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概念的演变
97-99
从18世纪到19世纪,西欧出现了各种人、文化和空间观念的大融合。自希腊、罗马之后,西欧文化的大前提是认为世上存在一个单一的绝对的空间,而此时这一大前提却面临一个很大的转变。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说的是有这样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人的数量是不同的;而对于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空间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基于这种想法的空间相对主义开始威胁到认为世界是由单一空间构成的空间绝对主义。以哲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为例,提出了绝对空间论的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受到来自洛克(John Locke)、休谟(David Hume)等英国经验主义所提出的相对空间论的批判。理解并完成这种经验主义批判的则是以康德(Immanuel Kant)为代表的德国批判哲学。康德在肯定个人的感知、认识各不相同(相对性)的同时,试图认可空间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隐藏在其背后的认知形式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康德正是以这样的形式支持了空间绝对性的说法,延长了空间绝对性的寿命。
建筑和绘画等领域里也出现了同样的向风格派转变的趋势。象征这一转变的是空间概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时代(19世纪)的德国,空间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建筑和绘画等领域中。而在这之前的西欧文化中,关于建筑展开争论的前提是认为它只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客体),与个人(主体)毫不相干。不仅如此,在19世纪之前的西欧甚至没有人提出过把主体与建筑结合起来的理论。为了把一个个不同的主体与建筑结合起来,德国在19世纪里才首次出现了空间这一概念,即建筑相对于各个不同的主体,分别要以不同的空间出现。相对主义创造了空间的概念。
据说空间论始于19世纪德国的建筑师高芙雷·森帕,他是把空间作为一个活动身体的场所来理解的。对他来说,主体不过是能活动的身体而已,但是在他之后的新一代人则认为主体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象征这一思想的是术语“感情投入”。最早使用这个术语的是德国美术史家罗伯特·菲舍尔(Robert Fisher)(1873年)。他定义所谓的空间是环境与灵魂之间的对话。他说:“如果在它们中间没有象征生命的红色血液流动的话,那么对我来说,‘空间’和‘时间’意味着什么呢?‘定型化’、‘维’、‘休息’、‘运动’是什么?所有的‘形态’又是什么呢?”在这里他把这种血液流动的过程称做感情投入。
从森帕向菲舍尔的转变有意义重大。对于森帕来说,空间不过是一个还没有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也就是空白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空间依然没有脱离物质的存在。但是,如果像菲舍尔那样把有意识的生成物定义为空间的话,那么空间立刻就脱离了物质的存在。这就是说,空间不再是墙壁、柱子或家具等所有有形物质之外的空闲部分,而是存在于这些物质要素之上的(元级要素),是假想(意识)中的空间。在这种超物质形式的空间里,所有的物质要素都成为可置换的要素,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它们进行排列。空间和要素构成了两个层面。
在这种转换的背后当然也出现过相对空间。而且,对当时的建筑技术革新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西欧传统建筑手法的组积造建筑中,固体物质之外的空白处分别以房间的形式被隔离开来,空间与空间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作为森帕所主张的空闲部分,空间这一概念给我们的感觉似乎就是在组积造建筑中被厚重的墙壁间隔开来的房间,它等同于“raum”(德语中为“房间”的意思,同时意味着空间)。但是超越这种元级空间的空间概念却与当时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感觉相去甚远。
到了19世纪后期,新的钢筋结构建筑出现了,在这种结构物中,物质与空余部分的关系发生逆转。即空余部分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主导性的场所。在这里,墙壁、柱子等物质要素失去了其绝对的重量感,宛如可随意置换的要素那样呈现出很轻便的样子。这时所谓的通透性作为记录日常景观的一种概念开始登场,景观引导了概念。
像这样,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空间概念之间的关系显得相当密切,但是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互性。结构形式是新的空间概念开始的前提,而新的空间概念(如通透的空间)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结构形式,这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性。19世纪到20世纪,建筑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形式、各种运动、各种技术都是以追求通透空间为目标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的历史。
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之弊
20-23 20世纪里,人们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不停地建造建筑物。用“建筑的世纪”来概括20世纪,似...
-
办公大楼的经济学与现代主义建筑
45-47 19世纪办公大楼这一建筑类型(建筑物的种类)的出现,是现代主义诞生的开始。对于这一...
-
空间概念的演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