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美食与文明
走向全球的法式高级饮食 而在社会等级的另一端,法式高级饮食继续席卷全球,不仅是君主们的最爱(包括希腊、比利时和夏威夷新确立的王室),也是各地贵族和有钱人的心头好,至少在他们想展现自己的世界精英身份时,法国菜是必不可少的。在宫廷和俱乐部,只有受邀的客人或会员才能吃到这种美食。但是在饭店、旅馆、铁路餐车和轮船餐厅里,则要花大价钱才能吃到了。 引自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被视为法国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对于美食,他们同样也被视为杰出的贡献者而受到赞扬。热爱葡萄酒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发现,只要将葡萄酒缓慢加热到摄氏50度,就能防止葡萄酒发酸,由此解决了这个困扰整个酿酒业的问题。法国科学院和蒙彼利埃大学的科学家领导了反抗葡萄根瘤蚜的战争,将法国的葡萄园从这种摧毁性的蚜虫手中抢救下来。19世纪末法国顶尖的化学家马塞兰·贝特洛也对食物科学做出了贡献,他证明所有的化学现象,包括制糖和榨油,都是依靠物质力量为基础的,而不是靠某种神秘的无法重现的生命能量。巴黎厨师、甜点师尼古拉·阿佩尔发明了气密式食物保存法,从而使得在任何地点都能提供法式美食。用常被引用的19世纪早期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的一句话说,烹饪“是诸般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这里的艺术指的是技巧、手艺、行业)……它为文明生活提供了最重要的服务”。72 引自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高级法国大餐的专业厨房里到处都是铸铁和锻铁设备:密闭式的铸铁炉、金属锅、钢刀(图7.6)。工人们按照流水线进行作业。大厨埃斯科菲耶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组人负责一道菜的做法,将各组人手赋予一个特定的岗位,做酱汁的做酱汁,烹肉的烹肉,最后组合在一起变成一道完整的菜。在这个团队中,主厨是首领,他给副主厨下达指令,副主厨再对学徒或者初级厨师发号施令。初级厨师的工作繁重而乏味,比如将食材混合后过筛或者用纱布挤压汁液等,但是他们又比洗碗工和清洁工高了一个等级。 引自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现代专业厨房不仅空间宽敞,而且管理得井井有条,比如图中所示的“拉瓦尔品第”号蒸汽船厨房。这艘英籍远洋邮轮1925年下水,它的厨房左侧是水槽,中间是炉子,右侧是烘焙用的烤盘。这样一间厨房要负责为船上300多名头等舱乘客和288名二等舱乘客准备餐点。厨师们通常是这个港口上船干活,下个港口就离船上岸,对于西方饮食的扩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连一些日本航线也开始供应西餐 引自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国饮食之所以能风靡全球,靠的是成千上万名愿意四处旅行的厨师。据统计,约有上万名厨师从巴黎移居海外。农家少年会在一些大厨房里当学徒,只求熬过几年的学徒期,一旦出师,便能在海外觅得一份报酬丰厚的差事,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存到足够的钱,回国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小餐馆。8119世纪90年代,仅伦敦城里就生活着5000多名法国厨师。许多来自瑞士、比利时、亚美尼亚、意大利、英国、匈牙利、俄罗斯和日本的厨师来到巴黎当学徒,期待有朝一日学成出师能够荣归故里 引自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法国饮食不仅实现了墨西哥化,还入乡随俗,一一实现了奥地利化、俄罗斯化、希腊化、印度化或暹罗化。91实现地方化的一个方法是把一些无骨肉切成小块,或者做成碎肉馅饼,因为相比于欧洲流行的整只烧烤或整块肉排烹饪的做法,肉丁和碎肉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要常见得多,包括法国。传播到全球各地的炸肉排、可乐饼和薄肉排,就是将肉切成薄片或是剁碎,和贝夏媚酱或土豆泥混在一起,然后裹上面包屑油炸而成。在拉丁美洲,这类食物被称为“milanesas”;在波斯叫作“kotlets”,经番红花和姜黄调味后,用新鲜的蔬菜卷起来,搭配薄饼一起吃;印度人管这种食物叫“cutlis”,在印尼叫“kroke”,在日本则叫“korokke”。还有一种做法是在食物中适量添加一点本地产的香料或食材,从而做成一道菜。以煎蛋卷为例,印度人会加入芫荽调味,或者加上一大把鹰嘴豆粉,波斯人则会选择在里面塞入枣子。 引自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70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城市工人阶级的中等饮食 政府收到的警示讯号来自最早开展的几次健康和贫困状况调查,征兵时因...
-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农村穷人的低端饮食就英国等工业化国家的城市人口来说,无论饮食、营养还是烹饪方面都有了很...
-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工业化的食品生产与中等饮食的扩张和法式高级饮食的全球化一起齐头并进的,是自从人类掌握了...
-
第七章 近代饮食 293
非主流饮食 近代中等饮食也遭到了一大批社会团体的批评,包括宗教团体、保守主义者、社会主义...
> 查看全部3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