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笔记
1. 阐释: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说明,是一种人类通过文本达到理解,进行对话的行为。诠释:是关于阐释行为的理论和科学。
人总是追求意义的明确,希望通过正确理解,把握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所以人生的各方面,都随时有理解和解释的需要,在人类生存的基本境况中,阐释也就成为一普遍现象。
2. 大众文化:从词源学角度考虑,以下两种界说值得注意:一说Mass Culture。它带有贬义,让我们对大众文化产生一种否定性的判断,即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被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其中渗透着“宰制的意识形态”(dominant ideology),也是政治与商业联手对大众进行欺骗的工具。另一种说为Popular Culture。在此层面上思考,大众文化则成了一个中性词,甚至有了某种褒义色彩,即大众文化来自于民间,与民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甚至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此把Popular Culture叫做通俗文化,而把Mass Culture成为大众文化。
3. 编码:意指过程也就是编码过程。
解码:在结构主义者看来,在文学批评中,如果将作者写作视为编码,那么读者阅读便是将代码还原为信息的解码活动。
4.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与批判为主要任务的哲学、社会学、美学学派。
在批判思想影响下出现的概念使对现存秩序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剥削、剩余价值、利润、贫困化、崩溃等范畴都是这一概念整体的基本要素,而所有这些概念的意义并不是对当代社会的维护,而是要将它改造成一个合理社会。(Horkheimer: 218)批判理论不仅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后代,而且也是哲学本身的传人。这一理论的目的绝非仅仅是增长知识本身,它的目标就是要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Horkheimer: 45-46)今天所谓的大众娱乐实际上是被文化工业唤起、操纵和暗暗破坏的需要。它与艺术无关,在它假装与艺术相关的地方就是更是如此。(Horkheimer: 288)
Max Horkheimer, Critical Theory, trans., Matthew J. O’Connell, et al.,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2.
5. 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后女性主义
平等并不是把差异消灭干净,而差异也不排斥平等。(赛德曼:386)唯一可取的方法似乎就是拒绝将平等与差异对立起来,并继续主张差异,即作为个体和集体同一性的条件的差异,作为不断挑战这些同一性的僵化凝固的差异,作为在历史上其作用得以反复再现的差异以及作为平等本身的意义的差异。(赛德曼:398)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是,除了生而为人这一大同前提,任何人的存在方式及体验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个体间的差异才是存在的意义之所系。
6. 后殖民:所谓后殖民,它既是广大殖民地人民过去两百年中英勇反抗的政治实践,也是西方左翼知识界针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展开的长久批评实践。一,作为历史分期概念,它知识西方殖民之后的历史时期;二,作为殖民话语的反话语,它代表一种针对殖民主义的抵抗与颠覆;三,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再现形式,它指谓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领域的后殖民现象;四,在全球化理论体系中,后殖民即后殖民状况,它指向后殖民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文化经济矛盾。
7. 快感:在今天的文化研究及后现代思潮看来,快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启蒙理性对快感的态度,本身还是一种权力的运作,构成了一种知识/权力的统合关系。并且,快感还是资本主义生存方式及当代文化工业的基本要素,它经由消费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核心。我们并不能根据快感经济的逐步强盛、快感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快感社会的加速构成等趋势,就断言当代快感的单义性、同质性和浅薄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反过来断言快感是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社会历史进程最理想的精神追求。但一旦我们对于快感的不息欲望被经济所利用,一旦快感转化为生产和再生产的动力,成为我们生命最正当的基本权利,那么,以实现快感为名的经济生产就获得了不尽的动力,成为我们生命最正当的基本权利,那么,以实现快感为名的经济生产就获得了不尽的源泉。对于社会的消费领域而言,快感既是一种生存动力,又是一种日常生活活动形态,并且还是我们的产品和结局。
8. 文化霸权:文化霸权以从属集团的自愿、赞同为基础,潜移默化出一套世界观,即包含差异,又被普遍接受。
9. 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是指买卖在经济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人们在消费社会被无限的物品所包围,人们的社会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等都受到物的影响和操纵。另外,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和媒介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被笼罩在无形的商品消费气氛中。虽然媒介声称社会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提供服务,而实际上人们的欲望被无形地调动,日益膨胀,主体已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成了被操纵的对象;物品也失去了往日的使用价值,所呈现的更多的是它的符码价值,明显地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地位的差异、身份的差异和声望的差异等。
10. 性别研究:这里的“性别研究”指的是“同性恋文化研究”。福柯不仅揭示历史上一直存在同性恋这个事实,而且说明这个事实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有关同性恋的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范畴到了对同性恋进行特征区别时才出现—维斯德法1870年关于“相反性感情”的文章可以作为同性恋的产生日期—依据不再是某类性关系,而是某种性理智,某种自我颠倒男女性别的方式。(Foucalt, 1981: 43)过去社会舆论只把单个的人对照于某些孤立的性行为,1870年起社会机构以一整套行为来界定某一类人,这就是现代同性恋科学的开始,也是同性恋作为独立的社会现象范畴、同性恋者具备某种身份的开始。
Michel Fouca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Penguin, 1981.
11. 叙事学: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12.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赛将意识形态问题纳入社会物质生产结构当中进行讨论,在揭示其外在特征和社会职能后,进而思考意识形态与个体意识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政治无意识”所依附的真正物质基础,也是针对个人进行体制规训与合法化生产的领地,是一套貌似温和却弥漫着神秘暴力的社会调控工具。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