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历史的诉说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也遇上了与清朝同样的麻烦。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Mathew Calbraith Perry)率军舰4艘由上海驶入东京湾。其在日本引起的震动,不亚于13年前英国军舰开抵大沽口。掌权的德川幕府面对着培里送来的国书,其神态犹如道光帝手捧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他们不知所策,采取了软弱的姿态,约定次年再给予答复。由于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蒸汽动力美国战舰被油漆为黑色,时人称之为“黑船事件”。 第二年,培里又来了。这次带来了7艘军舰,装备更为精良。德川幕府在此武力的逼迫下,接受了美方的条件,签订条约,被迫开国。 决口由此被打开,西方的洪水汹涌直入。至1858年,日本与美国、英国、俄国、法国、荷兰签订了十多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由此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置租界(居留地)等不平等权益。除了割地赔款外,日本“享受”着与中国同等的待遇。 所有这一切,都起源于那4艘“黑船”。在此5年间,日本没有丝毫的抵抗。以对方的条件签订条约,可以认定为投降。日本不事抵抗自是幕府的积弱,反过来说,即使进行抵抗,也将遭到与中国同样的惨败。然开国之后的种种刺激,又转为另一种催化剂。以蒸汽机的日文谐音“上喜选”作的狂歌,对此有着形象的概括: “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 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 战舰在此化作浓茶,引起神经中枢的高度兴奋,引起日本民族不睡觉的奋斗,引起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明治维新。 日本成功了。今天的日本史学家几乎无人否认,“安政五国条约”的失败是今日日本成功之母。 就如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不栽跟头一样,一个民族在历史上会有许多次失败。失败并不可怕。日本最初的失败,虽给其带来种种灾难,但到秋后算总帐,真正的失败者是德川幕府及其“锁国”政策,而对今日日本民族说来,当时的痛苦并不比婴儿接种牛痘疫苗时的不适更为强猛。以时间为主轴的历史,给世界上任何民族以东山再起的机会。中国历史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还少吗?视野的放宽,距离的拉长,会给历史学家另一种价值观念。
==========
我在第三章中提到,对于列强的入侵,武力抵抗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另作选择也是明智的。前者是道德层面的,后者是政治层面的。负责任的政治家可以选择对其民族更为有利的策略。对此不能简单地以“爱国”或“卖国”的道德观念概括之。 日本的事例已经证明:避免交战,减少损失,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即使订立了不平等条约,也不见得必然一味沉沦。失败的民族仍有机会再度辉煌,关键在于战后的奋发。 可是,清朝与德川幕府不同。它是一个自信的“天朝”,尽管事实上已百病缠身。它不相信自己竟然不敌区区岛“夷”,因而在当时不可能不以武力相拒。有许多材料证明,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败北,对德川幕府的不抵抗决策大有关联。而清朝除了亲自尝受滋味外,并无前车可鉴。琦善也罢、伊里布也罢,其和平计划不可能被英方接受,其避战策略更不能为“天朝”容忍。战争不可避免。清军将士注定要在战场上流血。
==========
如何看待外国人入城,当时的价值观念与今天迥然不同。可作为战后林则徐唯一插手的与西方有关的事件,我们又看不出他有高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手段。就组织方法而言,仍是一年前徐广缙、叶名琛的再现,而不惜用武的轻率姿态,又说明他并没有吸取上次战争的教训。历史已经证明,用这种方法不能“制夷”,只能制于“夷”。
==========
既然在军事上不足以对敌,聪明的刘韵珂另辟蹊径抗“夷”。1844年6月,英国领事李太廓(George Tradescant Lay)抵任,福州正式开放。可英国人万万没有想到刘韵珂暗中已作部署:一、英商看中武夷山茶叶,他便派兵役在行道上处处设卡刁难,使茶商感到不便而改道广东:二、英商欲到福州销货,他便劝谕城内商贾不要与之作买卖。最先到达福州的是一艘美国商船,停泊一月无交易,减价抛售亦无效。刘为了早日送客,又让商人购买少许,使之有离港的盘费。第二年,1845年,福州的贸易额仅37万元,恶名远扬,致使1846、1847年竟无一艘“番舶”光顾福州。刘氏的诡计成功了。在他主持下的福州,名为开放,实与闭关无异。不明真相的英、美等国打算以福州调换温州为通商口岸。 对待英人人城,更显刘韵珂足智多谋。李太廓初至,他明知条约(中文本)规定英官可以入城,却以领事管理商务为由,拒之入城,引往城南港区南台居住。英国公使德庇时见房屋简陋,再提入城。刘密谕绅士许有年上书反对,以示民情不协。当德庇时要挟撤回福州领事时,他见条约有5口之数,恐英人藉此另换口岸,便同意领事入城,但让他们居住于城西南紧贴城墙人迹罕至的乌石山(今乌山)积翠寺,并商定,英国民人若入城居住,契约须由地方官加印,权柄仍操之清方。 刘韵珂对上述手法绝对保密,上奏时分正折、密片。正折上一派官话,而密片让道光帝留中不发。据其称,知情者仅为布政使徐继畲一人。英国领事始终没有发现这位大度的能礼尚往来的一品大员,暗地里居然行此阻挠钳制之术。刘韵珂在密片中表白其目的:“福州竟不通商,数年后,该夷灰心而去,则省城根本重地,不令非我族类实逼处此。”他想回到战前闭关自守的老路上去。他那别树一帜的“制夷”方法,与中国的振兴之途,背道而驰,尽管道光帝十分欣赏。
==========
如此评价《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海国四说》可能过于苛求,但战后中国所处的险恶局势又不能不对之严格要求。平心而论,魏、徐、梁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家。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出头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徐继畲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由此为基点,稍稍进步,便可登堂入室,领略新风光。然而,我们今天认为尚不够完美的著作,当时被许多人视之为“夷”张目而鄙视。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们是孤独的,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是时代与社会间的落差。后来,《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浮海东瀛,识货的日本人为之翻刻,对日本维新思想的发生发展多有帮助,这又是魏、徐两氏始料未及的。
==========
魏源、徐继畲、梁廷枬的思想未能达到历史所要求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思想资料。“天朝”中有着难以计数的书籍,独缺“夷”人“夷”事之作。美国的赠书为耆英谢绝,法国的留学又被黄恩彤婉拒。魏源等人苦无材料,到处托人求人。他们并不知道,就在北京,有着他们急需的大批图书。
==========
1845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355种共计800余册(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可分成21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工艺、地理等等,仅地图就有22幅,另有地图册13本。理藩院收到这批图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13年后,1858年,郭嵩焘至北京,闻之大为感慨:“若能译其书而为之备,必有以济海疆之用者矣”。一名官员还向郭透露,当年他曾向军机大臣祁裔藻提议译书,祁表示反对,理由是“恐其书不伦,徒伤国体”!由于清朝的灭亡,这批图书大多佚失,今存北京图书馆有20余册,存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有地图7幅、地图册10余种。设或这批图书被译为中文刊行,设或魏源、徐继畲、梁廷枬能读到这批图书,其思想是否会有质的嬗变?
==========
战后,新兴起的地方军政集团——湘、淮系首领做了一些“师夷”的工夫,导致后来的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可是,一查来历,其原动力不是来自战败的刺激,其最初目标也非为“制夷”,而是为了对付那些造反的“长毛”。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三 “等价交换”?中美望厦条约
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总统泰勒(JohnTyler)立即于1 842年1 2月30日咨会国会,...
-
四 “奉献”:中法黄埔条约
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西交往中,语言问题一直是一大障碍。当时中国懂外语的,大多为文化程度不...
-
第八章 历史的诉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