无须另外开机,无须搜罗翻检,就能够在阅读、收听和收看之间自由切换,我们乐此不疲。不用从一大堆材料当中苦苦搜寻,就能找到相关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马上就能送到跟前。我们喜欢跟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我们喜欢彼此关联和牵挂的感觉——我们讨厌孤僻隔绝的感觉。互联网没有违背我们的意愿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是在顺应我们意愿的情况下,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
网站上的内容犹如碎布拼成的床单一样,由于人们的大脑思维已经适应了这种内容,传媒企业不得不作出调整,以迎合读者和观众的新需求。由于网上消费者的关注持续时间很短,许多生产商正在把他们的产品切割成片段,同时将他们产品的简要介绍加入搜索引擎
==========
互联网的影响不会局限于电脑显示器。传媒企业正在改造他们的传统产品,甚至包括有形的传媒产品,使之与人们上网时的体验更加相像。如果说在网页技术出现之初,网上出版物的设计灵感来自印刷出版物(正如古腾堡印刷《圣经》的设计受到手抄本的启发一样),那么时至今日,设计灵感已经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许许多多的期刊和杂志都在模仿网站的布局格式,至少是在对网站的外观和感觉作出回应。他们缩短文章篇幅,引入短小精悍的内容提要,在书页当中塞满醒目的简介和提示。《
==========
《纽约时报》改版一年来,发行量还是继续下滑,他们因而悄然废弃了很多重新设计版式的做法,在大部分报纸中都把文章摘要限制在一个版面上。一些杂志社已经认识到,凭自己固有的特点跟网站竞争是一桩亏本的买卖,他们因而开始采用相反的经营策略。报纸杂志已经回归简洁清晰的设计风格,也开始重新发表长篇文章。
==========
直到不久之前,公共图书馆都是书香四溢、安静向学的乐土,人们在这里翻检搜寻书架上一卷卷排列整齐的图书,端坐在阅览室里静静地阅读。今天的图书馆已经大相径庭。上网正在迅速变成图书馆最受欢迎的服务。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所作的一项调查,99%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些公共图书馆平均拥有11台公用计算机。超过3/4的图书馆还为用户提供无线上网服务。在当代图书馆中,最主要的声音来自敲击键盘,而不是翻动书页。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3 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地图之于空间,就是把一种自然现象转变成有关该现象的人造的智能概念,这与钟表和时间的关系...
-
4 我们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早期书写的单词之间没有空格。在那些书记员誊写的书中,每一页、每一行的...
-
5 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
-
6 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阅读方式的改变也将带来写作方式的改变,作者和出版商将作出调整,以适应读者的新习惯和新需...
-
7 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互联网精确地释放出某种类型的感官刺激和认知刺激——反复的、高强度的、交互式的、使人上瘾...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